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家長的陪同下參加周末兒童博物館活動
9月11日晚,國內首個周末兒童博物館在成都博物館開啟,將一系列青少年教育課程匯聚於每周五、六的延時開放時間,活動點位全方位覆蓋整個博物館,孩子們在這裡盡情地游玩,同時也在“沉浸式”體驗天府文化。
成博變身孩子們的周末樂園
9月12日18:30,成都博物館的氣氛異常地熱烈。色彩繽紛的氣球將成都博物館裝扮得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的“宮殿”模型,讓博物館變成了一個童話世界。走來走去的卡通人物,向小朋友們招手擁抱並合照……更精彩的場景在成都博物館各層大樓的公共空間展現出來。在5樓大廳裡,古色古香的皮影戲即將開演﹔在5樓社教區,為孩子們准備了精彩的“織造體驗”和“成都漆器”課程。
蜀錦織造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賀斌、省級非遺傳承人曹代武,站在成都博物館復原的漢代織機旁,現場表演蜀錦織造技藝。賀斌用腳使勁踩踏板,踩了幾下之后,織機上密密匝匝的綜片各自向上下移動,而他面前整齊排列的緯線,也隨著綜片的移動,打開一個楔形空間。
觀摩了非遺大師的精彩展演,小朋友們馬上就可以現場操作織機體驗“蜀錦”織造了。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台小織機,小織機不像大織機那樣復雜,它的織造原理很容易被小朋友所理解,小朋友可以用小織機為自己織一個杯墊帶回家。
看皮影戲了解成都歷史
最受小朋友們歡迎的是5樓的皮影展演區域。成都博物館密切結合館藏文物石犀研發的原創劇本《靈犀傳說》正在這裡上演,這部15分鐘的皮影戲從張儀筑城講起,講到李冰修筑都江堰,打造石犀鎮水,原汁原味的四川方言,聽得小朋友們咯咯大笑。
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上東學校四年級四班小朋友何坤陽,體驗了好幾項傳統文化活動,他媽媽說,周末兒童博物館讓孩子能夠了解成都歷史文化和民俗,希望能長期持續下去。
皮影戲的制作周期比較長,皮影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原創皮影劇《靈犀傳說》從選擇劇本,到制作皮影、配樂、藝術提升,前前后后花費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據悉,在兩晚的延時服務時間中,成都博物館迎來了3500余位觀眾,他們是上千個成都家庭。成都博物館公眾服務與社會教育部主任冉靜告訴記者,從現場調查表的回饋來看,家長和小朋友們對周末兒童博物館的評分幾乎全是滿分。“希望孩子們通過周末兒童博物館活動愛上博物館,讓成博成為深受孩子們追捧的文化場館,讓博物館所承載的文化深深植根於他們的心中。”冉靜說。
為孩子們打造“博物館奇妙夜”
成都博物館新聞發言人肖飛舸介紹,“周末兒童博物館”是成都博物館履行社會教育職能的一項重要舉措。作為一項長期活動,將在每周五、六18︰30-20︰30,面向14周歲以下的青少年兒童開放。
“周末兒童博物館是從今年3月疫情期間開始籌備的,為此,館裡專門成立了一個籌備工作組,決定舉全館之力,創新性打造這樣一個成都品牌文化活動。”冉靜說。
“之所以選擇在周五周六的夜間,是因為第二天是休息日,孩子們不用上學,正好可以放鬆一下。”冉靜說。放鬆並不等於純娛樂,博物館研發的所有活動都需寓教於樂,9月活動的主題為“樂游天府”,每一個活動都是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天府文化,為成都的歷史文化感到驕傲。
在博物館的每個展廳,孩子們可以手持學習單“探秘”,成博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設計了不同內容深度的學習單,這些學習單,指引孩子們深度了解文物背后的成都,而手工課程,則能夠讓孩子們對古人的智慧留下更深刻的記憶。
據悉,將博物館課程集中於周末延時開放的夜間,在博物館內全方位推出,對青少年全年齡段覆蓋,將周末夜間的博物館變成孩子們的樂園,這是成都博物館的創新之舉,在全國也屬於首創。(成都日報記者 汪蘭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