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辭

——記第七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周繼成

2020年09月24日11:54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引言

“周繼成,87歲,漢族,樂山市市中區五老志願者,獲評第七屆四川關愛明天氣‘十佳五老’……”案頭擺放著一本2000年1月刊的《關愛明天》期刊,光華滿目的封面圖片,是一位胸前佩戴數枚勛章的老軍人,正在為青少年們講授著什麼。翻開書頁,《周繼成,不忘初心永葆紅心》一文,將這位封面人物“始終保持當初的信念”的故事娓娓道來,令人動容並心懷敬意。

掩卷遐思。半個多世紀以來,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領下,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的新中國,就像一座高能原子反應堆,釋放出令世人注目的巨大能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發展史的偉大奇跡:深鑽打出的大慶油田,刀耕火耨的北大荒,攔江筑起的葛洲壩,自主研制的神舟飛船……中國人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運,自己建設起強大的祖國,續寫新時代屬於自己的歷史。

滄海一粟,滴水藏海。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征途上,“獻了青春獻終生”的豪杰頻入眼帘,也正是他們一點一滴的自覺行為,詮釋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真義。

或詩賦抒懷似水柔情,或玉曲演義錚錚俠骨,讓我們走近一位耋耄老人的蕙質蘭心,走進周繼成的傳奇人生。

追本溯源,硝煙烽火鋪陳初心赤色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新中國建立以來,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我的祖國》,以不朽的中華民族精神、熾烈的愛國主義情懷,代言並延續著幾代人對祖國、對家鄉的無限熱愛。磅礡氣勢、澎湃激情的旋律,讓我們不禁追懷那場“強敵當前敢於勝利的精神象征”的上甘嶺戰役,追念為了自由、和平和幸福挺身而出,甚至犧牲生命的最可愛的人。

1952年10月,上甘嶺高地硝煙彌漫。這場慘烈的戰役,創下世界戰爭史上火力密度的最高紀錄。在這僅4平方公裡的一隅,武裝到牙齒的6萬余敵軍,投擲了190多萬發炮彈和航彈,曾創下一天達30多萬發的紀錄。與之對峙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先后投入4萬余兵力,發射炮彈40多萬發。其中,堅守在這個被炮火削剟至少兩米的焦土,就有志願軍的15軍45師135團2營機炮連。

彼時,戰勢呈膠著狀態。為了逆轉頹勢,敵軍調兵遣將,欲以重兵一舉拿下這個狹小且重要的彈丸之地。這天傍晚,2營機炮連連長來到5班,下令以無后座力炮狠狠打擊敵軍的運輸車隊,阻斷敵軍增援。為了減少傷亡,全班戰士分成三個戰斗小組輪流上陣,每組配備裝彈和發射二人。打頭陣的是主動請纓的周繼成和裝彈手李學林......

此戰,全班榮立二等功。但,這不是周繼成的首獲榮譽,第一次還要追溯到一年多前。

1933年11月10日,出生在樂山市水口鎮雷壩村的周繼成,因家境貧瘠而生活舉步維艱。7歲那年,父親病逝、母親離家,幼小的他隻得寄籬四舅屋檐下。可是屋漏偏逢邊夜雨,1941年日本飛機再次轟炸樂山,四舅倒在了火海中。失去最后依靠的8歲周繼成隻得萍蹤浪跡,孱弱的身影時常出現在市井街頭。為了生計,他在茶館跑過堂,也當過酒店的學徒,風餐露宿、命途多舛難以言狀。1949年樂山解放,周繼成迎來了嶄新的人生,生活翻開了幸福的第一頁。心存感恩的他,於1950年5月毅然決然地報名參軍。幾經周折,17歲的周繼成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

1951年6月,入朝作戰的周繼成成為一名無后座力炮的炮手。厲兵秣馬,由於戰前訓練刻苦認真,考核百發百中,還能以無需炮架、肩扛炮筒准確發彈,周繼成因此被評為優秀瞄准手,榮立個人三等功。

1952年4月,入朝第一次參戰的周繼成,就用炮火摧毀了敵人的一個地堡。戰斗結束后,他首先握緊一位戰友的手:“連長表揚我打得好,你知道嗎,我可是用你扛來的炮彈打的……”這位戰友便是“特級英雄”黃繼光。二人為四川人,又在同一個連隊,並肩作戰的老鄉加戰友,在硝煙彈雨中結下了深厚友情。

1952年10月19日,上甘嶺戰役進入白熱化階段,也是周繼成銘心刻骨的一天。這次載入史冊的戰斗,讓周繼成目睹了炸地堡犧牲的吳三羊,身負重傷的肖登良被埋入彈坑,特別是重傷在身的黃繼光,以血肉胸膛堵住了最后一個堡壘的機槍火舌……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一幕幕壯舉,永遠定格在周繼成心中。

1954年5月,周繼成隨部隊回國,受到了祖國兒女的熱烈歡迎和口碑載道。在中南海,毛主席接見了包括周繼成等英模代表。

為了弘揚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六級殘疾軍人的周繼成成為英模報告團一員。英模報告團足及中原和齊魯大地,為政府機關、企事業和各大中小學作報告數百場次,上百萬的群眾師生到場聆聽,他們從最可愛的人身上看到在天寒地凍、戰火紛飛的環境,特別是敵我雙方軍事裝備懸殊的條件下,不斷取得輝煌勝利的無畏形象。

一生堅定跟黨走的周繼成,堅定不忘根本、再立新功的信念,將“這是強大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繼續傳唱下去。

一脈相承,澹泊明志沿襲初心本色

月下的峨眉河依然素面朝天、蜿蜒綿亙,簇擁蘇稽這座古鎮,滋養一方黎民。

江河湯湯,歲月蹉跎。1971年的這個春天,服從組織安排的周繼成,脫下軍裝回到了久違的家鄉。當他重走石板小橋、再嘗蹺腳牛肉,一脈鄉愁情結剪不斷、理還亂。

離鄉21載,老屋前的每一個梯級、每一道彎角,是那般熟悉、又那樣的陌生。正是這份對故裡的繾綣,附麗幾多幸福的回味,激活幾多無際的憧憬。無論燈火璀璨如星,隻有一抹光亮最是耀眼——家燈,營造著一個溫馨的港灣,永遠都在熱情地迎接歸來的主人﹔無論你再是疲乏不堪,甚或傷痕累累,家燈毅然決然的一盞航燈,坐標撫慰或療傷的驛站,照亮回家的路。

4月1日,來到新的工作崗位的周繼成,不以戰斗英雄、殘疾軍人自居,不願躺在軍功章上睡大覺,自視為一名新兵,在新的工作崗位上隻有“學”和“干”二字。就這樣,執意隻任供銷社副職的周繼成,在“發展生產,保障供應”的戰線上一干又是21個春秋。

有著嘉州“魚米之鄉”“龍燈之鄉”的蘇稽,在計劃經濟年代與全國大多數農村一樣,因物質匱乏而生產生活不易。供銷社擁有工業品、副食品、採購站、生資店等,旗下還設7個分社,300余名職工負責轄區10多萬人生產生活供給,責任重、工作量大是不容置疑的。為了盡快融入隊伍、熟悉工作,周繼成除了找來全社的花名冊死記硬背外,還對180多種肥料、農藥、農具的購銷價銘記於心。在與社內職工、服務對象交往,他保持平易近人、和藹謙遜的態度,甚至很多人根本不知周繼成是一位功臣,更不知他顱內還有一塊無法取出的彈片。在上任不到半年的時間裡,風雨兼程的周繼成拉板車送貨下鄉70多次,運輸各類物品不計其數、重量和價值無以估算。

1972年3月,正值大春時節,周繼成得知臨江、平興分社的肥料脫銷,一邊聯系生產廠家供貨,一邊聯系運輸公司調運。為了搶時間,他隻好求助於10多位老戰友,第二天凌晨5點將24噸肥料及時送達農民手中。

下弦月悄悄地藏在淡薄的雲層中,多有幾分依戀和憂愁。朦朧的月光下,街巷假寐在暗淡的山水間,猶如大地一枚褪色的胎記。一天下來,周繼成蹣跚的步履墜滿沉甸,竭力行走在萬家燈火的細節中。在這個普通的周末,於大眾家庭的普通人而言,許是與親人團聚盡享天倫之樂、或是逛街購物為心情放假的日子,可這份簡單的閑情逸致,離周繼成是那麼的遙不可及——繁雜的工作又塞滿了這一天,無節假日的高頻節奏已成常態,如同三江水不知疲倦地流淌,無止無境。

在周繼成與全體人員的努力下,供銷社1982年購銷茶葉2000多斤,1983年購銷上升到8000多斤,1984年達到40000多斤,茶農年均收入遞增200多元,在當年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為了讓有限的物資發揮最大的效用,周繼成邊學邊干、兢兢業業,用極短的時間迅速學習掌握業務知識,快速成為供銷戰線上的一名老兵:為了保証生產、生活供應,他披星戴月足及轄區的80多個村落、200多個生產隊(組),深入細致開展調查摸底,在掌握基層第一手信息后,他千方百計購運各種急需物質,帶領供銷社針對各有村組實際合理調用物資,把肥料、鋤具等生產資料及時送到田間地頭,大力支援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取得糧食連續10年豐收的可喜成績,供銷社年年超額完成購銷任務,先后被評為省市先進集體。周繼成也以不失毫厘的成績, 7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成為樂山市供銷社55年來5位突出模范人物之一。

當兵后悔一陣子,不當兵后悔一輩子。軍戎生涯是一本厚重的書,讓周繼成一輩子都在捧讀,受取熏陶和洗禮:戰火的青春、血染的風採,造就他的錚錚鐵骨﹔一切行動聽指揮,吃苦耐勞的精神,培養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作風。軍人的骨血,品質和意志的基因,鑄就周繼成一生不變的信仰,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履行誓言,再展軍魂,沿襲初心不變的本色。

老驥伏櫪,余暉熔金遼闊初心光色

“我們135團奉命堅守在上甘嶺陣地打狙擊戰……”2005年8月24日,在樂山市區直機關全體黨員大會上,周繼成為大家作了一次生動的宣講報告。

於1992年光榮退休的周繼成,並沒有在家中頤養天年。在他義務擔任蘇稽鎮老年協會常務副會長、老體協副主任期間,僅用3年的時間,便在全鎮3個社區23個村建立起了老年協會,組建了20多個藝術團隊,培訓文藝體育骨干500余名,編排文藝節目100多個,為樂山區縣的解放軍戰士、人民群眾表演100多場次,使老年人不僅老有所養,還老有所樂,提升精神生活。周繼成也先后獲得“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個人”“四川省老齡工作先進個人”“樂山老休先進工作者”“樂山市市中區杰出老人”等榮譽。

2004年,樂山市市中區關工委成立宣講團,古稀之年的周繼成被推選為區關工委成員,擔任蘇稽關工委執行主任一職。

在樂山市市中區第二批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周繼成在對數百名黨員干部講到:“我參加了上甘嶺戰役,又經歷了幾十年的建設,使我倍加愛黨、愛祖國。雖然我已退休,但仍然願意為黨的事業發揮余熱,永遠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希望全體同志要模范地遵守黨紀國法,多做對黨和人民有利的事情,要像雷鋒同志那樣,對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火熱,對待個人主義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對待敵人要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時刻紅心向黨,跟黨走不變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作為“五老”隊伍和宣講團一員,周繼成奔走於各個機關、學校、村社。每一次演講,他以自己親歷,宣講黨的歷史、抗美故事、英雄事跡,勉勵廣大黨員干部要立身為范,不斷以實際行動錘煉黨性,培養和樹立良好的品德,永遠為黨的事業而奮斗﹔在學校,他對孩子們講的最多的是,珍惜先輩們用流血犧牲換來的幸福生活,鼓勵他們堅定理想信念,不忘為中華民族的奮斗的革命先輩,好好學習、報效國家,做一名“學習紅色精神,傳承革命基因”的紅色接班人。

在樂山市特殊教育學校,周繼成追憶最后見到黃繼光的情形:“經過一夜的激戰,我們奪回了6號、5號、4號陣地和597.9高地,打退敵人17進攻,殲敵1100多名。但我們損失也很大,我們連傷亡100多人,堅持到最后勝利的20多人中,有15人負傷。連長萬福來被打斷下額骨,仍堅持指揮全連戰斗。當指導員馮玉慶和戰友將黃繼光遺體抬入坑道,我在暈痛中爬過去一看,繼光的胸部被打了好幾個大洞,右手被打沒了,衣服也打的稀爛……”

在安谷學校,師生們從周繼成的演講中分享到了這麼一則故事: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開篇寫道:“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從此,“最可愛的人”成為志願軍的代名詞,而這個稱呼慣性至今在我們的生活,每一位為黨和國家做出貢獻的兒女,都是我們心中最可愛的人。

2013年,樂山第一職業中的師生利用攝像傳播等手段,以校演播室為中心,各班電視終端為會場,給周繼成的演講搭建電子傳輸平台,使他講述的黃繼光舍身堵搶眼的戰斗故事,生動地展現在全校3700名師生眼前。宣讀中,周繼成聲情並茂的畫面通過圖像傳達到每個教室、每個師生心中。當同學們聽到周繼成摟抱著戰友馬懷明,答應幫他把軍功章寄給媽媽時,老人熱淚盈眶的宣講感染著教室的每名師生。

自從擔任新橋小學校外輔導員后,周繼成的家離學校較近,他常去學校為師生作報告。每每面迎孩子的一個個少先隊隊禮,周繼成心知肚明是對他所代表的英雄群體的點贊和敬意﹔孩子們每一次為周爺爺系上一條紅領巾,是對他胸前軍功章虔誠的品讀與審美,也是對為了新中國而血洒疆場的中華兒女最好的緬懷。每當周爺爺講課結束時,孩子們余味遂盡,蜂擁而上圍著他討得故事的續集。他們與英雄握手、合影和簽名,他們由衷表達:“周爺爺在我們的心中就是英雄,就是我們的大明星。”

在樂山的楊灣、土主、劍豐、臨江等學校,都留下了周繼成宣講的足跡和聲音,也留下了師生們不盡的感動:校長說:“周老英雄作報告時,我們就抬著椅子上講台去,讓他坐著慢慢講,可周爺爺向我們揮手示意,叫我們不要打斷他的講話。憑著這樣的倔犟,他就這樣堅持站著給我們講兩個多小時。”老師說:“看到這些學生把英雄當明星追,這種從追‘影星’‘歌星’到追‘英雄星’的現象,我們盼望已久,也深感喜悅!”同學說:“沒想到身體瘦弱的老英雄,經歷這麼多次壯烈的戰斗,真是太偉大了,我們實在該珍惜今天吃穿不愁的生活,沒有英雄們的犧牲怎麼會有今天的幸福。”

“我在上甘嶺戰役中火線入黨,舉起右手宣過誓。誓詞中最后一句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生’。共產主義是要靠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才能實現的。我從事關心下一代工作,培養教育好下一代,讓他們做時代新人,做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也算是在實踐我的諾言,實現我入黨時的承諾。”寧移白首之心,周繼成說。

僅2019年9月,87歲的周繼成就外出宣講了5場次。“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和“禮贊新中國,奮進新時代”主題教育活動,總有他慷慨激昂的英姿。他不僅是孩子們心中“傳承紅色基因的周爺爺”,更是人們眼中“永葆本色,不忘初心”的標杆。

櫛風沐雨,一言一行大寫初心金色

講台上,周繼成精神矍鑠、聲如洪鐘。在250多場宣講、60多萬人次的聽眾面前,他以平實的語言講述一個又一個戰斗故事、一位又一位戰斗英雄,彰顯奉獻與忠誠的軍人本色。至少,他所珍藏的260條紅領巾,不知蘊藏了多少個動人的細節、精彩故事的片斷。

講台下,為了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幫助他人、奉獻社會、報效國家的志願服務,周繼成通過書籍、報刊等多種渠道收集雷鋒的故事,還專程前往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考察,將雷鋒的話語摘抄下來,自費出版《雷鋒的話》書集,自費購買黃繼光、邱少雲、劉胡蘭、丁佑君等英烈的故事書刊3000余本,每到一個學校便免費發放給學生們,引導他們從小學習英雄,爭當榜樣,多做好事,努力讀書,長大后成為國家的棟梁。

言必信,行必果。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關系到黨的事業薪火相傳,作為一名老戰士的周繼成,軍魂永駐。他常說的一句話:“孩子們愛我,我也愛孩子們。”為了幫助特困學生,拿出自己的退休金,為他們交納學費,購買書包、書本等學習文具﹔憑著自己威望,積極協助學校做好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多次動員社會力量捐資助學。2017年,一名中學生在廚房使用液化汽不當,燒傷嚴重,周繼成不但自己捐款,還找到社會機構、親朋老友募捐,共籌資11萬余元,讓這名孩子恢復健康、重返課堂。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科技飛躍進步,網絡的應用加速度地進入我們的生活,也在改變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和思維方式的同時,從而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因素。許多唯利是圖的網吧,對自控能力不強的少年兒童敞開大門,使部分未成年人玩物喪志,深陷暴力、黃色、游戲網絡中不得自拔,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這一年,周繼成主動擔任起網吧義務監督員,投入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他除了對染上網癮的孩子因勢利導、諄諄教導,使他們遠離“黃毒”侵蝕外,還主動上門找到每一位網吧業主,宣傳國家政策法規,共同學習國家《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詳解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對違反規定的經營者進行批評教育:“如果你的兒孫因為迷戀上網而影響學業,你會怎麼想、怎麼辦,你是不是沒有責任嗎?”

經過一段時間對網吧的明察暗訪,周繼成很快掌握到一些規律:白天學生上學,這時候的網吧較為清靜,下午4點以后直到夜晚、以及雙休日都是孩子們去網吧的高峰時間段。隻要看看網吧門口的自行車或電動車多少,便知道上網的人多還是少﹔注意網吧價格的變化,價廉對孩子的吸引力自然很大,也容易出問題。隻要熟面孔的周繼成出現在網吧,上網的孩子們慌忙逃避成為唯一選擇,可正准備進入另一個網吧時,又瞅見了他的身影,怎麼都覺得這位周爺爺成為他們的影子……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除了多走路,多與網吧業主打交道外,炳燭之明的周繼成不斷為自己“充電”:從書本上學習先進的教育的方法,與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促膝請教。為了創新管理模式,他在當地率先對網吧實行目標管理,由網吧監督小組與網吧經營業主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實行網吧義務監督員與網吧的“一對一”管理,為未成年人豎起一道牢固的“防火牆”。

“很多人勸我這麼大年齡了,做事還這麼認真,不知得罪多少人。可我認為,關系到下一代成長不是一件小事,我沒有理由不干好不是?”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周繼成前往網吧暗訪,看門口醒目處是否張貼有“禁止未成年人入內”的告示,網吧是否有未成年人和超時經營行為等。

老驥伏櫪、志在育人,周繼成將閃亮的理想之光照進孩子們的心房,為關愛事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2008年,周繼成被評為“四川省首屆十佳少先隊志願輔導員”﹔2010年,被評為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個人﹔2011年3月,被評為四川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后記

由四川省關工委、省委老干部局、省文明辦、團省委等共同主辦的“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評選,已進入第7個年頭。當選的老專家、老戰士、老干部、老教師、老模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楷模,他們忠誠黨的事業,無私奉獻,務實創新、關愛后代的“五老精神”,感染和激勵著更多的老同志自願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進一步促進了青少年的健康。

春曦初現,雀聲鬧林。嶄新的一綹陽光,邀來幾絲清爽的氣息,讓人徜徉在既溫潤又濃郁的溫暖中。2020年4月22日,在三兒周學貴、兒媳張慶惠的陪同下,我們有幸採訪到了第7屆四川關愛明天“十佳五老“之一的周繼成老人。

周老給人的第一印象,慈眉善目、鶴發童顏。寒暄過后,方知他兩天前才做了白內障手術。當問及身體恢復如何時,聽力有所減退的周老,說起話來卻聲如洪鐘:“只是一個小手術,沒關系的。”

在數小時的交談中,他談戰友的多,說自己的少﹔談經歷的多,說榮譽的少。每每重溫戰斗場面,周老總會情不自禁地立身揮手,儼然在指揮千軍萬馬。可當話及個人的事跡和功績,他不過隻言片語、輕描淡寫,用詞最多的還是“初心”二字。

他說:“穿上軍裝擔使命,脫下軍裝守初心。”

他說:“入黨時,我舉起右手宣誓‘為實現共產主義奮斗終生’,就立下了‘一生都要為黨和國家服務’的決心。”

他說:“今年下半年我就滿88歲了,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來我很幸運。可每次想到他們,我又覺得為黨和國家做的事太少。”

他還說:“在我有生之年,還要宣講100場——活一天,就要奮斗一天,為黨的關心下一代事業繼續奉獻——我在黨旗下是宣過誓的,要為黨的事業而奮斗終生!”

放眼平安祥和的城鄉,流動著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音律﹔體味歡聲笑語的人家,洋溢著崇尚美德、與人為善的春風。的確,正是有了一位位鑄魂育人的共和國功臣,他們以對黨的真摯和深厚的感情,一言一行踐行著在黨旗下的錚錚誓言,以建立新中國以來發展的經歷者、參與者和見証者,成為講理想信念、講革命傳統的宣傳員,著實一本行走的故事書、活教材。

這一座60平方米的老宅,周繼成和家人一住就是30多年。室內潔淨簡朴,絲毫不見金碧輝煌的時尚元素,唯有四壁懸挂的獎章、獎狀、証書和舊照片,向我們展示著它們背后的傳奇與榮光。

每次周繼成外出作報告、講課,安全是全家人最為擔心的。張慶惠說:”父親每次講完課回來,看到他疲被的樣子,我們當子女的都非常心痛,勸他一定要愛護好自己的身體。勸一、兩次,他聽了就是,勸的次數多了,他還沖我們冒火。憑著這樣的倔犟,我們作為子女,一方面打心眼裡愛護他,另一方面還是要順著他。畢竟,他所做的都是光榮的事,我們當子女的沒有理由不支持。”

周繼成老人長年保持早睡早起的軍人習慣。打開收音機聽新聞、看書報,關心國家大事、世界風雲,成為他每天生活的主要內容。四世同堂的老人,育有3兒3女,膝下19名子孫,其中5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分別從事警察、律師、醫生、教師等職業。三兒周學貴是樂山愛心協會一名特邀演員,時常出現在公益演出的現場。

周學貴說:“父親對兒女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要老老實實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父親的言傳身教,讓我們有了正義、忠誠、血性、擔當的信仰和理想。”

張慶惠說:“去年10月,是新中國70周年的生日,父親拿出從退休金積攢下的20000萬元錢交了黨費。他說他現在老了,為黨和國家做的事太少,隻能通過這種方式回報……”

窮且益堅,青雲之志。最美的精神,詮釋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真諦﹔最美的感情,一道“離軍不離黨,退伍不褪色”的風景線。

在蘇稽的領導和同志們的眼中,周繼成老人甘於清貧、淡泊名利,從未向黨和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從未索取任何待遇或報酬。從1971年脫下軍裝回鄉的近半個世紀,他始終保持著一個老兵的傳統和作風,工作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即使到了頤養天年,依然發揮余熱,在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敬賢、愛幼扶弱的傳統美德,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養、科學文化素質作了許多工作,為我們的紅色接班人能健康快樂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黨旗所指,關愛所向。周繼成,黃繼光的戰友、保家衛國的英雄,建設嘉州的模范,也是我們‘五老’志願者的驕傲。”樂山市關心下一代工作者們對這位老黨員、老戰士、老干部發自心底的敬佩。

在《血染的風採》一書中,80多歲的作者以《七律·為仁兄周繼成點贊》為題,感嘆“國恨家仇記在心,黨旗指引獻終生。出生入死神炮手,臥雪趴冰志願軍。茹苦含辛傳后世,鞠躬盡瘁照前程。真金不怕火來煉,立地頂天一巨人。”

繼承先烈遺志,矢志不渝,砥礪前行。在這個唯一不變就是變化的新時代,無處不彰顯生機勃勃的景象,無時不書法春華秋實的詩句,由此暗示周繼成及他的同齡人們,無論夢想和現實之間設有多少起伏山巒、崎嶇險境,也無以動搖堅持不懈、一往無前的信心。

心聲留痕,最后,我們摘錄部分報刊字句,以表對這位老人的由衷敬意:

周繼成每次做報告,最后都提出自己的希望: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學生,都應該為黨的事業奮斗,爭當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學生﹔遵紀守法,對黨和人民有利的事情,要帶頭做好,同時要愛護鍛煉好自己的身體,做一個身體健康、正直受人尊敬的人。

——2019年7月31日《樂山日報》

身穿老軍裝、胸前挂著14塊功勛章的周繼成,端坐在人群中閉目養神,當他聽到“保家衛國”“紅色基因”“關愛下一代”等關鍵詞時,他會慢慢地睜開眼睛,接住話茬,以自己抗美援朝的戰斗經歷,繪聲繪色地講述當年驚心動魄的戰斗情景。

——2019年10月16日《精神文明報》

“戰斗中,敵軍用飛機、大炮、坦克連續轟炸。陣地上,子彈‘當、當、當’地響,炮彈‘轟、轟、轟’地炸……”說到激動處,這位87歲的老人還會拍著面前的桌子站起來,胸前的勛章發出聲響,眼睛裡閃爍著光芒。那一刻,他仿佛回到了年輕時在戰場上意氣風發的模樣。

——2019年10月26日《四川日報》

如今的周繼成,人雖老,心不老,他還堅持戴著老花眼閱讀《關愛明天》雜志,了解關心下一代工作動態,緊跟關心下一代工作的時代脈搏。他說:“我雖87歲了,但在有生之年,一定盡我所能,繼續做好關工委工作,為黨的關心下一代事業奉獻出自己畢生的精力。

——2020年1月刊《關愛明天》

作者:鐘志紅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