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華西

王幼來

2020年10月19日10:40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今年七月,我和妹妹首次來到原華西協合大學(現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

父母親五十年代調到東北工作,我們兄妹是在北方長大,從來沒有來過華西。小時候經常聽老人談起華西壩,抗日時期,他們都在此就讀,母親就讀齊魯,父親駐足華西。遺憾的是,他們一生沒有機會再回到母校。這次來成都,我們的內心深處,感覺是代父母回華西壩,看看熟悉的教室,看看常談到的鐘樓。所以,想了很久,把文章叫《再回華西》可能更貼切。

學校鐘樓

今年是華西協合大學建校110周年的日子,經商定,我和妹妹來到學校,完成父親生前物品捐獻工作。

父親畢業於華西協合大學醫學專業,1944年底與同學們一起走入部隊,投入了抗日的醫療救治工作。在他一生中,又先后參加了抗美援朝、珍寶島自衛反擊戰。這三次反擊外來侵略者的工作,尤其以抗美援朝時間最長,工作最危險。近年,我們也陸續發現了他保留的當年一些物品,在國正兄、鄧四哥的溝通協調下,我們和學校商定,將其中一些當年的物品,捐獻給華西新修整的校史館。

捐獻物品活動在華西校園辦公樓舉行,早年間稱“懷德樓”,這座1919年完工的建筑還在使用。我們到訪時,外牆正在維修中。這裡和很多大學到處新樓的感覺不同,很多建筑保留得很好。細想想,百年老店若缺了歷史的痕跡,還有什麼可回味?據說懷德樓曾經遭遇過一次火災,但願她能夠平平安安地再過百年。

前來參加活動的以年長朋友偏多,尤其有很多華西子弟,他們自小相識,有些人父輩參加了西南抗美援朝醫療隊,我們雖然初次見面,真的有種老朋友的感覺。

這次捐獻的物品以父親抗美援朝期間用品為主。

抗美援朝期間使用的挎包

父親出國前部隊發的物品,幾十年過去了,還保留了下來。記得自己三四年級時,曾經上學用過一個學期,那時哪懂她的珍貴。挎包沒有拉鏈或扣子,就是靠繩子扎緊。照片上可以看到,時間長了,又用藍布條做了一根帶子。

我特意近距離拍了一張挎包照片,帶子十分簡易,帶子的鐵扣看上去也挺特別。挎包上的字依稀可見,仔細看可以認出,寫著“中國紅十字會抗美援朝總會國際醫療隊第二十一隊王化洲”。記得早年間字跡看得清楚,歲月把這都變得模糊了。不過,父親的字體我很熟悉,這是當年留下的筆跡。

挎包上的字跡還隱約可見

抗美援朝期間的戰斗總結

這份總結的背景,我在《一封塵封了66年的戰斗總結》文章中做了詳細介紹。父親當時在第七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工作,赴朝擔任重慶抗美援朝醫療隊隊長(中國紅十字會抗美援朝21國際醫療隊)。這是配合60軍醫療救治工作的總結。他們參加了1953年夏季反擊戰的全過程,這是其中60軍181主戰師的重要一仗,181師和兄弟部隊一起,全殲南朝鮮軍一個團,成為抗美援朝期間的經典戰例之一。

這個戰斗總結共六頁紙,紙有些發脆,看上去頁面有些發黃,但是字跡都還清楚,詳實地記錄了戰救工作的全過程。

戰斗總結是去年底在家中發現的。算起來,是66年前的事情了。

一封塵封了66年的戰斗總結

繳獲美軍的戰利品

印象中,父親在朝鮮戰場帶回兩樣戰利品:一件是美軍使用的水壺,可惜早年遺失了﹔再有就是繳獲美軍的紗布卷,寬約8厘米,直徑約1.8厘米。這物件在各地紀念館中還沒有看見過,留到校史館展出,也許比她本身的作用還大吧。考慮到華西和川大都希望收藏,我把帶去的兩個紗布卷分送給了兩家,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段歷史。

送給原華西協合大學和四川大學收藏的美軍紗布卷

抗美援朝期間繳獲的紗布卷

早年工作手稿

這次帶來了幾頁父親早年工作手稿。我家裡有兩台打字機,應該是解放前買的,小時候經常看見父親使用,這些手稿應該就是早年留下的。那時外教多,英語要求也高,聽說學校畢業論文都要求英文。另外是他們的畫圖能力,幾筆勾出來,簡潔明了。當年父親曾給一位美術學院教授看病,隨手畫出的圖,讓教授贊嘆,和他朋友講“王主任畫的圖比我們好”。醫生的圖也許更實用些。這次到學校聽說當年的解剖課有畫圖內容,讓學生大都受益,盡管不知是否有道理,但是今天的醫生大都不會畫圖,確是事實。

將來有時間,專門拿出些父親早年的病理畫圖來聊吧。

父親早年的工作手稿

廢舊紙板上的歌

父親給我的印象,除了是位稱職的醫生外,他也喜歡體育、音樂。還記得我上小學時聽父親唱《革命人永遠是年輕》,這是50年代初由著名作曲家李劫夫作曲的。50多年過去了,父親渾厚的中音歌唱聲,還一直回旋在我的腦海裡。直到今天,聽到這首歌曲,我的心情就不平靜,就會想起父親……

父親利用新襯衣后邊的紙板,抄寫了很多歌曲,包括很多外文歌曲。有時就會唱一唱,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他晚年。

父親自己抄寫的歌曲

除了捐獻一些物品,我們還帶去了父母親的一些物件請大家觀賞,如華西大學時的照片、抗美援朝期間的立功証、父親出征前寫給母親的信件、戰時通行証、軍用明信片、志願軍專用飯票和朝鮮錢幣等。像戰時通信証大都沒有人見過,通過這些展示,讓更多的人看到了當年的一些情況。

父親也多次下部隊巡回醫療,包括到大興安嶺深處無人區為基層官兵服務。60年代,他曾救治過鐵道兵硬骨頭戰士張春玉、珍寶島戰斗英雄冷鵬飛等。在珍寶島自衛反擊戰時期,他是后方醫院醫療專家,負責起全面的救治工作,受到了軍委和軍區首長的表揚。在76年唐山大地震期間,作為沈陽市骨科專家組負責人,他來往於市內各個醫院,為無數重傷病人救治提出方案。

鐵道兵硬骨頭戰士張春玉(左)和珍寶島戰斗英雄冷鵬飛(右)

張春玉與救治醫務人員 王化洲(2排右1)

大家觀看展現的有關物品

照片中有父親立功獎狀,也有我母親在志願軍總醫院期間的立功獎狀,她雖然沒有到朝鮮戰場,但是在平凡崗位上,也做出了自己的成績。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醫院管理處韓宇參加了會議,代表學校頒發了捐贈書,並邀請我們參加建校110周年的慶祝活動。

頒發証書現場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頒發的捐贈証書

四川大學頒發的榮譽証書

在捐贈活動中,有參加抗美援朝的兩支醫療隊的后代,他們父輩分別於1951年和1953年參加西南抗美援朝醫療隊。華西協合大學不但在抗日戰爭時期輸送了大量醫學精英,走上前線,救治傷員,建國后,在抗美援朝期間,華西許多醫學精英同樣不顧個人安危,投入抗美援朝第一線,救治那些“最可愛的人”。他們真的是一批最可愛的人!我們不可忘記。

志願軍西南抗美援朝醫療隊后代,分別是張連俊的女兒張瑞蓉(左一)、楊振華的兒子楊光曦(左二)、鄧顯昭的兒子鄧長春(右二)和呂培錕的兒子呂東建(右一)。

在捐贈會上,我們向大家介紹了父親的生平。從山東老家開始求學經歷,抗戰期間在華西協合大學完成學業,趕上國家危難之時,他先后走向抗日、抗美援朝的前線,多次遇險,沒有畏懼,作為軍人,一生救死扶傷,治病救人。他在志願軍總醫院、沈陽軍區總醫院等不同醫院先后負責外科方面工作,尤其是戰傷外科和骨科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勤勤懇懇工作一生,救治了無數病人,一直到七十歲才退休。

父親抗美援朝期間的立功獎狀

這次我們捐獻父親生前物品,也是代父親對母校的匯報,感謝學校多年的培養。七十五年過去了,這一代人已經逐漸離開了我們,希望他們能在我們視野中停留更多時間。

我們把父親早年保存物品捐獻給學校,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做出的決定。在我們心裡,這是最珍貴的遺產,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期望學校能夠管理好它們,讓更多的年輕人知道這段歷史。

和平不易,幸福不易。

謹以此文獻給華西協合大學建校110周年

2020年9月26日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