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新事》揭秘養心殿修繕:瓦片新款兒、點翠捉虫、變廢為寶

2020年09月15日08:47  來源:北京日報
 

故宮博物院獨立出品的《故宮新事》第四集日前出爐,該集揭秘“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修繕。瓦片新款兒、點翠捉虫、變廢為寶……一段段養心殿“祛病延年”的故事生動再現。

養心殿修繕從屋頂開始,工作人員將琉璃瓦逐片逐壟地揭開,逐一編號記錄方位,以便復位時准確無誤。除了基本的尺寸,工程管理處的工作人員還拓印記錄下每一塊帶有款識的瓦片。

看上去千篇一律的瓦,細讀卻各有千秋。經過統計,已收錄的71746塊帶款兒的瓦片包括110多種不同樣式的款識:有些是有明確的時間年代信息,比如“雍正九年”﹔還有些標注了明確的宮殿信息,比如寫有“文華”字樣。專家推測,這可能是為文華殿燒制的,但因為養心殿的某一次小規模修補,匠人將瓦從庫房裡直接提來使用,“以后隨著研究更深入,也會有更多解讀。”專家說。

工作人員發現,養心殿區域的琉璃瓦件以“嘉慶五年”時期居多,且形制最為規整,此次修繕時也以此為參照。補配的瓦件依舊採用古法,而非流水線產品。

有意思的是,新造的瓦上也有款識:“養心殿 公元二零一九年 振興琉璃廠蕭造”。工作人員說:“‘蕭’是指這個廠子的老板姓蕭。”

一座大殿的修復宛若“繡花”般精細。

瓦面大面積的拆卸和安裝過程,對養心殿的木結構會帶來擾動。施工前,工作人員提前安裝了現代化的實時監測設備,希望獲得更精准的數據,確保對大木結構的擾動控制在安全可控范圍之內。

類似的現代化設備也被應用在木作。“在保証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木作會優先選擇墩接、修補的方法,最大限度保留養心殿古建筑原有的歷史信息。”工作人員介紹,現代化的微創檢測設備被引入,可以分析木柱的傷情,將糟朽部位在“手術”前實現量化,之后按需定制補配的構建,而以前要根據經驗判斷傷情。腳手架搭建採用傳統技藝,但材料是現代的防火材料。有些已經殘碎破損的建筑物料也不會隨意廢棄,而是加工備用,將來用於修復同類材料的破損。

養心殿內的陳設擺件也進行了修復保養。

使用了點翠技藝的挂屏被虫蛀了,需要修復。所謂翠,即翠羽。《珠翠光華》中記載,“用小剪子剪下活翠鳥脖子周圍的羽毛,輕輕地用鑷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上粘料的底托上。翠鳥羽毛以翠藍色雪青色為上品,顏色鮮亮”。雖然取用翠羽不需要殺鳥,但仍過於殘忍。如今,文保科技部的文物修復師們正努力尋找替代品。她們收集了大量各類鳥類自然脫落的羽毛,包括金剛鸚鵡、孔雀、虎皮鸚鵡……甚至自家養的鳥脫落的羽毛都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來,然后用染色劑著色,進行實驗,選擇最合適的替代品。

文物修復師們還到養心殿去捉虫子,研究虫子的生長規律,觀察它們對不同羽毛取食的特點。修復師說:“研究和保護修復並重,我們不希望修好后的挂屏又被虫蛀,未來環境控制也將提上日程。”

故宮博物院表示,這些只是養心殿古建龐雜的修繕保護工作過程中的一些片段,關於養心殿,還有更多的工作和故事等待被記錄和講述。未來,《故宮新事》的記錄不會停下,伴隨著修繕保護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一個個新鮮、精彩的故事還將被一一呈現。

相關鏈接

《故宮新事》

2015年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啟動,故宮博物院開始對養心殿進行全面的修繕和保護,這一區域也隨之關閉。為了彌補觀眾無法近距離參觀養心殿的遺憾,讓更多人可以繼續了解養心殿在修繕期間發生的故事,《故宮新事》系列紀錄片誕生,講述養心殿每一年修繕保護過程中發生的故事。

《故宮新事》已經發布三集。第一集講述了文物撤陳時專家們如何小心翼翼地給文物搬家﹔第二集揭秘古建專家怎樣“上房揭瓦”為建筑把脈問診﹔第三集圍觀養心殿精美寶匣的開匣全過程,展示了珍貴的唐卡和槅扇畫心在文物保護工作者的手中被小心修復的過程。(記者 劉冕)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