對口支援故事(五)

2020年10月20日12:29  來源:武侯對口支援
 
原標題:對口支援故事(五)

群眾貼心人 扶貧先行者

耿永濤,成都市武侯區華興街道四級調研員。2018年7月他主動請纓,成為武侯區對口支援白玉縣干部的一員,駐守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甘孜州白玉縣熱加鄉拉巴村。

“現在我都還清楚記得第一次到拉巴村的情景,從縣城到村上有75公裡的土路,路很爛,那天還下著雨,到了村上已經是一身的泥。在一間漏風的小房子裡吃飯、睡覺,語言不通,連上廁所都困難。”雪域高原不僅是藍天白雲、牛羊成群、風景迤邐,更是廣袤荒涼、偏遠落后,這是初到村上耿永濤留下的印象感受。

面對陌生環境和挑戰不適,耿永濤默默在心裡定下了目標:既然來了,就要完成組織賦予的扶貧任務,不負韶華,努力去做群眾期待的事。

脫貧攻堅,需要的不僅僅是豪言壯語,更需要的是苦干實干。剛安頓下來,耿永濤就開始一家一戶走訪調查,盡快融入群眾,熟悉村上情況,找到符合村上脫貧之路。喝酥油吃糌粑,和村民一起下地耕種、作木工,村裡的婚喪嫁娶逢場必到,自己掏錢隨禮作份子,為群眾上戶口、辦醫保、找捐贈,身上不帶一點城市裡來的氣息和優越感。“剛來村子的時候村民對他並不信任,自從他幫助村子在山溪上鋪設涵管搭了便橋,多次跑縣上幫助解決通信信號,大家對他的觀感越來越好。”有村民說道。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裡,村子裡都對這個武侯來的扶貧干部豎起了大拇指。

耿永濤一邊迅速熟悉村上情況,一邊靜下心來思考村上的脫貧之路。他很快意識到,村上沒有支柱產業,去掉國家補貼和外界幫扶的“輸血”,返貧是會大概率發生的事。尋找到適合村裡的產業,並大力發展才是脫貧致富最強力的手段、最長久的保障。通過考察和試驗,細心的耿永濤發現紅皮蘿卜和紫色土豆這種“高產量”和“易種植”的農作物比較適合高原土質和村民耕作習慣。耿永濤迅速組織村民嘗試種植。2019年,試種的7畝紅皮蘿卜喜獲豐收,產出12噸。為保証有個好銷路,耿永濤開始經常往返於成都、縣城和拉巴村之間,通過在縣上舉辦產品展銷會、聯絡愛心企業進行採購,成功解決銷路問題,當年實現銷售額7萬余元,年底每家平均分紅1000元,拉巴村實現村集體產業從無到有的跨越。

有了去年試種的成功經驗,2020年村上擴大了蘿卜和土豆種植。產量上去了,但由於拉巴村閉塞的交通和信息,造成農產品“運不出、賣不掉、價不高”。

銷售難的問題又一次擺在了面前,為此耿永濤專門從拉巴村趕回成都,聯系武侯區工商聯共同為拉巴村出謀劃策。在區工商聯的牽線搭橋下,成都望家歡農產品配送服務有限公司與拉巴村達成結對幫扶協議,公司把拉巴村當地的農副產品引入公司電商平台。今年5月以來,他先后4次赴成都實地對接,在望家歡電商、萬家福公司的幫助下,14噸蘿卜和土豆銷售一空,實現銷售額8萬余元。兩年來,為了給拉巴村謀出路,耿永濤經常往返於成都、縣城和拉巴村之間,這1000公裡的路程,經常讓他疲憊不堪,不過,“隻要村裡的優質農產品有個良好的銷售渠道,群眾增收有保障,為群眾辦成了實事,我個人再辛苦也是願意的”。

藍天、草地、紅瓦房、格桑花......耿永濤向外地來的企業家展示他專門為拉巴村優質土特農產品設計的包裝效果圖。設計圖上的風景就是他自己拍下的拉巴村的風光,在尋找市場銷路的同時,耿永濤開始在打造產品品牌上下功夫,他希望這個專屬拉巴村風格的包裝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從而增強拉巴村優質農特產品的競爭力。下一步還將為拉巴村農產品申報有機認証,爭取通過3年努力使拉巴村農產品達到有機標准,助力打造地方知名品牌,打開高端銷售渠道,進一步推動優質農產品進城。

兩年時間裡,耿永濤把自己當外人,全心全意為拉巴村群眾服務,全身心投入了駐村幫扶,贏得群眾好口碑。結合藏族同胞喜種花卉的習俗,他帶領村民利用村寨的邊角地帶、房前屋后廣植花卉,打造了一個街邊微型花園,實打實地改善村上人居環境﹔親自動手設計方案,改造黨員活動室,為村民提供一個願意來、待得住、談得開的場所﹔找派出單位華興街道,為村文化廣場購置了籃球架,舉辦了拉巴村首屆農民趣味運動會,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聯絡2家愛心企業,為村上捐贈了價值7.4萬元的個人衛生用品、生活物資等﹔爭取縣上的烹飪培訓班到拉巴村開展廚師技能培訓,想辦法為村民尋找外出務工的渠道,先后為6名貧困戶在成都解決就業崗位……如今,拉巴村民日子蒸蒸日上,從前的深度貧困村舊貌換新顏,村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也發生很大改變。村裡群眾也從一開始不太願意配合駐村工作隊的工作到積極響應,形成了全村團結奮進的良好氛圍。他本人和所在的駐村工作隊,在全縣大會上受到縣委主要領導的公開表揚。

“剛來之前,對雪域高原的風景充滿向往,腦子裡有很多文藝的東西,來這裡兩年了,倒是覺得腳下的土地越來越踏實。”耿永濤趁閑暇時,做了一些盆景,材料都取自拉巴村,他說以前愛好這個略顯附庸風雅,現在親手制作出來心境大不一樣,如果能進一步發展成為村裡的又一個富民產業那是再好不過了。“兩年時間不長,能實實在在做事,親身幫助一些人,是這輩子最珍貴的回憶。即使我完成對口支援任務回到成都,也會把拉巴村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持續關注並繼續幫助拓寬拉巴村致富之路。”耿永濤深情地說道。

夢想,在雪域高原起航

肖伯納說:“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蠟燭,而是一支暫時由我們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燦爛,然后交給下一代的人們。”在距離成都1000公裡之外,對口支援教師李寧強正在以滿腔的教育熱情詮釋著這句名家名言,他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獨到的教學方法傳遞著自己的責任和師德。

走進鄉村,教書育人播種希望

2018年7月,李寧強以對口支援教師的身份抵達甘孜州白玉縣最偏遠的燈龍鄉。離開城市,來到鄉村,讓他有更多的機會深入農牧民家庭,了解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

讓愛心溫暖幼小心靈

到了鄉下,跟著鄉長到了一戶農家,昏暗的房間裡坐著兩個小女孩,她們正在破舊的窗戶邊讀書。見到陌生人進來,小女孩們放下手中的書,站起來,怯生生地說了聲“叔叔好”,就站在了一旁。她們身材矮小,大概隻有二三年級的樣子。鄉長介紹,這是一戶建卡貧困戶,父親常年臥病在床,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正在讀五年級。在白玉,部分這樣家庭的孩子早早就輟學了。李寧強介紹自己也是老師,孩子們明顯親近了許多。接下來的幾天,隻要一有空他就到孩子家中坐坐,把隨身攜帶的作文書送給她們,解答她們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孩子們也和李老師慢慢熟絡了。

8月的一天,小姑娘特地跑到李老師的駐地,興奮地說:“老師,要開學了,我們要到縣城讀書了(白玉縣規定,小學4年級起,區鄉學校的孩子們都集中在縣城小學上課,一方面能減輕農民家庭負擔,另一方面能更快地提高教學質量)。這段時間你教會了我們許多,謝謝您!”聽到這個消息,李寧強為國家扶貧政策得到有效落實而感到自豪,為孩子們能繼續上學而倍感欣慰,他送了孩子們一套文具,滿懷激動的心情,祝福她們在未來的日子裡,樂觀向上,實現夢想。

用智慧踐行鄉村教育

8月底,鄉中心小學也開學了,孩子們陸續回到校園。李寧強走進校園,在裝修一新的校舍,陪著穿著簡朴的孩子們大聲地朗讀。晚餐后,他和孩子們一道排著隊在河邊洗漱。雖然還是8月,但河水已經冰冷刺骨。李老師問孩子們,冷嗎?他們害羞地小聲回答,不冷。帶隊老師說,雖然條件艱苦,但在學校,孩子們至少能夠學到基本的衛生常識,能有書讀。

除了學校,李寧強還走進了村裡的農民夜校,和農牧民們講國家政策、最新資訊,宣傳衛生知識、生活用電用水安全等等小常識。

教育改變人生,教育改變命運,在鄉下,李寧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希望和力量。

不忘初心,教育扶貧踐行使命

作為武侯區第五批對口支援工作隊教育組組長,李寧強特別關注白玉縣教育發展。2019年初,李寧強被抽調到白玉縣教體局負責全縣教育脫貧攻堅工作,這讓他有了更多機會了解白玉教育。隻要一有空,他就到白玉縣各學校了解情況,兩年來,他走訪完白玉縣城區學校,並來到安孜鄉小學、麻絨鄉小學等十余所區鄉學校檢查調研,了解學齡兒童入學情況,匯總學生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困難。

調研學校,現場幫扶

為有效提升區鄉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李寧強帶領全體支教教師擬定了《白玉縣區鄉學校質量提升幫扶方案》,他走進課堂聽課30余節,抽查學業情況100余人,開展“教學六認真”培訓4場,對區鄉學校現場指導幫扶。

編寫教材,師生受益

在調研中李寧強了解到區鄉學校往往離縣城較遠,校與校之間溝通比較困難,最重要的是教師結構過於年輕,缺乏有效指導,因此,教師對所授學科教材專研不深、理解不夠、重難點抓不准。李老師和支教老師們商量,編寫一套適合白玉縣縣情的包括教案、導學案、課件、音視頻資源在內的完整教學資源供老師們學習、參考。經過支教教師們夜以繼日不懈地努力,歷時近90天,形成教學設計300余課時,共計48萬字、100兆的教學資源,並於7月初順利通過縣教體局驗收,在全縣區鄉學校推廣使用。

大愛無疆,溫暖你我

在區鄉學校,李寧強發現白玉的學前教育相對於義務教育顯得尤為薄弱,缺少相應的教學儀器設備、幼兒教玩具。他積極聯系社會公益組織,募集資金三萬余元,為小朋友們購買日常需要的書包、繪本、教玩具、學習用具,還募集了54寸液晶電視、取暖器和一批暖冬衣物。這些物資分四批,捐贈到白玉縣燈龍鄉、蓋玉鄉等四所學校、幼兒園。當一件件衣服,一盒盒彩筆,通過支教老師溫暖的手送到孩子們手中,孩子們抑制不住地開心:“謝謝老師滿足了我的小心願,我很早就想要一雙運動鞋了!”“謝謝送給我的書包,我再也不用提著袋子上學了!”“謝謝送給我的彩筆,我最喜歡啦!”一聲聲感謝簡單而純朴,卻飽含著孩子們對生活的渴望和向往。一份份小小的禮物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家庭的困難,但卻能讓孩子們感受到真愛的包圍,鼓舞他們奮發前行,敢於有夢、勇於追夢。

學校調研、編寫教材、愛心援助,李寧強在教育扶貧的道路上追尋著自己的夢。

心手相牽,結對幫扶共同成長

根據武侯區和白玉縣“校對校幫扶工作”安排,成都市棕北小學和白玉縣城區第一完全小學結成結對幫扶學校,在白玉支教的李寧強受邀擔任一完小外聘專家,他繼承了棕小對口支教的傳統,在幫扶工作中勇於擔當、敢於吃苦、實心干事,贏得了一完小師生的尊重和友誼。

他多次走進青年教師的課堂聽課、點評,並給予建議,親自參與學情診斷,開展專題講座,多次組織策劃深度交流活動,就校本研修等方面內容與本地管理干部進行探討,切實提升對口學校教學質量及教師專業素養。

作為支教教師,不能僅局限於“輸血”,出於長遠考慮,更要在有限的時間裡為當地“造血”,要在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骨干教師隊伍。

為提高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李寧強在白玉縣積極組織開展支教教師和白玉教師結對的“傳幫帶”活動。和其他支教教師一樣,他結對帶徒弟,在導思想、帶業務、傳作風方面起好傳幫帶作用。李寧強和一完小的戴興雄老師結成師徒關系。他經常和戴老師一起探討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通過示范課、經驗交流等方式,交流自己的教育教學心得,傳播新的教育教學理念與模式,促進了當地教師教育觀念、方法和手段的轉變。戴老師很快成為學校的業務骨干,成長為優秀的教學分管副校長,在白玉縣組織的各種培訓中擔任授課專家。

對口支援圓夢,李寧強始終無怨無悔,用健康的心態面對同事、面對工作,用有效的方法開展工作,堅持以白玉教育發展、學生發展、教師發展的原則努力做好武侯白玉結對幫扶工作,獲得了白玉縣教體局領導、同事以及支教教師們的信任與贊譽。兩年來先后榮獲白玉縣“優秀對口支援工作隊員”,成都市“對口支援工作先進個人”,四川省“優質學校對口幫扶深度貧困縣中小學工作先進個人”。兩年多的對口支援工作即將結束,但這段經歷將永遠珍藏在他的心中。“雖然我們這一批支教教師即將離開,但將會有新的武侯教師接過我們的接力棒,繼續奮戰在白玉,助力當地教育,雪域高原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