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在四川衛視和鳳凰衛視以及優酷視頻、Youtube首輪播出收官,其全新的視角、清新的文風、創新的表達,將“最四川”的文化推上世界舞台,引發了海內外網友討論和著名文化學者點贊,在海內外掀起了“大美四川”“四川是如何一步步‘出圈’的”等熱議。昨日,出品方四川廣播電視台和鳳凰衛視在成都舉辦了“巴蜀文化的現代表達與國際傳播”主題研討會,來自國內外多位傳播學、歷史學、紀錄片等領域的大咖精彩分享,碰撞觀點,為巴蜀文化傳播支招。
支招
希望把探索太空作為今后的題材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通過主旨演講和圓桌論壇兩部分,為傳統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現代表達、國際傳播方式支招。
主旨演講部分干貨滿滿,Discovery探索傳媒集團副總裁魏克然“從探索頻道的視角重新發現‘蜀道’”﹔《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結合自身豐富的實戰經驗,來“探尋文化傳播的多異之美”﹔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譚繼和深度剖析“國際視野下巴蜀文化的十大特征”﹔四川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院長霍巍為大家解讀“三星堆青銅文明的國際話語”﹔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張雅欣通過豐富的案例驗証“紀錄片的國際化表達——一部紀錄片可以走多遠”﹔鳳凰衛視執行董事、常務副行政總裁崔強“從《蜀道風流》的創新表達方式探討開拓巴蜀文化對外傳播的新路徑”。
圓桌論壇部分觀點碰撞,給人啟迪。以表現國家或地域文化為主體的節目,怎樣通過現代表達更具國際傳播價值?“《蜀道風流》這個片子給我的啟示,就是從平民的故事來講這種宏大的敘事,例如都江堰的故事,我很感動。它的視角是從竹編藝人編護堤的竹籠入手,這些故事不用喊出偉大兩個字,但觀眾都會感受到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偉大。”學者譚繼和不無動容。
從全球文化視野觀察,巴蜀文化中傳播價值較高的文化類題材有哪些?學者陳晉侃侃而談,在他看來,一是以蜀道為載體的地理風光。二是以李白、蘇東坡,甚至於三星堆為載體的人文氣象。三是以紅軍長征與近代以來四川人的奮斗歷程為載體的紅色文化。這三種文化融入、形成了四川人的物質生活方式和精神表達方式。“四川人的精神文化很奇特。有很強的視野,浪漫的想象,追求安逸、實現安逸的生存狀態,這是獨一無二的特色。”
譚繼和感性地提到“蜀人的浪漫主義、夢想精神、理想精神”。他說,這與現在數字化時代的印象派、動漫、文創結合得很緊。“這些精神在哪裡?在三星堆人那裡,在金沙人那裡,他們直上九霄、探索太空奧秘,到今天我們把西昌作為進入太空的基地,這都是一脈相承的,我希望這些成為今后的題材,年輕人喜歡,我們老年人也喜歡。”
如何在“走出去”路徑中凸顯自身特色?霍巍教授也以三星堆人舉例,他認為需要去尋找人類文明共同關注的一些重大話語,“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個封閉的民族,中華文化從來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那麼巴蜀文化,我們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不例外,巴蜀文化就是交往、交流、交融的產物。”
學者陳晉一語中的,他說,表達什麼樣的巴蜀文化?怎樣去表達巴蜀文化?《蜀道風流》做出了一個生動的實踐,“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自信,立足於對巴蜀文化的自信。”
助力
番外篇讓《蜀道風流》再傳播
記者了解到,《蜀道風流》播出后引發了各方的強烈反響。優酷視頻獨家播出首日,便登上“文化紀實熱度榜單”第一名、“紀錄片上新排行榜”第一名。全網點擊量破500萬,累積破1500萬。《蜀道風流》的微博話題,吸引了近5000萬網友,引發3.6萬海內外網友討論,紛紛稱贊“超出想象,被四川震撼了!”著名文化學者尹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以“《精神的還鄉,文化的尋根》”為題發表文章,為《蜀道風流》點贊。
如何做到以國際化的視角來講述蜀道這一地域性的歷史題材,引發海內外觀眾共鳴?《蜀道風流》總制片人、四川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主任朱廣皓,解讀了“蜀道風流現象”背后的邏輯,他說,《蜀道風流》在策劃之初,就樹立全球意識,在更廣闊的視野之中重新挖掘題材具備的價值。“蜀道”這一概念,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止步於有形道路與歷史遺存。而《蜀道風流》則另辟蹊徑,在蜀道這一東方文明符號之外,去發掘蜀人代代相傳的詩意、達觀,去呈現蜀地流淌千年的神秘與璀璨。這種對生活方式的探究、對文化來路的追溯、對歷史與當代的連接,跨越地域、跨越種族、跨越國界,為人們所普遍關注,奠定了該片的國際傳播價值基礎。他還表示,“紀錄片是‘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的有力載體,新時代的中國,蘊含著無窮精彩。這些中國故事要走向世界,需要不斷更新策劃思路,選擇符合人類普遍情感需求的題材,同時創新敘事語態,才能真正實現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
為了將《蜀道風流》的核心內容傳播得更遠、更透徹,記者獲悉,番外篇《蜀道風流之古蜀瑰寶》將聚焦史前古蜀文明,透過20世紀人類偉大的考古發現——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寶墩遺址,解密古蜀文明,回望與尋找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最初的輪廓。該片已於2019年11月啟動策劃制作,預計2021年初成片。
記者 陳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