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周年特別報道(下)

“大河強音”發展篇:“顏值”變“產值”,興業又富民

人民網聯合報道組

2020年09月17日14:16  來源:人民網
 

  九曲黃河,縱橫萬裡。

  “沿黃河各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給沿岸9省區繪出“綠富”共贏新藍圖。自此,“大河強音”的新時代樂章,在兩岸奏響。

  “綠富”共贏 生態“顏值”變經濟“產值”

  滔滔黃河在遇到華山阻擋后陡然東流,在河南段勾勒出黃河大“幾”字彎的重要一筆。

  小秦嶺風景圖。人民網 陳泰安攝

  坐落於此的小秦嶺,曾是全國第二大黃金生產基地主產區。“1975年-2015年,累計生產黃金450余噸”“最快的一年,GDP增長33%”……一項項數據,記錄著這座藏金埋銀之地為當地經濟建設作出過的巨大貢獻,同時,也記錄下了半個多世紀來的粗放開採給小秦嶺帶來的“滿山瘡痍”。

  大西峪郭氏礦業1180坑口北渣坡整治前后。小秦嶺保護區供圖

  “那時候河裡都是黏稠的灰水,像泥漿一樣,根本沒法澆地。”談起過去,家住小秦嶺附近的農民大叔感慨頗深。

  “這樣下去不行!必須還小秦嶺以寧靜,還母親河以清流。”痛定思痛,當地政府立下軍令狀,一場再造小秦嶺的生態文明捍衛戰在河南打響。

  關閉1000多個坑口﹔拆除1.4萬個生產生活設施﹔栽植75.7萬株苗木……2016年3月至今,共有77萬人次投入到小秦嶺礦山治理修復的工作中,累計投入資金1.89億元。

  如今,站在棗香苑1100坑口處舉目四望,綠意濃濃,不見喧囂,隻聞鳥鳴。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山、水、林”相依相偎,小秦嶺處處生景。當地政府借此契機,開始實施經濟轉型。旅游業替代黃金生產,成為當地的“王牌”支柱。地處小秦嶺的亞武山國家森林公園,去年曾創下3天吸引游客10萬人次的紀錄。

  黃河北岸,類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在內蒙古清水河縣,登高俯瞰老牛灣,一瀉千裡奔騰向前的黃河繞著准格爾大峽谷迂回徘徊,形成“S”形大彎。

  別看現在水清民富,曾經的老牛灣村,荒山禿嶺,地瘠人窮,是全縣出了名的貧困村。

  “短短幾年,變化如此之大,當地有啥妙招?”

  “除了集中連片治理、培育森林植被,上下游興建的庫壩工程也起到了調節平衡的作用。”老牛灣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地質遺跡保護與建設科科長史躍中說,在一系列治理項目的順利推進下,截至2019年底,當地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60%。

  清水河縣老牛灣村農家樂小院。人民網 王慧攝

  “黃河變綠以后,旅游業開始發達起來,村民辦起了農家樂,老牛灣村成了清水河縣最富有的村庄,老百姓也跟著富了起來。”史躍中感嘆道。

  一條水脈便是一條潛在經濟帶。小秦嶺和老牛灣村從“黃”到“綠”的轉變,正是“做活水文章,吃上生態飯”的生動范例。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沿岸9省區對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探索,仍在繼續。

  主動謀變,產業“自清”蹚發展新路

  在青海綿延1600多公裡的黃河干流線上,“盤活沿黃經濟,助推產業升級”的故事正在書寫。

  曲麻萊縣第二完全小學的學生初次見到攝像鏡頭。人民網 蔣瑩攝

  “你好、謝謝……”

  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海省玉樹州曲麻萊縣第二完全小學,初次面對鏡頭的孩子們絲毫未顯生澀,熱情地與記者打招呼。

  “過去,這裡取暖設備落后,孩子們冬天上課很遭罪。”曲麻萊縣縣長尼瑪扎西說。

  地處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的曲麻萊縣,是典型的高原高寒氣候,年平均氣溫僅有零下3.3℃。2015年以前,靠牛糞爐取暖是牧民們世代過冬的方式。

  曲麻萊縣被淘汰的燒煤爐子。人民網 蔣瑩攝

  “牛糞燃燒快、熱效率不高,不燒時屋子裡的溫度立馬就降下來了。”尼瑪扎西邊說邊擺手,“牛糞都拿去取暖了,草原的肥料就跟著少了。”

  粗放的取暖方式行不通。改革,勢在必行。

  2015年,曲麻萊縣告別傳統的牛糞爐,迎來燃煤鍋爐供暖的時代。

  “取暖效果如何?”面對記者的追問,尼瑪扎西皺了皺眉,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全縣供暖面積6.9萬平方米,年耗煤總量約0.8萬噸,年耗電39萬千瓦時,每月每平方米運行費用達15.53元,年運行費用750萬元,成本太高了,行不通。”

  成本高,污染大,在江源之地,燃煤取暖不適合。

  為了尋找清潔有效的取暖方式,2017年,曲麻萊縣黨政班子組成工作組分赴北京、河北、青海果洛州等地對清潔能源煤改電進行專項考察﹔2018年,曲麻萊縣投資2450萬元,先行對學校、敬老院、黨政部門等公共場所進行供暖改造。當地清潔取暖的序幕,由此拉開。

  尼瑪扎西告訴記者,目前,曲麻萊縣清潔取暖試點及配套設施項目實施方案已經編制完成,“曲麻萊地處黃河源頭,產業轉型這事容不得半點馬虎。”

  距曲麻萊縣1700多公裡的陝西榆林,也在加快產業升級的路上主動求變。

  作為資源型城市,如何在“一煤獨大、產業結構單一”的特點下,規避“資源陷阱”,加快轉型升級,成為榆林首要思考的問題。

  “身為國內同等規模相對一流的能源化工企業,效益好才有競爭力,所以在能源轉化效益上要高。”中煤陝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宏偉說,經過一系列探索,該公司找到了破解“產業結構單一”難題的方法,“2019年,我們將公司採購的煤炭通過加工生產,轉化成聚乙烯、聚丙烯、硫磺等多種化工產品。全年買煤的成本約為17.9億元,產值能達到56個億。”

  “主動謀變”,諸多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型升級。黃河兩岸,創新驅動、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正越走越寬。

  潤澤民心,黃河人家擁抱幸福新生活

  陝西宜川縣壺口鎮曹家庄村,貧困戶王吉明正在蘋果園裡忙碌著,幾個月后成熟的蘋果將為他帶來不錯的收成。

  “種蘋果之后生活變好了不少,這活干起來有勁。”王吉明指著園裡的果樹說,保守估計,每畝蘋果純收入能有一萬多元,“有了這些蘋果,致富奔小康不成問題。”

  和王吉明一樣,得益於蘋果種植,宜川全縣1457戶貧困戶走上了致富路。“我們現在將貧困戶全部納入“企業+合作社+果農的聯結機制,業、合作社優先高出產地價收購貧困戶蘋果。”延安市市長薛佔海介紹說,當地持續推進以蘋果為主的產業扶貧,蘋果種植面積累計達到390萬畝,產量達到350萬噸,“我們還上線了智能選果線和冷氣庫,免費為貧困戶上線分選、入庫貯藏蘋果。”

  在山西永和縣,截至2019年,3.6萬畝干果經濟林提質增工程實施,覆蓋全縣7個鄉鎮、46個行政村,涉及貧困戶1356戶,按目前的經濟林管護成效,三年后畝均增產20%,可有效幫助貧困戶穩產增收﹔

  在四川阿壩州若爾蓋縣,生態補償項目真正落到了實處,當地政府鼓勵牧民積極參與河道、草原、濕地管護工作,讓他們在擁有穩定收入的同時,自覺承擔保護濕地的重任,真正實現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齊頭並進﹔

  ……

  從年復一年在黃土裡刨食,到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脫貧攻堅新路子,無數水上人家倚靠在母親河的臂彎中,走向小康。

  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美,因黃河而興。這條綿延5000多公裡的大河,催化了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滋養了一代代沿黃百姓。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同頻共振”,已成為沿河9地無需言說的默契,這首訴說“綠富”共贏的發展交響曲,奏響大氣磅礡的新時代樂章。(曾帆 王愛民 王慧 陳立庚 王佩 尚明楨 郭瑩 張偉 鄒星 李永強 蔣瑩)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