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書的第一天,阿來去了這裡……

2020年09月11日07:53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拿到書的第一天,阿來去了這裡……

阿來在傅華封墓前。記者肖姍姍攝

“一般來講,一本書可以推出第三第四個版本的時候,這本書就已經取得了一個永生的資格証。我希望這種良性的互動關系可以一直持續下去。”2019年8月14日,著名作家阿來亮相上海書展,在與四川文藝出版社就《瞻對: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一書的全新增訂版舉行的簽約儀式上,他講出了這句話。

時隔一年,2020年9月7日,《瞻對:一個兩百年的康巴傳奇》全新增訂版正式上市,這是該書自2014年初版以來的第三個版本。增訂版由阿來親自執筆並把關,新增注釋、翔實地圖、歷史插圖,以及簡明瞻對歷史大事記,幫助讀者清晰把握全書脈絡,掃清閱讀障礙。

1

新增數十條注釋

珍貴影像還原傳奇

阿來是第一個拿到這本書的“讀者”。他摩挲著硬封上的康巴紅和燙金地圖,再掂了掂書的重量,直言:“這是做得最好的一個版本。”如此這般的厚度,方能承載他筆下那段兩百年的“康巴傳奇”。

《瞻對》是阿來至今唯一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非虛構歷史作品,是阿來一次特殊的寫作。2013年人民文學獎非虛構作品大獎授獎詞稱,《瞻對》“作者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去反思和重審歷史,並在敘述中融入了文學的意蘊和情懷”。

之所以修訂再版,一方面考慮這本書的內容、影響力以及讀者這些年的閱讀反饋,另一方面兼顧現在非虛構圖書閱讀環境的變化。新版做了多方面的增補工作,阿來新增數十條注釋,對部分文化性的名詞做必要的解釋,包括塘汛、糧台、把總、安撫司、副將等22個特殊名詞,以幫助更廣大的讀者順暢閱讀。新增兩幅全新審訂、有實質使用功能的地圖,由中國地圖出版社根據譚其驤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繪制而成,讀者可借以把握較為生僻的地名,明晰事件走向﹔新增數十幅展現瞻對歷史及文化的照片,全部是瑞士學者阿諾德·海姆上世紀30年代親赴甘孜拍下的珍貴影像。除了史料價值,它們將有助於讀者對內容有更具體可感的把握。此外,還新增了極簡瞻對歷史大事記,以便讀者把握整體脈絡,不至迷失於紛繁的歷史段落之中。

2

創作過程是意外

現實的離奇和戲劇性更勝於小說

“瞻對”是一個地名,是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的舊稱,藏語意為“鐵疙瘩”。就是這麼一個群山深處的小地,從雍正年間開始,七次驚動大清朝廷出兵征討。一開始都是當地劫掠小事,而后波及漸廣,以至大量兵力、高級官員、大清皇帝都牽扯進來。發展到清末民國時期,國內外局勢急劇變化之際,西部軍閥、國民黨軍隊、西藏地方軍隊乃至英國勢力,都介入此地。一直到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未經戰斗而解放,“鐵疙瘩”才算真正融化。

創作《瞻對》,於阿來而言完全是個意外。幾年前,為寫《格薩爾王》,他去了西藏很多地方搜集資料。瞻對的故事開始進入他的視野,他起初計劃把瞻對故事寫成一個短篇小說,隨著材料的增多,短篇已經容納不下,而阿來漸漸發現,真實材料的精彩程度已經遠超他的預期,已經不需要他再加以虛構。他說:“現實的離奇和戲劇性更勝於小說,歷史材料遠比小說更有力量。於是我開始更多地接觸這些材料,慢慢就有了《瞻對》。”

3

拿到書的第一天

他去拜祭了書中人物的墓

行走中有了《瞻對》,《瞻對》之后繼續行走。

《瞻對》中,四川總督趙爾豐是書中的重要人物,瞻對就是由他領兵收復的。阿來曾經說:“我一直想知道趙爾豐是個什麼樣的形象,但存世的文字中卻很少有他形象的直接描述。”趙爾豐臨刑前留下過一張模糊的照片,那可能是最接近趙爾豐原樣的時刻,阿來如此描述:“可以看出他的表情並不驚恐,卻顯出無奈與蒼涼。”

除了趙爾豐,阿來在《瞻對》中,還提到了趙爾豐的忠實追隨者、時任川滇邊務大臣的傅華封。趙爾豐收復瞻對,傅華封功不可沒。

傅華封,古藺人。在創作《瞻對》的過程中,阿來就查閱了大量的史料和地方志,去深入了解這個人。書稿完結,三度再版,對傅華封的探尋,阿來並未終止。8月29日,拿到《瞻對》全新增訂版的首日,阿來就去了古藺鍋廠壩。“傅華封去世后,在老家安葬,聽人說,墓還在,我要去看看。”一路上,阿來一邊翻看著自己的書,一邊講述傅華封的故事。“光緒30年,趙爾豐到古藺縣剿匪,傅華封當時訓練了很多類似民兵那種,就協助趙爾豐,告捷。”阿來說,那之后,趙爾豐就相當賞識傅華封,兩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第二年,趙爾豐改任建昌道道員,赴巴塘辦理事務,遂請傅華封為幕僚。“1911年,武昌起義后,手上沾有‘成都血案’的趙爾豐被殺,傅華封也被捕,軍政府勸他投降,傅華封堅決不從,軍政府隻得把他監禁起來。在監禁期間,傅華封寫成了《西康建省記》一書,軍政府最終考慮到傅華封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也不再為難他,把他釋放了。之后,他回到家鄉古藺,辦過碗廠、油房,造福鄉民。”

從二郎鎮驅車兩個多小時,阿來來到鍋廠壩。穿過一個熱鬧的市集,傅華封墓赫然入目。第一眼看到,阿來也吃驚不小:“這麼大的墓?”據當地知情人士介紹,這墓是個合葬墓,“裡面是傅華封和他夫人。”中途,還來了幾位自稱傅華封后人的男女,和阿來聊了一陣,幾乎人人都慚愧道:“老師您比我們還要了解先人。”阿來沉默微笑,算是回應。

返程途中,阿來直言:“后人也慢慢不了解了,墓也就那樣在那裡,刻的字逐日風化,可惜!”

回到《瞻對》本身,除了傅華封、趙爾豐,還有梟雄貢布郎加以及那些大大小小的土司們,與之相關的事與物,也漸漸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若不是阿來,通過一次次田野調查、鉤沉史料、聆聽民間口頭傳說,《瞻對》和瞻對,終將不復存在。正如著名評論家李敬澤所言:“《瞻對》的價值,首先是歷史的價值。它給我們提供的是一個關於文學作為一種認知方式,如何應對歷史和現實的非常重要的范例。如果沒有《瞻對》,阿來是一個非常好的、非常優秀的作家,但是有了《瞻對》,我覺得阿來証明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大作家,是一個民族意義上的大作家。”

□記者 肖姍姍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