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故事(四)

2020年10月20日12:16  來源:武侯對口支援
 
原標題:援藏故事(四)

走穩每一步 做實每件事

蔡敏——武侯區人社局四級調研員,挂職白玉縣發改局副局長。

2018年10月11日,這是我人生歷程中值得著重銘記的一天,作為成都市武侯區選派的援藏干部,踏上前往甘孜州白玉縣之路,開展為期兩年的援藏工作。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彈指間,援藏生涯接近期滿。回首600多個日日夜夜,艱辛與寂寥、成績與喜悅、成長與進步時時浮現,如影隨行,幾多悲壯,幾多感動,幾多榮光!

【洗禮】

記得出發之時,初秋方至,車輛顛簸在通往涉藏地區的溝壑山間,2000裡漫漫征途,無數個險峰絕壁,在眼前劃過。成群的牦牛,點綴在青黃的草坡上,悠閑自得。對於長年居於成都盆地的我,心中更是情緒激昂,驚喜不已。似乎覺得援藏就是一次欣賞美景的旅程。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高原反應,頭痛、胸悶、氣短、流鼻血、失眠等症狀,在我入藏的當天晚上就接踵而至,讓一切興奮、期盼、憧憬都失去了光彩。

到達住地第二天,隨工作組前往貧困鄉,看望駐守在貧困村的駐村隊員,前行的車輛奔行在平均海拔4000米山路,一連便是數天時間。

“層巒疊嶂雲霧飄,羊腸小道峰中繞,常年不聞窗外事,民居散落似孤島。”這是貧困村留給我最深的印象。

面對廣袤荒涼的土地、簡陋的住房、沿途群眾渴望的眼神,極其震撼人心。特別是當我看到駐村隊員面對惡劣的工作、生活環境,苦中作樂,他們穿越山嶺高崗,跨過田間牧場,宣講黨的政策,激發脫貧之志,施以脫貧方略,培育致富能手。讓我明白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舍棄常人所擁有的、放棄常人所享受的,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艱苦奮斗,說到底,他們靠的是信仰信念、政治擔當和滿腔熱忱。

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頂天立地、敢於擔當的崇高境界﹔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的堅韌毅力﹔開拓創新、砥勵向前的足夠勇氣﹔無私奉獻、不畏犧牲的坦蕩情懷﹔深深感到黨中央作出“脫貧攻堅”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是英明的、及時的,我心靈深處受到極大的洗禮,“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言壯志從心底涌起,激勵著我不斷前行。

【歷練】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好奇心得到充分滿足的同時,單調枯燥、孤獨寂寥也隨之而來,加之環境陌生、語言不通、遠離親朋、角色轉換、任務繁重等問題帶來的挑戰,讓援藏工作似乎變得更加艱難起來。

但援藏隊出發時,發出的“有志而來,有為而歸”的誓言,激勵著我必須克服困難,砥礪前行。

我的工作安排在縣對口幫扶辦公室,負責援藏隊綜合組工作。作為援藏工作運轉的樞紐,承擔援藏項目推進與實施,對外上下的統籌協調,援藏隊的隊伍建設和后勤保障,援藏工作的信息採集、簡報編寫、對外宣傳、材料起草等10余項職責。組裡人少任務重的壓力,讓我不敢懈怠。

豪情易抒,現實難對。記得去年8月初,為拍攝一部駐村工作紀實片,我與隊領導及拍攝組的同志一起,頂著高原烈日,驅車走遍了近20名駐村隊員的駐地,拍攝駐村隊員們的生活、工作以及產業發展。茂葉村地處海拔4800米的雀登山上,隊員李宗平開展的草莓種植產業便位於茂葉村,通往茂葉村的是一條僅有2米寬的鄉村土路,急彎達30多個,山腳是黃沙翻騰的金沙江,行車危險可想而知,就連本地駕駛技術非常有名的駕駛員,在后來回想中,都感到后怕。而這段路程,僅僅是拍攝途中的一個縮影。7天拍攝下來,臉上活生生被晒掉了一層皮。

援藏工作有一項重要職能,就是推進對口幫扶項目。每年的項目近30項。為保証援藏項目按質按量推進,我們推行了“清單責任分解、每月跟蹤梳理、每月進度上報、每季全面督查、每季座談分析”五項機制,一一跑點位,每項盯進度,逐個查質量,成為援藏工作最繁重的工作。加之還要對外聯絡、編寫信息、起草材料,工作量大大超出正常范圍,兩年來,在我的世界,似乎沒有周未、沒有午休,“5+2”的工作模式幾乎成為常態。記得去年11月份,為應對省委考核驗收,我帶著全組隊員連續加班28天,完成組卷考核資料77本,用壞了9台復印機、3台打印機,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今年上半年,我的大牙齒意外斷裂,但白玉沒有治療條件,每天吃飯時,必須忍受錐心之痛,因工作需要,沒時間外出治療,疼痛就一直持續了20余天。當然,這種不期而至的“機緣”,幾乎光顧著每名隊員。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援藏雖然艱辛,但也因此磨練了自己的韌性和毅力,更為以后的工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種“不來援藏就無法體驗到的獨特經歷”,值得永遠珍惜和銘記。

【收獲】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光陰荏苒恍如昨。回想第一杯醇香的青稞酒,第一條聖潔的哈達,第一口粘牙的糌粑,第一次失眠,第一次流鼻血,第一次舉起手機等風吹著信號來......多少個第一次都扑面而來。

援藏的每一天,有著日復一日的光陰疊加,也有著受用終身的成功喜悅。

康通村山坡上到處奔跑的黑山羊,定布村中藏藥基地盛開的藏菊,扎盤村育苗大棚內新長的中藥材幼苗,日通壩子上矗立的帳篷城......看著這些與隊員們一起盯責任、促推進、抓督查、盯進度,建起的產業項目群,看著因為這些產業而受益的百姓,自豪的淚水不時涌出眼眶,心中的激情像磅礡的金沙江奔涌不息。

想著風雪襲來時,熱加鄉呷沙村結對認親的15名貧困村民身穿的厚厚羽絨服,納塔鄉小學30名優秀學生使用的新書包、新文具,為自己協調的捐贈物質而略感欣慰。

走近武侯“援藏之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落內反映援藏工作、記錄援藏歷程、反映援藏的文化長廊。“內容詳實,制作精良,這是在涉藏地區我從沒看到過的高水准展板”,聽著一位領導在視察“援藏之家”給予的評價,為自己半個月不分晝夜加班付出,再次感到欣慰。

因工作需要,援藏隊需要制作1部《駐村工作紀實專題片》,1部《感恩致謝專題片》,鑒於經費緊張的緣故,我與綜合組的幾個隊員決定自力更生,自己創作。所有的設計、腳本及視頻均來自組裡隊員的智慧和編輯,低廉的制作成本,高品質的展示效果,獲得了區、縣領導的高度首肯。

發揮宣傳工作輿論引導作用,著力營造脫貧攻堅濃厚氛圍,是我的一項重要工作。回想起來,近兩年的收獲還是滿滿的。近100篇新聞宣傳稿件,四川電視台先后8次的新聞報道,省、市援藏專刊6次援藏工作經驗做法刊載,《先鋒》雜志、《學習強國》長篇報道等等。

兩年的時光,太多的收獲留在了我的心裡,刻在了我的記憶裡。能力素質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質的提升。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

因為援藏,生活將更加充實。

經歷援藏,人生將更加精彩。

用心用情守護群眾健康

何敏華——武侯區人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挂職縣人民醫院﹔蕭瀟——武侯區人民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挂職縣人民醫院。

【言傳身教】

初來到白玉,她們發現這裡地處偏遠地區,醫療軟硬件條件相對較差,技術知識有些落后,當地醫生少、工作強度和壓力大,但是雪域高原人民的熱情以及當地醫生對知識技能的渴求深深地打動著她們。了解到醫院科室的人員配備、醫療條件、專業水平及所開展的業務后,憑借著豐富的臨床診治經驗,她們馬上制定詳細的幫扶計劃,幫助完善產前檢查制度等﹔針對產科門診的薄弱環節進行多次業務指導,進一步規范高危產科追蹤方式及記錄方式,並通過實際操作演示及講解,讓當地醫生熟練、規范掌握操作流程。

作為有著10余年豐富臨床經驗的專業醫師,兩位醫生在日常診斷中認真向當地醫生們講解病因,用一對一、一對多方式進行技術的傳授,在手術中手把手帶教、在問題討論中言傳。同時定期參加和組織科室內部學習,大力開展業務培訓,積極參與組織白玉縣衛生健康系統衛生院院長能力提升培訓,根據白玉縣這邊的常見病、多發病有針對性地選擇帶教題目,精心制定教學計劃和課件,先后舉辦技能知識講座培訓4次。

【妙手施救】

2020年6月27日00時22分,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何老師,有一名孕婦周期不詳,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請您盡快過來看一下”。憑借多年臨床經驗,何敏華醫生意識到情況緊急,趕緊聯系超聲科醫生和兒科醫生蕭瀟一同前往。當她們趕到產科診室,看到孕婦面色蒼白,痛苦的雙手護著腹部。經檢查,孕婦有先兆子宮破裂征像,情況十分危急,需立即手術取出胎兒。時間就是生命,何敏華醫生立即通知院辦為孕婦開辟急救綠色通道,產科、兒科、麻醉科、手術室,5分鐘后,急救小組成員全部到位。大家爭分奪秒,00時36分順利取出一男嬰。

由於分娩前情況危急,新出生的嬰兒出現重度窒息症狀。蕭瀟醫生立即開始新生兒窒息復蘇,清理呼吸道、胸外按壓處理,患兒終於出現微弱的自主呼吸。隨即轉入兒科治療,給予補液、抗炎、對症支持治療,在醫院有限的條件下,蕭瀟醫生想盡一切辦法,用上全部資源。在蕭瀟醫生的精心呵護下,新生兒一天天好轉。大家提了幾天的心,終於落地。

30日,經過一連多日的精心護理,產婦和胎兒都轉危為安。產婦家人給兩位醫生獻上潔白的哈達,“我也不會說什麼,真是謝謝你們,保住了我的孩子!”質朴的語音、含淚的眼光,產婦一家人滿懷感激。

【健康使者】

做為醫療對口支援,就是要將發達地區優秀的醫療技術、先進的管理理念、科學的救治方法傳授給當地的醫務人員,結合當地醫療實際,用情、用心、用智開展好醫療服務。何敏華和蕭瀟兩位援藏醫生努力克服初到高原的身體不適,發揚缺氧不缺熱情的援藏精神,傾力參與一線接診,推動開展無痛可視人流等新業務,大力開展健康教育,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義診等各種活動,以實際行動守護群眾健康。今年以來兩位醫生累計門診接待病人540余人次,收治住院病人280余人次,參與手術15台,傳幫帶當地醫生6人。

“人走了,技術留下了,當地的醫療水平提高了,為當地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持續提升涉藏地區的醫療水平和百姓的健康水平,這就是我們援藏追求的目標。”“我們是來做援藏工作的,援的是醫療技術,更是一份對涉藏地區人民的愛。”兩位援藏醫生自豪地說道。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