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柿子紅了。10月1日,位於雅安市雨城區碧峰村的“沐雲·柿子樹”老金家民宿開門迎客。恰逢國慶中秋長假,該民宿一開業入住率便超80%。
“以前這裡多是農家樂,我們都選擇到山下酒店住,這次過來發現多了不少民宿。”從成都而來的游客余敏已不是第一次來碧峰峽旅游,切身感受到這裡的變化:“我們入住的‘柿子樹’素雅別致,還有貼心的管家服務,讓我們能好好地感受景區的靜謐之美,很愜意!”
碧峰村地處國家5A級旅游景區碧峰峽內,近年來,除了農家樂向民宿的提檔升級,碧峰村整體村容村貌也得以大幅提升。記者了解到,這得益於碧峰村創新以多元混合的“整村運營”模式,集結來自村集體、原住民、專業運營人才、外部資本的綜合力量,共同推動鄉村的整體規劃與建設。如今,不止在碧峰村,該模式也輻射到周邊更多村落。
“整村運營”模式究竟解決了鄉建中的哪些問題?對各地鄉村營造有何借鑒意義?記者日前進行了實地造訪,觀察村社裡正在發生的變化。
引入專業力量村裡來了一群新“村民”
碧峰峽景區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讓當地村民早早吃上“旅游飯”,據統計,碧峰峽景區的農家樂(含民宿)達到了130多家。但由於運營能力的差異、同質化競爭嚴重,景區內相當一部分農家樂處於半年營業半年歇業的狀態。此外,還面臨村落環境臟亂、缺少統一規劃、業態單一等問題。
碧峰村村主任田濟告訴記者,長期以來村集體賬面基本為零,村級組織缺乏話語權,實際帶動力有限。如何將“美麗風景”轉化為“美麗經濟”,是擺在村”兩委“面前的一份“考題”。
外在環境的修繕僅僅依靠原住民本身是不可能的,完全依靠政府短時間內同樣不可行。2018年,雨城區政府引進建筑施工出身、經驗豐富的雅安本土企業家張俊春,按照“整村運營”的思路,對碧峰村進行重新規劃,讓單家獨戶的農家樂時代成為過去時,打造民宿集群,並以此為核心建設“村落景區”。
引入人才、組建穩定的核心運營團隊是激活鄉村的第一步。“首先我需要確定的是我們是同一群人嗎?是願意一起投身鄉村、為鄉村振興實實在在做事的人……總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希望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行業人士匯聚到一起,達成共識,為鄉村復興的目標一起努力。”張俊春邀請的專業人士中,有浙江、福建等地知名的整村運營專家章雷、張琪等人,還有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專職研究員劉傳磊博士,在詳細調研村庄的資源、資產情況后,與村民共同商討發展重點,為碧峰村策劃、運營。
此外,還有生活在這裡的本地能人加入,唐建偉便是其中之一。已有當地知名城市民宿運營經驗的他說道:“碧峰峽不缺人流量,缺的是怎麼匹配市場需求,老百姓缺資金、缺理念、缺經驗、缺規劃,我們要做的就是統一思想,一致的目標牽引大家按各自分工,共同推進。良好的營商環境,投資商也樂意進來,形成村庄的良性運轉。”
運營過程中,運營成員跟業主、施工方、村民、村兩委之間,以平等的角色去商討、心平氣和解決問題,大家既是“合作伙伴”,亦是“良師益友”,在這個過程中,村民發展信心不斷堅定。
組建運營平台 構建村庄利益共同體
“人”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是如何盤活宅基地和存量土地、鏈接市場資本。碧峰村的做法是,由碧峰村集體經濟聯合社、村民與專業運營團隊合作成立“整村運營”平台公司,整體托管運營村庄各類資源,多方的利益和訴求通過這個平台公司來權衡把控。
為保障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村集體將村民的閑置土地及宅基地和房屋逐步收儲,由張俊春組建的四川滋農公司進行改造、運營、管理等,所產生的增值收益由村集體作為業主方主要享有,公司則獲得代理服務和托管經營收益。目前,碧峰村已有8家民宿開展升級改造及托管運營,其中,試水的“沐雲·柿子樹”老金家民宿經過8個多月的改造,率先開門迎客。
入住“沐雲·柿子樹”,開窗見山,侘寂裝飾風,極簡中透輕奢,並配套有咖啡吧、夜間酒吧、星空放映廳等多個場景。而該民宿建造之初,業主金文生也曾走彎路。
因固有觀念限制,金文生前期投了100多萬,將民宿打造為放大版“農家樂”,與市場需求脫節,后期投入也如“無底洞”。村干部見了直焦心,勸他“趁早打住,這樣下去錢是要打水漂的!”於是,金文生找來張俊春商量,雙方達成協議,由滋農公司“接盤”,簽訂5年租賃協議后進行整體設計改造、托管經營,金文生承擔部分建造成本,並享有租金。
在雨城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有關負責人看來,完全通過市場的方式激活鄉村,往往需要很高的持續性運營成本,而“整村運營”模式則調動起眾人參與的積極性,資本投入多元化,結成村落景區發展利益共同體,在專業運營團隊的帶領下進行村庄的全面升級改造和運營。並以民宿為依托,大力開發文創產品、鄉土游學產品等,推動景區業態多元化,帶動村民就業、創業。
如今,碧峰村雲上聽水、緣舍、漫野別院等民宿上檔升級后,旺季房價由原先的100-280元/間提至800-1800元/間,淡季房價由原先的60-108元/間提至600-1200元/間,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30余個。
隨之而來的是村裡人思路、心態的轉變。村民張雅寧家原本有5間客房,但由於條件簡陋常年空置,如今村庄的新變化讓她又重拾發展信心,“我這院壩寬敞、視野好,要是打造出來不比其他家差。”她開始有意識地發布“合伙招募”信息,希望有資本介入共同打造民宿。
一村輻射十村 村落景區開啟富民夢
以碧峰村“整村運營”模式為示范引領,一村帶十村,新的夢想種子也在更多村落種下。
今年7月,名山區萬古鎮紅草村整體運營項目簽訂。與碧峰村不同,紅草村有紅草坪萬畝生態觀光茶園,但缺少休憩、餐飲等旅游配套設施,此外,和絕大多數村子一樣,也存在房屋閑置、人口外遷、逐漸沒落的問題。張俊春介紹,將在保留村庄傳統面貌的同時植入新產業,改善環境和村民生活質量,增強村庄活力,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而除了紅草村,張俊春說,以鄉村眾創為載體的城市近郊型鄉村、以古村落鄉愁復興為依托的歷史文化鄉村等資源稟賦不同的村落,也將有各自匹配的整村運營方案。
眼下,張俊春正通過深度挖掘村庄的文化、歷史、自然等資源,開發成能夠深度體驗的游學項目。鄉村運營需要慢功夫,他說:“我希望在取得進展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擴大到6-10個村開展第二期村落景區建設,將‘村落景區’作為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作為雅安的典型經驗,向全省乃至全國推廣,讓鄉村重新成為有活力、有希望的地方,村民不僅腰包鼓了,更收獲精神上的富足,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專家點評:劉傳磊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鄉村振興研究院專職研究員
早期的政府出資源、企業出資金的“碧峰峽模式”,實現了碧峰峽景區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如何使當地村民更好地共享生態資源的增值收益?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市場化的運營公司合作進行“整村運營”,是盤活村庄閑置資源,並合理分享“兩山”轉化收益的重要方式。可以說,如今的“碧峰村模式”走在了全省前列。整村運營下,統一開展資源調查、策劃、招商、宣傳造勢、業態和產品培育、營銷等方面工作,提速村庄發展,增強產業化項目造血功能,實現生態產業化。
記者手記:
造訪碧峰村的時候,恰好趕上張俊春一伙在“沐雲·柿子樹”小院裡迎中秋、慶國慶聚餐,村民、村委、業主、運營團隊圍桌而坐。這又不僅僅是場簡單聚會,更像是一次凝結共識、聚人心的相聚。
暢聊、互敬,夜漸深,興之所至,酣歌而起。不知誰說了一句,“村上好久沒那麼熱鬧過了!”是呀,鄉村的活力不光是年輕
人帶來的,更是一個整體運作產生的活力。其中包括一個群體的各個部分:年輕力量的引入,一個積極有效的政府機構,以及來自群眾的內生動力。
正如張俊春所說,好的民宿不止是詩情畫意,不止在山水,不止是情懷,更是“以一帶多”的產業經濟發展。盡管這是一場付出時間和金錢的不小冒險,但正因為有這樣一群人,願意投身鄉村,點點星光匯聚,才共同照亮了鄉村的夜。(羅敏 記者 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