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張老照片 洞見歷史面紗后的成都芳華

2020年10月16日07:31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2500張老照片 洞見歷史面紗后的成都芳華

  ●1896年至1949年間的2500余張老照片,讓老成都的生活百態均可尋得

  ●存仁醫院修建的一座鐘樓,改變了成都人長期以來按照地支計時的習慣

  ●枕江樓並不單純是一個美食之地,它還是老成都的一個文化地標

  20世紀40年代的成都市青羊宮花會人頭涌動,人們在鳥市前圍觀,去洞子口涼粉鋪嘗鮮,或是在鐵器攤處駐足……這些老成都生活氣息,最終被定格在一張張黑白照片裡。8月19日,由成都圖書館建設的《老成都影像館數據庫》(以下簡稱“數據庫”)正式上線。該數據庫耗時3年,收集了1896年至1949年間的2500張老成都生活生產照片,供公眾免費使用。老成都的生活百態,均可在這裡尋得。

  《老成都影像館數據庫》創下了兩個“先例”,“首先,這是歷史上成都首次對老成都影像資料進行系統收集﹔其次,數據庫匯集一個城市老照片數量之多,且信息著錄完整、規范、全面,這在國內公共圖書館自建照片數據庫中尚屬首例。”成都圖書館館長肖平介紹。

  3年“淘”出

  2500張老照片

  歷時3年,著名巴蜀文化研究學者袁庭棟和成都市圖書館工作人員在海內外開展“地毯式”搜尋,尋找1896年至1949年間老成都的圖像記憶。

  一池活水后面,一處亭台掩映其間。這張名為“成都少城受福門南側城牆內側之半邊橋”的照片,曾出現在1910年的《中國名勝》一書中。照片裡,半邊橋是廊橋的形制,前面的水池為太極塘,右側的建筑為滿城武廟,舊址在今成都祠堂街東頭南面。不過,如今已不復存在。

  類似這種已經消失的成都風景均可在數據庫尋得。因版權原因,當下數據庫僅能在成都圖書館內使用。數據庫頁面,按照工商、建筑、河流、街道、軍政、文化、名勝古跡等進行分類,以方便讀者查詢閱覽。

  肖平介紹,2017年,成都圖書館啟動《老成都影像館數據庫》項目,袁庭棟擔任該項目的學術顧問。

  一個連相機都沒用過的人,怎麼就和老照片打上了交道?

  袁庭棟回憶,1994年,編輯《錦繡成都》一書時,他收集了一批珍貴的影像資料。但他發現,找到的照片,要麼拍攝地點不詳,要麼拍攝時間不詳,要麼精度不高。1998年,編撰《巴蜀文化圖典》和《四川五十年圖集》時,為了收集到反映成都舊時風貌的照片,他更是花費大量時間,從民間收藏家和攝影師手中,“淘”出一批老照片。到出版《成都街巷志》時,他常常為了一張老街巷照片,來回跑數趟。整整用了一年時間,才拿到書中的上千幅照片。

  2017年,數據庫項目啟動。憑借此前尋找老照片的經驗,袁庭棟和熟悉成都影像的小楊搭檔,與成都圖書館的工作人員開始了“地毯式”搜集:從相識的民間收藏家、攝影師處打聽﹔每天去網上圖片市場瀏覽﹔從國內外若干文獻機構保存的大量早期海外攝影者拍攝的照片,以及新中國成立前各類海內外出版文獻中“淘金”﹔或是把國內各大文獻機構尤其是公共圖書館已經電子化的有關書刊,翻了個遍……就這樣,一批珍貴的照片從《東京日日新聞報》《巴黎外方傳教會公報》《倫敦新聞畫刊》《國家地理》等海外出版物,以及《良友畫報》《圖畫時報》《聯合畫報》等國內出版物中被“淘”出。3年時間,共收集到1896年至1949年間的2500張老照片。

  原本計劃於一年半建成的數據庫,因為不斷發現的“影像寶貝”不斷延后,直到今年8月才正式完成。

  鐘樓改變了

  成都人的時間觀

  這些老照片,掀開了時光面紗,再現老成都的城市風貌和社會生活,其史料價值深遠。

  數據庫收錄的照片,可考証到的最早時間為1896年,是當時來華的英國女攝影師伊莎貝拉·伯德拍攝。這組照片共計7張,讀者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到當時成都平原的風景、寺廟、人物等。較早的還有美國費城漢立克納浦機器公司技師強必爾拍下的21張照片,其中一張1898年四川機器銀元總局內造幣廠的照片,清晰地展現了當時造幣廠內的廠房、工人及印花機等情況。

  首批“淘”出來的2500張照片,並不是直接錄入數據庫。袁庭棟和工作人員還一一考証,把每張照片的拍攝者、拍攝時間、拍攝地點,甚至相關背景都附錄上去,讓照片有完整的“身份信息”。

  一批珍貴照片也被打撈出來。比如陝西街,在成都歷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清代陝西街因為臨近滿城,北邊又是回族同胞聚集區,一度成為漢族、回族、滿族同胞交往最密切的地方。如今成都保存最好的會館——陝西會館也坐落於此。

  如今,漫步陝西街,道路寬闊,兩邊現代化建筑矗立。在一張名為“清末民初成都陝西街恩溢堂外之街道”裡,讀者也可以欣賞到與今日陝西街完全不同的街道風情。那時,陝西街仍然人氣很旺,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川西建筑旁,旗幟翻飛。

  很多重要的醫院、教堂也曾設在此處。在今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四川省教育廳這片區域,此前曾是基督教美以美會在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創辦的福音堂,和美國傳教士1894年開辦的存仁醫院。袁庭棟說,存仁醫院是成都開辦最早的西醫醫院之一,也是當時中國和東南亞最大的五官科專科醫院。1916年,存仁醫院修建了一座當時成都市中心最高建筑的鐘樓,鐘樓上的大鐘成為全城市民心中的標准時間,並逐步改變了成都人長期以來按照地支計時的習慣,被成都人稱為“社會之鐘”。1955年,存仁醫院被並入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

  此次新發現的一張名為“1909年存仁醫院樓上由東向西眺望成都陝西街”照片,可以看見房屋緊密相連,照片右側最遠處大型建筑就是陝西會館﹔另一張名為“民國初期成都陝西街存仁醫院全貌”照片,可以看見寬闊的庭院裡一排大樹向上延伸,兩層樓高的西式建筑上,高聳的鐘樓引人注目。

  陝西街過去還活躍著不少名人。比如,著名學者宋育仁就在這裡主持修纂新版《四川通志》,京劇泰斗陳彥衡也病逝於此,著名教育家吳宓曾借住在當時華美女中正樓。

  作為美食之都,成都人的“好吃”是出了名的。在數據庫,也不乏這種讓四川吃貨“興奮”的照片。

  一批罕見照片

  首次露面

  這次收集中,成都圖書館發現了一批罕見的老照片,包括春熙路創建紀念碑、后子門、牛市口、老西門、白馬寺、北門城隍廟塑像、回瀾塔、半邊橋、安順橋、洗墨池、子雲亭、趙子龍洗馬池、四川省立成都中學、成都空軍通信學校等。

  其中,枕江樓內部照首度現身。作為上世紀早期一家專業做河鮮的南堂館子(即江浙人開的),枕江樓是川廚著名流派“枕江樓派”的誕生地。今天成都老南門大橋(萬裡橋)的四川省政協南面,曾有一條小街叫柳蔭街,靠橋頭的地方,就是枕江樓舊址。

  著名作家李劼人在小說《大波》裡,曾多次提到枕江樓。枕江樓的醋熘魚和鮮醉蝦等名菜,被他描寫得活色生香,讓人直流口水。袁庭棟介紹,枕江樓初創於重修南門大橋之時,在1907年前后,清廷為拓寬通藏通道,改建萬裡橋,歷時兩年完工。當時還是小飯鋪的枕江樓趁著這一交通優勢,建在臨江石堤上。透過橋洞,食客能看到天竺寺圍牆、大黃桷樹和石磧,猶如身處畫中。后來一位雅士為之取名“枕江樓”。“因為臨江,飯館窗戶上常會拴著不少吊著魚簍的繩索。客人要吃多少魚,吃什麼品種確定后,飯館伙計就從窗戶將沉在河中的魚簍拉上來,現撈現做。”

  枕江樓並不單純是一個美食之地,在袁庭棟看來,它還是一個文化地標,當時不少文人雅客都喜歡來這裡,借著美食進行交流。比如1938年,時任南京《新民報》副刊主編的張恨水,經武漢赴渝后來游成都,成都新聞界20多人就是在這裡宴請他。

  盡管曾有照片記錄枕江樓的外部景觀,但是其內部構造如何,一直隻有文字描述。這一次,袁庭棟就獲取了一組高清枕江樓內部照片。這組照片拍攝於1943年5月22日,一群文人雅客為李約瑟博士送行,身著長布衫和西裝的人們圍坐一團。不遠處,是身著短袖旗袍的婦女。桌上放著蓋碗茶,茶客擺著龍門陣,熱鬧程度不亞於今天的鶴鳴茶館。這組照片中,還有一張特別的合影:四人並排而坐,從左到右依次為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當時金陵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倪青原、華西協合大學文學院院長羅忠恕等,這些人皆為當時文化界的大咖,可見當時枕江樓的熱門程度。

  和枕江樓一樣,是一代“吃貨”記憶的,還有姑姑筵。1930年前后,黃敬臨在成都開了一家飯館。最盛時,著名畫家徐悲鴻、川軍將領鄧錫侯、劉文輝和田頌堯等都曾是姑姑筵的忠實粉絲。

  如今,流傳於網絡的姑姑筵外部照片為袁庭棟在編撰《成都街巷志》時意外獲得。這張照片上,可以看見青磚白瓦建筑上懸挂著“姑姑筵”三個字的牌匾,兩側各挂對聯。門中間,站著一隻小狗,頗有趣味。

  不過,姑姑筵創始人黃敬臨長什麼樣?這次新發現的照片裡,這個謎底被揭開。“這張照片在一本民國時期的雜志上被發現”。袁庭棟說,當時一名記者前往四川成都旅游,因為姑姑筵名聲,特意前來品嘗,並與黃敬臨合影。在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到黃敬臨滿臉絡腮胡,身材魁梧。(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