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85年9月,四川日報在周末版推出《巴蜀之謎》欄目,一年半時間載70余篇文章,對歷史上發生於巴蜀地區涵蓋自然、歷史、文化的諸多謎題追根溯源,行文嚴謹,筆觸生動,寓知識於趣味,被當時讀者稱為“奇葩”,轟動一時。
時隔35年,四川日報記者行走巴蜀大地,再推《巴蜀解謎》,對《巴蜀之謎》已有科學解釋的謎題進行梳理,探究因果,揭開謎的神秘面紗,讓謎不再成為人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困惑。敬請垂注。
巴蜀之謎:1986年1月25日,《四川日報》天府周末刊登了《大熊貓繁殖能力為什麼這樣低?》,文中提到兩個現象,一是保護區和動物園飼養的大熊貓,繁殖產仔的佔比不到1/5﹔二是基於臥龍保護區野外觀察站的觀察,發現很多雄體第二性征不明顯,對雌性求愛無動於衷。
文章總結了科學家給出的解釋:近親繁殖導致生命力降低,卵泡發生囊腫病變,撫育幼崽消耗太多精力,主食竹子導致雄性生殖內分泌失調。
30多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結論顛覆了以前的認知。
大熊貓曾單立一科,現在較多意見是將其歸入熊科。學界認為,作為熊科的大熊貓,其繁殖能力並不弱,之所以表現出性冷淡,是由於圈養造成的適應不良等。大熊貓瀕危也不能“甩鍋”給性冷淡,而是棲息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2016年發表的論文顯示,該中心2009年起改變了圈舍環境,2009年-2012年,每年雌性大熊貓的發情率高達90%以上,較以往顯著提高。論文認為,正常發情是一種自然現象,其本質是圈養大熊貓有良好的生存狀態。為此,圈舍應盡量接近野外環境,不僅面積達500平方米以上,地形也需要復雜一些,30°以下的緩坡應佔到40%以上等。
其實,圈養環境和野生環境會導致非常大的行為差別。
研究發現,野生環境下的大熊貓是“群婚制”,雄性和雌性都可與多個異性交配,不論平日生活還是戀愛都相當自由,成年后100%都表現出繁殖行為﹔而圈養環境下,隻能“包辦婚姻”,因此其繁殖行為不是自然的典型行為。
那麼,跟其他熊科相比,大熊貓野外繁殖能力處在怎樣的水平,能維系其種群延續嗎?
據調查,雌性大熊貓6歲時生頭胎,平均每2.2年繁殖一次,到20歲時可以養大5-6隻后代。相比之下,加拿大棕熊8歲生頭胎,到了20歲也不過養大5隻后代。除此,在野外環境下,大熊貓幼崽成活率能達70%-90%。
就此可以得出結論:大熊貓的野外繁殖能力雖不出色,但不比其他熊差,大熊貓瀕危並不是因為繁殖能力弱。
根據最新的全國大熊貓調查估計,我國現有野生大熊貓1864隻,標志著自然保護工作的階段性成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受威脅等級從“瀕危”降為“易危”。
但是也要看到,由於棲息地被公路等分割而破碎,一些小種群被隔離在“孤島”裡,大熊貓野外近親繁殖的問題仍然存在。
值得期待的是,《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已正式獲得批復,四川、陝西、甘肅三省的野生大熊貓局域種群遺傳交流廊道等合計80多個保護地,將有機整合劃入國家公園,總面積達27134平方公裡。如此,大熊貓有望從“活下來”到“活得好”,整個種群獲得不斷延續、進化的能力,為生物多樣性留住一抹最萌黑白配。(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