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聚百色 回首踏新征

2020年10月08日16:01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教育活動現場。武侯區統戰部供圖
教育活動現場。武侯區統戰部供圖

百色,一個熟悉而響亮的名字,在中國革命漫長征程中,有著獨特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雖然,成都平原與廣西腹地相隔萬水千山,但這種魅力卻始終橫渡萬水吸引著,這種魔力卻隨時跨越千山引領著……。

百色的魅力在哪裡?神奇又在何處?成都市武侯區委統戰部9月底開展的“黨外代表人士及非公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培訓班”,很好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武侯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王瑞平表示,開展此次理想信念教育活動,是加強統一戰線思想政治引領的拓展和深化,旨在挖掘歷史資源,弘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引導廣大黨外代表人士和非公經濟人士在尋“根”中鑄“魂”。

祭英烈,走山川,赴邊關。參加培訓班的學員們深受震撼,不少人說,這是一次難忘的心靈洗滌行程,更是一次精神升華行程。

紅五星、綠軍裝告訴我們什麼

用先輩精神蕩滌靈魂

百色起義紀念碑前,庄嚴肅穆,培訓班全體學員表情凝重,向九十多年前百色起義犧牲的革命先輩鞠躬致敬,敬獻花圈挽聯。環繞紀念碑,聆聽著起義的經歷。農工黨武侯支部黨員、成都允康藥房有限公司總經理伍思源由衷感慨,新中國的成立,就是革命先輩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鋪就而成。

在共和國的陸地疆域上,百色坐落在廣西大山腹地,無疑是一塊廣袤而貧瘠的土地。此次培訓班帶隊領導、武侯區委統戰部副部長王睿說,這裡雖然貧瘠,但百色的革命歷史,卻是一座豐富的精神富礦,組織黨外代表人士和非公經濟人士來到這裡,就是要讓他們熟知、深知歷史,感悟崇高,洗滌心靈,淨化靈魂。

學員們走進百色起義紀念館,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接中追根溯源。革命先輩為了理想,為了信念敢於犧牲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武侯區委辦公室的董宣池,是一名剛剛畢業的“海歸”,參觀結束后有些哽咽地說道,這次參觀讓他了解了歷史、融入了歷史、感悟了歷史,自己要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把奉獻當追求、變艱苦為財富、用激情干事業。

高山密林,風餐露宿告訴我們什麼

用理想信念引領航向

在參觀韋拔群烈士紀念館時,講解員聲情並茂地解說,讓不少學員潸然淚下,感動不已。許多人感慨,未來東蘭之前,對韋拔群烈士的革命事跡知之甚少,來了之后,了解過后,深深震撼自己的心靈,中國革命的成功,正是靠著像韋拔群烈士一樣的千千萬萬的革命先輩拋頭顱、洒熱血換來的。

人是要有一點信仰的。在那樣一個艱苦的地方,那樣一個苦難的年代,人的信仰力量尤其重要。許多黨外代表人士和非公經濟人士一邊參觀學習韋拔群崇高精神的同時,也在不斷思考:他的動力來自哪裡?隨著參觀的深入,大家找到了答案:根本原因就是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堅強的精神支柱。

在討論交流中,大家踴躍發言,暢談體會感受。武侯區委統戰干部赤烈熱旦,是一名藏族優秀選調生,他表示,作為年輕一代學習拔群精神,就是要學習他追求真理、百折不撓,對黨忠誠、一心為民,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才能堅定自己思想上向先輩看齊的價值取向。

“韋拔群身上始終具有一種堅定的救亡圖存的歷史自覺。”東蘭縣縣委黨校領導在介紹時說,“韋拔群的事跡更是激勵著我們共產黨人為了人民利益而奮斗不止。”

正是受著韋拔群精神的激勵,東蘭縣的干部群眾積極繼承先輩遺志,努力奮斗,開拓進取,山區面貌有了大變樣。面對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當地群眾說:“盡管生活越來越好,但革命意志不能丟,我們還要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

新變化、新氣象告訴我們什麼

用責任擔當搞好傳承

昔日邊遠偏僻山村,如今“網紅打卡聖地”。走在巴某村,小橋流水,綠樹環繞,具有典型廣西風格的民居錯落有致,萬畝油菜花坐落山間,千畝果樹分布山中,讓學員們紛紛駐足拍照,不禁感慨“人間仙境”。巴某村村委會主任告訴大家,過去這個山村非常貧窮,遠離縣城,交通不便,隻能靠天吃飯。但村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一靠黨的優惠富民政策,二靠革命老區特有的精神傳承,硬是在這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打造出了廣西鄉村旅游和鄉村振興的示范村。

四川源大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杰邊走邊看,和其他學員熱烈交流討論。他感到,巴某村能舊貌換新顏,走開鄉村旅游發展的道路,徹底告別貧困,沒有一股子精神是不行的,沒有責任擔當也是不行。

武侯區委統戰部二級調研員左紅兵,是一名軍轉干部,曾經在雪域高原駐守多年的,他有感而發說,傳承革命先輩的精神,在今時今日也是就是戰斗精神、實干精神和創新精神。

“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百色這片紅色的沃土,不僅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百色人,更為百色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此次百色之行,參訓學員最大的收獲,也是心聲:隻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跟黨走的信念,傳承好百色精神的紅色基因,企業才能克服發展中的困難,也隻有聽黨話、跟黨走,才能有機會發展壯大企業,才能為武侯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宋豪新 梁一鳴)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