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看見怎樣的一座未來之城?

2020年09月18日07:25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東望,看見怎樣的一座未來之城?

  成都東部新區規劃展示館意境圖。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供圖

  開欄語

  成都,有兩個面。喝杯蓋碗茶,抿口跟斗兒酒,在太陽壩裡擺“龍門陣”……這是老成都的安逸與閑適。

  敲段源代碼,測組基因序列,在時空交錯裡穿梭……這是新成都的節奏與脈動。

  新與舊,快與慢,傳統與創新,在成都的維度下從來都不二元對立——既有沉澱舊時光的文化底色,又有邁向新世界的星辰大海。

  即日起,四川日報全媒體推出“打開成都新世界”系列報道,探尋安逸外表下的城市內核,一窺成都謀城之道、營城之策。敬請垂注。

  9月21日,成都東部新區第一所大學——吉利學院將正式開學﹔

  9月16日,成都地鐵18號線首開段9個車站亮相,成都軌道交通大動脈即將聯通東部新區,直通天府國際機場﹔

  9月8日,中國鐵建昆侖投資集團宣布5年內在成都東部新區投資落地500億元項目,中鐵十五局西南區域總部項目也將落戶於此……

  時光回溯。5月6日,成都東部新區正式挂牌。作為成都最年輕的新區,這片土地匯聚了眾多歷史性時刻。其中一個閃耀點是,成都實現從“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的城市格局千年之變。

  “放眼全國,很少有城市像成都這樣,完全跳出原有框框,在離中心城區五六十公裡外的地方,再建一個新城。”成都東部新區戰略研究局相關負責人說,這將是一座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未來之城。

  必須進

  提升承載能力

  開辟永續發展新空間

  這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要之舉。

  729平方公裡的東部新區,是國家、四川省、成都市三級發展戰略的交匯點。

  四川歷來是國家戰略安全的縱深地。新中國成立后,四川作為“三線”建設重地,逐步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防科工基地。而作為全省“主干”,成都必須具備更加完善的產業體系。

  這是呼應國家戰略的必由之路。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成都向東、重慶向西。相關負責人認為,跨過龍泉山,東部新區要在四川和重慶之間的凹形地帶樹立起一個支點,以點連軸促進成都重慶相向發展,帶動成渝中部區域城市群快速崛起,成為區域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

  這是成都自身發展的謀遠之策。

  當前,成都五城區621平方公裡的范圍內承載了850萬人口,其中最密集的武侯區每平方公裡承載量達到4.5萬人。人口快速聚集為城市帶來人氣的同時,也造成了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等方面的難題。

  “跨越龍泉山向東發展,成都城市版圖進入了川中淺丘地帶,獲得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廣袤空間,產業和人口承載能力將得到極大增強。”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教授楊繼瑞說。

  隻能東

  平地立城

  發展條件得天獨厚

  翻開地圖。

  向西是成都上水之地,有成都平原最肥沃的良田。散落其間的川西林盤,更是成都平原獨有的文化特色。都江堰境內,岷江諸多分支流的上游穿流而過,是整個成都平原重要的水源地。繼續向西,高山高原層巒疊嶂,龍門山地震斷裂帶也不適宜產業和人口的聚集。

  向北是成都上風之地,風從北方來。“我們曾在北邊布局了大量工業,對環境造成不小的傷害。”相關負責人說。

  向南,較之西邊和北邊,南面經濟發展與保護之間的沖突相對較輕,這也是天府新區選址於此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南面依然處在“兩山夾一城”的格局中,封閉地形裡的環境承載力有限。

  向東,東部新區白紙畫圖,平地立城,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條件。“設立成都東部新區,有利於彌補天府新區先進制造業空間不足的問題,與天府新區高效聯動、優勢互補。”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認為,“規劃建設成都東部新區是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的重要抓手。”

  在李曉江看來,規劃建設東部新區的可行性體現在四個方面:水資源工程保障可行、通風環境好、土地資源支撐有力、地質相對穩定。

  具體來看,水資源方面,通過實施引大濟岷、毗河供水工程,建設久隆、羊毛溝等水庫,成都東部新區供水量可達到12.91億立方米/年,滿足2035年300萬人12.49億立方米/年的用水需求。通風環境方面,成都東部新區平均風速1.57米/秒,高於龍泉山西側0.94米/秒,靜風頻率20%,低於龍泉山西側43%﹔土地資源方面,成都市龍泉山以西區域平壩淺丘開發強度已達29.5%,龍泉山以東區域平壩淺丘開發強度12.4%,龍泉山以東區域還有大量適宜建設的空間。

  東進,東部新區的輻射范圍不止成都,“新區位於成渝發展主軸主干和成德眉資中心腹地,有利於帶動成渝中部地區城市崛起,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打造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和動力源。”相關負責人說。

  凌空飛

  核心引爆點

  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新區永遠和載體相關,需要核心引爆點,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相關負責人說,在成都東部新區,引爆點就是天府國際機場和三岔湖。

  先看天府國際機場。作為成都第二座國際機場,項目計劃投資金額約747億元,佔地面積125萬平方米,可承載年旅客吞吐量9000萬人次,以及更多的貨物吞吐量。

  天府國際機場6條跑道中,全長4000米的西一跑道,是行業規定的最高等級4F跑道,能夠起降空客A380。

  一架民航飛機每年將為地方帶來約1000萬元的稅收。

  依托天府國際機場,東部新區能夠聚集海量的信息和資金,為新區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天府國際機場離成都主城區大約50公裡,我們將在機場周邊打造出集餐飲、娛樂、住宿等於一體的生活體驗場景,讓旅客一下飛機,在新區就能吃火鍋、看川劇,體驗地道的成都生活。”

  再看三岔湖。作為四川省第二大湖泊,三岔湖擁有長達240公裡蜿蜒曲折的湖岸線,是都江堰龍泉山灌區水利工程的大型屯蓄水湖泊。

  圍繞基礎設施改造,東部新區正在進行五項工程,包括毛家河城市綠廊工程、三岔湖環湖慢行步道空間工程、環湖路一期改造工程、迎賓大道及周邊景觀改造工程等。

  圍繞產業功能布局,成都未來醫學城(國家醫學中心)已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9月11日,《成都未來醫學城(國家醫學中心)規劃技術咨詢服務的比選公告》與《成都未來醫學城(國家醫學中心)總體定位和產業策劃技術咨詢服務比選公告》正式發布,未來這裡既有一流的高端醫療設施設備,也有產業鏈條完善的醫療企業集群,成為大型、專業的“產學研”高端功能區。

  聚焦人

  營新城

  可感知的未來之城

  未來之城,是一種理想城市形態,也承載人的未來。相關負責人認為,成都東部新區的“未來”性,可用三個層級的“新”來概括:新思想、新認識、新探索。

  新思想作引領,這是國家戰略的層面。新認識作基礎,是站在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同時對標全球頭部城市的層面,“必須要在認識上不斷更新。”具體到操作層面,則是營新城的一種新探索。

  在行政機構的規劃設置上,目前成都東部新區設有12個局,完全扁平化結構,且與相關產業緊密結合,“比如航空和口岸經濟局,還有其他與智能制造、天府奧體城相關的機構設置。”

  更多的新探索則圍繞著給人提供發展的機遇。

  8月20日晚,“東部新區遇見未來”——2020成都新經濟“雙千”發布會成都東部新區專場活動上,發布了《成都東部新區投資機會清單》,項目共計54個,機會信息共計181條,涉及主導產業、公服設施、基礎設施三大領域。100個新經濟場景、100個新經濟產品線上線下同步發布。

  “在以人為本提升現代治理能力上先行先試,促進生產圈、生活圈、社群圈相融相生,提供市民‘可進入’的生活場景,塑造城市未來美好生活的體驗空間。”相關負責人說。

  人,始終是成都東部新區“人城產”營城理念的關鍵。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陸輝說,首先是用非常好的城市形態,去吸引新職業、高素質人群來到成都東部新區就業、創業,這些新人群會帶來產業、資金、各種資源等,把整個新城振興起來。

  “這裡將給市民帶來高品質的生活和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也將有更好的自然山水,有更富有文化氣息、符合人性化尺度的公共、居住空間。”李曉江說。(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肖瑩佩 程文雯)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