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美術學院“烽火紅棉——新中國革命歷史題材雕塑展”舉行 

2020年09月11日09:03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70余件經典雕塑亮相

《大刀進行曲》 潘鶴、梁明誠 1976 年

登上幾代人教科書的《艱苦歲月》﹔改革開放40多年的精神圖騰《開荒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所引用的圖案《大刀進行曲》……從近日起至10月8日,70余件革命歷史題材經典作品在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舉行的“烽火紅棉——新中國革命歷史題材雕塑展”上“組團”亮相,帶領觀眾重溫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

代代傳承 “廣美”雕塑創作涌現大批名家名作

本次展覽獲得“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立項,由廣美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陳克教授擔任策展人,以廣州美術學院為主體,梳理總結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師生創作的新中國革命歷史題材雕塑創作脈絡,70余件各時期的經典作品,分為“為紀念”“為敘事”“為象征”“為時代”四個主題板塊,以文獻梳理和實物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加以呈現。

參展作者基本都是廣美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教師、學生或校友。他們的創作足跡也見証著學院建院60余年來的發展歷程,涌現出潘鶴、梁明誠、曹崇恩、黎明等名師大家,充分反映了廣美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革命歷史題材雕塑創作的鮮明特色和優良傳統,“廣美創建於1953年,最早從潘鶴先生開始,特別關注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像他個人的雕塑公園分園區對不同時期的雕塑進行了梳理。他的這一套教學體系也得到了廣美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雕塑人的傳承,所以,這次展覽,廣州美院最大的優勢就是各個時期都有非常優秀的革命歷史題材創作的雕塑作品。”陳克說道。

那麼,創作紅色基因是怎樣在一代代廣美人身上延續和傳承?對此,陳克總結為“特色課程+實踐”,他表示,學院設立了紀念肖像創作課程,作為廣美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傳統特色課程之一,該門課程要求學生選擇已經不在世的歷史文化名人作為表現對象,也因為沒有現實形象可參考,需要學生們通過收集與人物相關的史料、資料去領會與人物相關的歷史事件的精神,進行具象寫實人物雕塑創作。這門課程已持續了20來年,讓無數的廣美學生用這種方法創作了大量紅色主題文化雕塑。除此之外,學院去到延安、遵義等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在革命紀念地感受革命傳統和精神文化,這對他們的創作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革命歷史題材雕塑要不斷推陳出新

值得一提的是,從《艱苦歲月》《大刀進行曲》《四行壯士膽》到《橘子洲青年毛澤東雕像》,再到延安新城公共藝術項目,學院諸多革命歷史題材雕塑已從架上作品發展成為民族精神與城市文化的符號象征,與公眾記憶、公共空間融為一體。

對此,陳克在採訪中表示,藝術創作一定要有力量感、有影響力,革命歷史題材雕塑也不例外。它之所以能產生力量去影響別人,去帶動一種精神的傳播,必須靠場域。他覺得“走出去”的場域遠大於在美術館的場域,因為它介入到社會的空間裡面的時候,不但對人的精神產生影響,同時也輔助城市精神升華和提煉,因為它有了更大的公共性。同時,在面向更大觀賞群體時,革命歷史題材雕塑的創作在手法和形式上,要不斷推陳出新,不能僅僅停留在以紀念、敘事性為主的方式,而要與城市、鄉村的景觀自然和諧地融入,符合青年人面對視覺的態度,比如介入式的、能夠體驗的方式,來把這份精神傳遞給更多人。(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巧蓉)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