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黃河情”|四川若爾蓋:加強治沙固沙 還荒漠以綠衣

【查看原圖】
流動沙丘治理前后對比。若爾蓋林草局供圖
流動沙丘治理前后對比。若爾蓋林草局供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09月21日09:57

人民網成都9月21日電 (郭瑩)“這些地方以前都是流沙,現在它們已經被牢牢鎖住了。”9月20日,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村治沙點,若爾蓋縣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修復科工程師涂勝彎下腰,隨手從地上抓起一把沙土,反復揉捻。遠處,昔日的荒坡已生發出點點青綠,遠遠看過去,荒坡被高山柳沙障編成的網圍欄覆蓋,沙化地塊被牢牢“鎖”住,留下深淺不一,大小均勻的網痕。

轄曼鎮西倉村治沙點是《川西藏區生態保護與建設2016年若爾蓋縣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項目第43號小班,治理面積為211.55公頃,主要採取了“高山柳沙障+植灌+種草+施肥+圍欄封禁管護”治理模式。目前,這處流動沙地經過綜合治理效果明顯,流動沙丘轉化為半固定沙地甚至固定沙地,流動沙源的蔓延趨勢被遏制,流動沙丘所在區域風蝕情況明顯減少。

若爾蓋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沙化治理,對保護當地草原植被,筑牢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意義重大。

若爾蓋的沙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這裡也是黃河故道的集中分布區域,黃河流經若爾蓋,經過數次改道,留下大量沙源,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擴大可利用草場面積,當地人為對濕地挖溝排水,加之鼠害等因素影響,大面積濕地和草地退化、旱化。2015年,全國第五次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若爾蓋縣沙化土地面積達到80308.18公頃,佔草原面積的9.9%,涉及7個鄉(鎮)、場,32個村。

若爾蓋的沙化土地主要分為流動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等4個沙地類型。其中,流動沙丘因為拓展速度快,成為治沙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治沙的難點主要在固沙,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當地風力最大的時間段,也是治沙最難的時期。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縣林草局治沙團隊將沙化地塊分為數個‘小班’,用了高山柳沙障來固定沙地,限制流動沙丘的高速拓展。高山柳沙障的原材料是當地常見的植物高山紅柳。治沙人員將幾根較細的枝條部分纏繞在一起,編織成長2米寬4米的長方形邊框,再利用粗一點的樹枝充當固定樁,把邊框結結實實地扎進沙土當中。高山柳韌性好,它不僅可以有效起到固定作用,自身還能在沙地中生長,在此基礎上,治沙人員還在沙障中種植多年生披鹼草、老麥芒和一年生的燕麥、黑麥草,以加強固沙效果。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若爾蓋縣先后累計投入資金3.7億元,治理了各類沙化土地2.7萬公頃,佔全縣各類沙漠化土地總面積33.62% 。隨著國家、省、州、縣對沙化土地治理力度的持續加大,通過政府投入、部門聯合、鄉村聯動,以項目為支撐,堅持重點治理,當地沙化程度也呈現出“總體好轉、局部可控”的良好趨勢。

治沙,重在“三分治,七分管”。涂勝介紹,轄曼鎮西倉村治沙點目前已進入為期三年的管護期,這期間,管護區域內嚴格禁牧,之后也將分批次分時段利用,以鞏固治沙效果。

治理一片固定一片,成活一片增綠一片。記者了解到,若爾蓋沙害目前已實現可控可治理,政府正在積極促進濕地合理利用工作,鼓勵牧民進入公益性崗位,從事生態管護,劃定區域發展生態旅游,積極促進當地有機食品產業發展,從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同步推進,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 

分享到: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