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妝為何稱為“奩箱” 就從這種器物來

2020年09月23日09:34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嫁妝為何稱為“奩箱” 就從這種器物來

  銅奩

  嶺南尋根

  廣州博物館鎮海樓二樓展廳一個醒目的獨立櫃中,展示著一件漢代的銅奩。奩蓋上一隻振翅而立的飛鳥,圓睜雙目,炯炯有生氣。

  奩是古代一種盛裝梳妝用品的匣子,一般裝有鏡子、梳子之類。全器一般由奩身和奩蓋組合而成。款式多為圓形,也有其他形狀,如長方形或多邊形,有些有分層。

  研究者指出,“奩”字最早見於《說文解字·竹部》:“奩,鏡奩也。從竹,斂聲。”奩也稱為“檢”。廣州博物館裡還藏有一件非常珍貴的漆奩。這件奩發現於1952年廣州西村石頭崗秦代木槨墓中,長25厘米,寬11.8厘米,呈橢圓長方形。蓋面繪有朱色雲紋和“蕃禺”兩字烙印。廣州博物館的專家說,這“蕃禺”二字是秦漢時南海郡郡治“番禺”一名見於考古實物最早的一例。這件漆奩是扁扁的。而飛鳥蓋銅奩則顯得相對高長些。因為奩是女性使用且常要隨身攜帶,因此多用竹木材料制作,銅奩數量相對較少。

  廣博的銅奩,讓我們能看到古代女性生活的講究,由此又衍生出一些與嫁女相關的詞匯,如陪嫁的田產被稱為奩田,財物稱為奩幣、奩資,嫁妝稱為奩具、奩箱等。(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鬆竹/文 卜鬆竹、王維宣/圖)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