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關鍵詞!看四川如何成為歸國創業熱土

2020年09月30日07:49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三個關鍵詞 看四川如何成為歸國創業熱土

  第六屆“海科杯”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大賽獲獎名單公布。肖蓉攝

  9月20日至22日,百余名僑商在川渝考察交流。肖蓉攝

  參與第六屆“海科杯”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大賽的選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華小峰攝

  受疫情影響,本屆“海科杯”大賽首次運用線上路演的方式進行比賽。四川日報記者華小峰攝

  9月24日,來自加拿大的歸國華僑時岱買了一張從深圳到成都的機票。下個月,他將帶著自己的創業項目來到成都,與當地公司商討合作事宜。

  作為參賽選手,雖然時岱止步於第六屆“海科杯”全球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大賽(下稱“海科杯”大賽)半決賽,但借這個大賽平台,時岱與成都一家企業建立起聯系,這讓本就打算開辟西南市場的他喜出望外。

  近日,第六屆“海科杯”大賽決賽在蓉完美收官。本屆“海科杯”大賽首次運用線上路演的方式進行比賽。經過前期對接,已促成38個項目與川企簽署合作協議。

  這,只是海外華僑華人到川創業的縮影。

  A

  熱度

  “海科杯”已形成平台效應

  作為中國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談會的重要配套活動,“海科杯”大賽熱度逐年上升。“來參賽更多是為了展示項目,與優質企業搭上線。”時岱坦言。

  帶著“相親”目的而來的參賽選手並非少數。“成都的人才分A、B、C、D幾大類別……”記者聯系上本屆“海科杯”大賽參賽選手劉文時,他正在網上查詢成都在人才引進方面的相關政策。劉文對成都並不陌生,幾年前,他將創業項目拿到成都落地。短短幾年,該教育類創業項目已和成都七中、成都樹德中學等多所知名學校達成深度合作。

  “這次來參賽,就是為了尋找和成都二次牽手的機會。”在劉文看來,成都市場潛力大,營商環境逐年優化,四川人熱情、包容。在本屆“海科杯”大賽中,劉文帶來的項目已在成都找到有意向的合作伙伴。

  自2015年創辦以來,“海科杯”大賽共促成106個項目對接成功,其中來川創立企業36家,人才引進落戶24名,技術合作46項,同時建立了包含182家海外專業人士社團和87家國內風投機構在內的引才引智協作網絡。

  即使是在今年的特殊背景下,本屆“海科杯”大賽共征集到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705個高新科技項目,涉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與互聯網、先進制造、新材料與節能環保等行業領域。

  項目質量在逐年提升。盈創資本董事總經理易宇已連續多年擔任“海科杯”大賽的評委,在她看來,歐洲及亞太地區的項目質量較往年有所提高。

  B

  服務

  建起“僑夢苑”等配套服務平台

  在“海科杯”大賽組委會工作人員唐毅帆看來,“海科杯”大賽就像“紅娘”,參賽選手通過“海科杯”大賽亮相只是“相親”第一步,怎樣讓參賽選手與四川企業“喜結良緣”才最重要。

  為讓項目“成功配對”,在項目征集過程中,主辦方會全面搜集參賽項目的內容、落地需求等信息,並通過算法為其尋找在蓉的落地伙伴。

  2016年9月,“僑夢苑”正式落戶成都高新區及配套功能區。作為國務院僑辦會同地方政府共同建設的示范性僑商產業聚集區和華僑華人創新創業基地,成都“僑夢苑”是中國西部第一個“僑夢苑”。

  4年來,“僑夢苑”從提供創新創業服務、打造國際合作平台、營造雙創氛圍環境三方面著力,不斷提升園區服務能力,已初步建成具有影響力的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成為眾多渴望回國創業華僑華人的好搭檔。在其努力下,今年,AI物聯網能耗監控系統、大數據大背景下的隱私安全保護等項目成功落戶成都。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70%的海外創業人才選擇到北上廣深創業,僅有30%流向內陸城市,四川還有潛力可挖。

  離岸基地海外站點應運而生。依托離岸基地海外站點,一方面向海內外定期發布成都高新區的發展成就、創新創業政策,搭建企業與海外對接綠色通道,助力企業招引海外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在離岸基地的海外站點設立孵化器,為海外人才提供政策、知識產權、技術、投資對接等集成化的前置服務。目前,已在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建設海外離岸基地38個。

  “在‘海科杯’征集項目階段,我們就廣泛收集了項目信息、落地需求等,與成都本土企業互通有無。”在海外離岸基地站點牽線搭橋下,2016年“海科杯”大賽三等獎獲獎參賽選手王濤與成都本土企業達成合作協議。

  服務平台的不斷完善,彰顯了四川堅持不斷深化對外開放的力度和歡迎海外華僑華人來川創業的誠意。

  四川岷山律師事務所律師石紅陽有一個特殊身份——四川為僑法律服務站站長,就在近日,他為一名在川創業的海外僑商解決了官司執行困難的問題,幫助其順利拿回貨款。據介紹,該服務站已成立5年,團隊由6位資深律師組成,主要為海外華僑華人回川創業提供合同審定、法律咨詢、擬定法律意見書等服務。“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到川創業的海外華僑華人對四川法治環境的信心。”

  C

  碩果

  創業項目在成都發展迅猛

  企業不僅來了,發展勢頭還很強勁。“前不久,公司獲評高新區‘瞪羚企業’,並列入一年爆發式增長型企業。”在本屆“海科杯”大賽決賽現場,往屆選手王濤分享好消息。

  2016年,來自英國的選手王濤參加了“海科杯”大賽,吸引了多家機構對接,從中覓得商機,他與幾位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校友創立了四川艾迪訊科技有限公司。目前,這家以“物聯網平台+大數據分析”為核心技術,主體業務在醫療大數據和信息化建設領域的高新技術公司已擁有核心技術20余項。

  在王濤看來,“海科杯”大賽是他的項目來到成都的契機。但能一路發展壯大,則說明四川原本就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優越條件。

  對此,第五屆“海科杯”大賽參賽選手王延青有同感。去年,在海外生活工作多年的他決定回國發展。“把北京、上海及各大沿海城市考察一圈后,我決定來四川。”王延青表示,四川有以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為代表的多所知名高校,在人才和科研方面具有強大優勢。同時,市場前景、政府支持力度等也成為他來到四川的重要因素。

  今年5月,王延青帶來的“硬核”高科技創新型企業落戶成都市華西大健康產業功能區(四川大學雙創科技園內)。

  近年來,“海科杯”大賽助力國際高精尖科技項目落地西部、落戶四川,建起了中國西部與世界人才合作的重要橋梁,搭建起面向全球的科技創新和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平台,成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科技與人才交流的盛會之一。

  一扇世界了解四川的新窗口也由此產生。

  對出生在吉林、長期生活在加拿大的時岱來說,此前對四川的印象還停留在“閉塞”“落后”上。“通過到四川參加‘海科會’,我了解到四川的創業環境非常棒,有很多優秀的本土公司。”一顆到成都創業的種子就這樣播撒在時岱心中,並最終開花結果。

  對此,唐毅帆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這一方面說明四川的吸引力越來越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四川好聲音”在國際上被更多人聽到。

  展望

  線上+線下開賽或成未來的一大趨勢

  “受疫情影響,此次大賽‘被迫’選擇線上,但這或許是未來的一大趨勢。”易宇表示,通過線上展開路演、網絡點評等形式,不僅能讓來自世界各國各地的選手參賽更便利,並且能實現交流無障礙。“5G技術普及后,我認為不排除下一屆‘海科杯’大賽仍在線上開展的可能性。”

  這一想法與唐毅帆不謀而合。從數據來看,此次大賽所征集項目的地區、領域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特點。唐毅帆認為,這或許和線上參賽時間、路途成本低有關。但也帶來了挑戰。“參賽選手無法到成都感受城市氛圍,也無法和企業面對面交流。”唐毅帆表示,這對促成參賽項目落地四川帶來了挑戰。

  “接下來,或許‘海科杯’大賽會選擇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方式。”唐毅帆表示,今年主辦方通過線上多次為成都企業和參賽選手組織視頻會溝通,“如何讓企業和參賽選手在線上有更高效的溝通,是未來需要思考的問題。”

  百余名僑商川渝考察

  攜手共謀經貿合作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鄧翔灃

  9月20日至22日,來自海內外的120多名川渝籍僑資企業、港資企業、商協會負責人到四川綿陽市、重慶永川區等地考察交流,一路尋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來的機遇。

  從城市規劃到科技發展感嘆川渝發展速度之快

  成都東部新區位於川渝之間,海內外僑商的川渝之行從這裡開啟。

  “在我看來,隻有中國能將如此宏大的設想在短時間內落地。”順著來自老撾的僑商楊東倫所指方向望去,成都東部新區三岔湖旁健身步道和美景環繞,湖面上觀景亭錯落鑲嵌。

  “發展產業和注重環保,成都東部新區找到了平衡點,其城市規劃實在讓人震撼。”楊東倫說。來自新加坡的僑商廖洪海對此表示同感。

  此次海內外僑商川渝行活動的考察點位,與高新技術產業緊密相關。

  在綿陽市游仙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展覽館內,由四川移柯物聯網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通訊模塊引起在場僑商的關注。“以前隻知道成都,沒想到綿陽也‘臥虎藏龍’。”廖洪海表示,眼前展示櫃中擺放的小模塊有巨大市場前景,希望能參與其中。

  “永川是全國四大職教城之一……”在永川規劃展覽館中,講解員的介紹,讓來自馬來西亞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的白妮絲感到振奮。白妮絲告訴記者,她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幫助中國職業教育走向海外,為在海外的中國企業解決當地用人問題。“目前,我所在的中心已經和永川一家職業教育院校達成合作,希望未來有更多合作可能。”白妮絲說。

  發揮自身優勢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現在,隻要出差時沒有碰到福建老鄉,我都說自己是重慶人。”2003年,來自福建的僑商劉必衍到重慶發展,親眼見証了重慶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過程。

  作為環保科技領域的僑商,劉必衍已在重慶、寧夏和湖南布局企業,而這次川渝之行讓他萌生在四川開新廠的想法。“成都東部新區非常重視人居環境建設,其中涉及到諸多環保項目,都是我希望參與的。”劉必衍說。

  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考察途中,不少海內外僑商找到答案。

  “在永川參觀時,我發現不少智能制造企業做得很超前。”在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白妮絲發現,該公司在馬來西亞和泰國都建有工廠。“但東南亞國家目前缺少智能制造領域人才,剛和公司負責人互加微信,希望未來能達成合作,幫助其在海外尋找到優質本土人才。”白妮絲說。

  天府新區在城市公園建設方面的探索,讓來自重慶的僑商姜敖印象深刻。“天府新區正進行水質提升工程,這正是我們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姜敖表示,計劃與天府新區在環保科技方面展開技術合作,攜手實現可持續發展。(四川日報記者鄧翔灃)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