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關鍵詞看成都軌道交通發展

2020年09月27日07:15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四個關鍵詞看成都軌道交通發展

  線網化運營的成都地鐵

  今天,成都市重要的軌道交通線路——18號線首開段正式開通初期運營。今年,成都地鐵開建十五周年,開通十周年。

  15年前的2005年12月28日,成都大霧。成都地鐵首條線路——1號線一期工程破霧開工。

  10年前的2010年9月27日,成都地鐵1號線一期開通,標志著成都正式邁入地鐵時代。

  15年間,成都地鐵從無到有,從最初開通18.13公裡到今年年底達到518公裡,這其中,有太多故事值得記錄,有太多歷程值得書寫……

  關鍵詞1 加速成網

  軌道交通改變城市格局

  今天,18號線首開段正式開通。今年年底前,6號線一二三期、8號線一期、9號線一期、17號線一期、18號線非首開段還將開通,裡程約216.3公裡,屆時成都軌道交通線網裡程將突破500公裡,達到518公裡,步入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第一方陣。

  2010年9月27日,成都地鐵1號線一期開通,成都正式邁入地鐵時代﹔2012年9月16日,2號線一期開通,成都地鐵“十”字骨架建立﹔2016年7月31日,3號線一期開通,成都地鐵“米”字骨架成型﹔2017年9月6日,成都首條機場地鐵專線10號線一期開通﹔2017年12月6日,成都首條地鐵環線7號線開通,標志著成都中心城區軌道交通骨干成網,成都正式邁入“井+環”地鐵線網時代﹔其后,3號線二三期、10號線二期的開通,讓新都、雙流、新津邁入地鐵時代……進入線網化運營的成都地鐵,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今年年底,全市軌道交通運營裡程突破500公裡的目標實現之后,成都市平均每萬人擁有0.35公裡地鐵,這一指標和世界軌道頭部城市東京、香港基本接近。

  成都市對於“城市綠色交通體系”的構建規劃是“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常規公交為基礎、慢行交通為補充”。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倡導共享綠色出行,加密軌道交通網”的目標。為此,市委、市政府大力實施“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加速成網”戰略,要求每年至少確保開通兩個軌道交通項目,以盡快提高軌道交通公共出行分擔率。

  在地下、高架上呼嘯而過的地鐵列車,仿佛一條條巨龍,承擔著每天數以百萬計乘客的出行﹔與此同時,它們正改變著成都的城市格局,對城市經濟地理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圍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戰略布局和市委、市政府“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宏偉藍圖,成都市正抓緊推進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建設。

  目前,成都市主城區線網不斷加密的同時,還按照“東進”戰略部署,堅持以軌道交通引領城市發展格局,根據“東進”區域城市功能、性質、規模、居民出行特征、產業布局等,精准規劃、科學優化“東進”區域軌道交通線網。一是高水平規劃龍泉山軌道交通旅游環線,支撐成都市“一心兩翼”的戰略布局。二是加強中心城區與“東進”區域軌道骨干線路連通,實現區域內部可達,提升組團聯系。三是增加天府新區與東部新區之間的軌道交通直接聯系,保障服務水平。四是結合“東進”規劃,完善片區軌道交通線網,實現組團間的快捷聯系和組團內的有效覆蓋。五是充分發揮雙機場輻射功能,提升區域軌道交通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構建區域開放型運輸網絡和多樞紐交通體系。六是實現“東進”區域城市軌道交通與國鐵干線、市域鐵路的便捷換乘和功能互補,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各種交通方式互補的交通體系。

  今年,中央財經委員會提出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這一戰略規劃,對成德眉資同城化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標准。圍繞如何構建“一小時軌道交通生活圈”,成都軌道集團將在網絡規劃、線路建設、制式選擇、資源共享、全程服務上做更多的探索和嘗試。

  關鍵詞2 安全平穩

  構建信息化發展構架

  在建設方面,借助於良好的工法積累和技術積累,該集團引入項目群統籌管理,同時充分利用2012年開發出來的盾構隧道安全風險監控系統,群策群力,克服了諸多困難,實現安全建設目標。在運營方面,通過2萬多軌道交通員工的努力,這幾年以來一直保持著運營發展指數、運營安全指數位居國內軌道交通行業第一方陣的良好成績。

  為確保建設和運營的安全平穩,成都軌道集團確立了“一中心、三體系、五平台、多場景”的信息化發展構架。“一中心”為數據中心。考慮到成都軌道交通遠景發展體量巨大,乘客客流數據不斷增長,所以構建一主一備兩大數據中心。成都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運維、風險監控以及20多個辦公系統,都在這個數據中心平台上運行。

  2006年,成都市在修建第一條地鐵時就嘗試建立盾構掘進安全風險監控平台,採用信息化的手段,對盾構掘進過程進行全程遠程監控。在建設最高峰,成都市共有172台盾構機在地底下掘進。這些盾構關鍵數據通過監控平台上傳到管理平台,讓管理者可以對盾構機掘進數據、地層的變形數據、周邊建筑物的沉降數據進行綜合研判。

  在成都地鐵線網指揮中心(COCC),一整面高3.6米、長21米、面積75.6平方米的巨大顯示屏上,通過各種跳動變化的數據,就可以“一屏”盡知全市已開通的地鐵線路即時運行情況。成都軌道交通的建設裡程不長,但是客運量很大。目前成都地鐵開通裡程在國內是第八,但客運量一直處在國內第五位,行車壓力很大。在行車管理上,該集團開發利用COCC平台來實現司機、乘客、列車、系統和調度指揮一體化,保障安全運營。同時,這個平台還與全市應急平台實現了聯通。

  據了解,除此之外,成都軌道集團還建立了運營信息化安全防護體系、信息化技術管理體系和信息化標准體系﹔基於COCC的調度指揮管理、基於NCCC的客運服務管理、基於PMS的資產與設備管理、基於SDMS的安全管理和基於EIM的企業綜合管理信息化平台等。

  關鍵詞3 軌道城市

  發展“軌道交通+”綜合開發新路

  對標世界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做得很好的頭部城市,成都軌道集團確定了“軌道交通+社區”“軌道交通+城市”綜合開發新路,為軌道交通建設、運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經濟支撐,也把軌道交通的建設、運營與城市發展緊密聯系起來。

  成都要實現規模宏大的城市軌道交通規劃,需要巨量的資金支撐。如何既要建軌道又保証可持續發展,是一道難題。

  通過向全球城市取經,成都軌道集團學習東京以及香港的經驗,最后選定了走“軌道交通+社區”“軌道交通+城市”綜合開發的路子。

  為此,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頂層政策,包括規劃、供地、容積率調整,以及商業、住宅、城市形態的定位與打造,確定了“無規劃不設計,無設計不開發”的理念,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和城市社區的更新有機融合,這樣城市發展了,軌道才能更好地發展。

  為了高水平實現這一目標,該集團引進全球知名的專業機構,打造成都軌道交通開發建設智庫﹔去年還引進了全球享有盛譽的“日建設計”作為合資公司,來全面參與成都TOD的規劃和設計。

  目前,全市已啟動16個TOD項目規劃建設,並正在有序推進。針對TOD后半篇文章,即怎樣做好TOD項目的經營,確保持續性盈利,該集團下屬的成都軌道城市發展集團做了一系列的准備,包括引入日本的蔦屋書店和國內很多大型綜合運營商,如蘇寧、紅星美凱龍等﹔同時也與很多地產行業的頭部企業開展合作,包括萬科、龍湖、保利等。

  關鍵詞4 創新融合

  科技引領軌道交通規劃建設和運營

  軌道交通既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也是一個現代的行業。成都軌道集團廣泛地向國內同行業取經,同時也會同科研機構、科研院所,以及發動內部的技術體系進行融合創新。

  在規劃方面,成都市提出了“三鐵融合”,以減少城市圈內國鐵干線城際線路之間的浪費,實現最大程度的綠色建筑和資源共享﹔又引入“778”的綜合交通軌道規劃理念——即軌道交通網絡建成以后,全市出行人口的70%能夠通過機動化出行來解決,機動化出行人口的70%通過公共交通來解決,成都軌道在公共交通出行的分擔率力爭達到80%。

  在建設過程中,成都軌道也充分利用科技攻關。以盾構為例,施工初期,鬆散的砂卵石地質除了難以控制地面沉降外,堅硬的卵石對盾構機來說也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通過不斷研究及一次次科學試驗,成都地鐵不僅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還實現了隧道的安全與高速掘進,從月均掘進50米到400余米,開創了富水砂卵石地層條件下大規模盾構法施工的世界先例。

  在運營方面也有很多創新案例。如2015年第三期規劃建設中,成都就敏銳地覺察到地鐵全自動運行的趨勢,並在成都市第二條環線——9號線引入全自動運行系統。9號線開通后,將是中國西部地區首條最高自動化等級運行的地鐵線路。今天開通的18號線首開段,設計最高時速140公裡﹔考慮到雙機場一體化運行,線路在18號線、19號線共線段預留最高時速160公裡的運行條件。同時,結合復合線路特色,18號線還將採用快慢車組合、大小交路套跑的行車組織方式。

  后記

  當前,面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多重時代機遇,成都進入用世界城市體系標定成長坐標、用市民美好生活向往擘畫發展藍圖的全新階段。成都軌道交通開建15年間,開通運營10年間,不斷引領城市發展格局,為城市公共交通做出卓越貢獻。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成都軌道交通將繼續以一往無前的銳氣,開拓創新的勇氣,在與城市同頻共振的未來,譜寫出新的時代華章。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