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座率50%,演出季歸來:秋高氣爽 終於等到你

2020年09月11日07:52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上座率50%,演出季歸來:秋高氣爽 終於等到你

后疫情時代,劇院等演出場所上座率目前已開放至50%,秋季因溫度適宜又有國慶中秋“大節”,歷來是演出季的小高峰,目前四川大劇院、成都城市音樂廳、四川歌舞大劇院、成都迷笛音樂中心、黑螺藝術空間等川內主要演出場所也陸續復工。

闊別200多天,演出季終於歸來,劇院等場所也以嶄新的面貌,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與觀眾再相見。

“引進+原創”,烹飪“文化硬菜”

后疫情時代,不少此前未雨綢繆、堅持創作的藝術院團已“初見成效”,有的馬不停蹄地推出重量級新作品,有的引進外部項目為本土演藝市場增添活力。

9月4日晚,成都北郊鳳凰山露天音樂公園,觀眾走進新修的成都迷笛音樂中心,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照片牆——“迷笛音樂節20年影像展”記錄了中國第一個原創音樂節、迷笛音樂節的成長之路。

走到成都迷笛音樂中心二樓,小型音樂現場的搖滾樂鼓聲已經隱隱傳來。當晚,“第11屆迷笛獎頒獎禮”首次在成都露天音樂公園內“成都迷笛中心”舉辦。九連真人、秘密行動、小老虎等獨立音樂人和樂隊作為演出嘉賓出席活動,痛仰樂隊、聲音玩具、舌頭樂隊等都來慶祝迷笛音樂20歲的生日狂歡,連演3天。

迷笛首次把生日巡回演出搬到成都,和“落戶”有關。今年5月,成都市金牛區與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成功簽約,引進“迷笛”音樂品牌,建立迷笛音樂西南總部,成都迷笛音樂中心項目落戶金牛區鳳凰山公園,未來通過舉辦音樂節,經營教育、培訓、考級以及創作、生產、版權交易等音樂文化業務等,為成都市“三城三都”建設貢獻力量。

同樣是在當晚,成都南郊的成都城市音樂廳,在首演大型舞劇《努力餐》。7月開票,8月入圍第十二屆舞蹈界最高獎項“荷花獎”終評,9月4日首演,門票售罄。“想好好打磨一部作品,把文化品牌立起來,要有藝術性,同時也要經得起市場的檢驗。”成都藝術劇院董事長熊曉虹說道,其實從去年團隊就開始謀劃《努力餐》了,她不希望《努力餐》是一部“沒有觀眾緣”的主旋律作品,因此力求作品的每個畫面都能唯美。

整面注音符號麻將構成的密碼牆被撥亂、又重新建構﹔雨夜,伴隨屏幕上向前行進的街道,幾個騎自行車的黑衣特務如黑影般暗中跟隨……近似“裸眼3D”的多媒體效果將觀眾瞬間帶回20世紀的成都老街,印刷場滾墨幾次來回,屏幕上浮現出主創信息,有幾分電影的質感……

舞劇中的主要人物車老板以革命先烈車耀先的生平事跡為原型進行改編,車老板與努力餐樓的傳奇經歷被濃縮在短短的100分鐘內。

熊曉虹坦言,疫期帶給團隊主要的困難,是打亂了排練的節奏,但來自全國各地的主創團隊成員們的內心很堅定,冬日疫期在線上“做功課”,夏季就戴著口罩,進行為期3個多月的封閉式半軍事化訓練,“我們就想著,如果今年演不了,就明年嘛,明年演不了,就后年嘛,市場總會有好的一天,劇院也總有開放的一天,人們對文化消費總是有需求的。”這份底氣,是因為她希望《努力餐》不是一部“快銷品”,而是劇院與觀眾闊別許久,最后是經得起時間檢驗、觀眾檢驗的“文化硬菜”。

“懸疑+溫情”,青春活力小劇場

除了大制作外,不少四川本土演出團體,調動起更多“后浪”主創的積極性,試水更多“小而美”,更靠近市場和年輕人的文藝作品,既探索了更多戲劇可能性,也為今后的演出蓄力。

四川人藝復工后推出的兩部話劇《至少還有我》《晴空萬裡》,都是短小新銳的小劇場作品。

《至少還有我》的故事和舞台很簡單,6個人6段獨角戲,6把竹椅子,6朵向日葵。總導演朱天天,是一位“80后”青年導演,針對疫情題材,他並沒有進行宏大敘事,轉而講述疫情對每一位普通人的影響。比如懷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檢查后卻平安無事的編劇,每天期待小區內有人唱歌“接龍”的男孩,因為謠言產生“信息恐懼和焦慮”的母女等,他們共同構成了平凡人疫期的點點滴滴。“劇中竹椅子和向日葵是兩個強烈的象征,竹椅子是物質,向日葵是精神,竹椅子是肉體,向日葵是靈魂,竹椅子代表川人的生活秩序,向日葵代表人們心中對美好的向往。”朱天天希望,這部作品的生命力,不僅僅是在疫期。

相對於溫情平實的《至少還有我》,9月5日首演的小劇場《晴空萬裡》則主打“懸疑”和“懷舊”。舞台四周被淺淺的水池包圍,四周懸挂著發出簌簌聲的銀色細條,仿佛讓人置身於南方的雨夜。《晴空萬裡》的故事,從1992年最后一天的一個雨夜說起。三個偶遇的警察遭遇一場車禍,開始了一場貓鼠追捕。“安全第一”的前刑警、“渾身是膽”的警二代和“正義凜然”的警花都有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過往?嫌疑犯口中的五十萬會造成這個臨時集體的“裂痕”嗎?100分鐘裡,劇情反轉反轉再反轉,穿插著上世紀90年代的味道,引起不少“回憶殺”。

還有此前四川省歌舞劇院出品的音樂劇《青城山下》,主打貼合年輕人的古風元素,音樂中插入民謠、搖滾﹔成都的開心麻花團隊,也將原創作品《寬窄人家》進行重新升級,准備打造成屬於成都的《請回答,1988》……這些青年導演的作品,為觀眾們打開了多姿多彩的金秋。

“升級+合作”,努力“如約而至”

受疫情影響,許多國外重磅演出無法進入國內,為彌補這一缺憾,音樂演出的“復工”方式更為多元——露天的音樂節、線上的音樂秀、線下的音樂會、巨幕音樂電影、街頭的音樂會,在符合抗疫條件基礎上,努力“如約而至”。

第26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季為了“如約而至”,下了不少功夫。作為成都一年一度的品牌音樂季,首先面臨的難題是,國外和高風險地區的演出進不來,不少早早敲定檔期的計劃也隻能擱淺,其次50%的最大荷載量也讓不少異地演出團體“望而卻步”。

怎樣保証音樂季的質量?團隊升級了“打法”。除了國內藝術家和樂團帶來演出外,為彌補國際演出的缺口,組委會引入New Live“新現場”的數字放映模式,甄選當今世界舞台上最優質的作品,採用多機位取景攝制,用攝影機鏡頭以滑軌、特寫等獨特的方式,引導觀眾的視角,通過衛星向全世界劇院、影院進行高清直播和錄播放映,忠實地再現戲劇演出的獨特魅力。在本屆“蓉城之秋”的數字展映中,擬挑選普拉西多·多明戈《競技場50周年璀璨之夜》、俄羅斯原創音樂劇《基督山伯爵》、西班牙歌劇《圖蘭朵》、英國皇家歌劇院歌劇《唐·帕斯夸萊》等經典音樂演出及劇目,通過數字展映的方式與蓉城音樂愛好者見面。

線上線下的音樂鏈也被打通。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蓉城之秋”將開展線上線下全維度主題小課堂,以網絡視頻及線下講座的形式打造有溫度的全球音樂課堂。聯動全球音樂團隊、音樂機構,以“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為核心主題,邀請頂尖藝術家、音樂大師錄制“我心中的貝多芬”音樂小課堂,並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平台進行發布。

這種音樂領域的合作,也進一步促進了音樂生產鏈各關鍵環節之間的合作。咪咕音樂與四川交響樂團9月7日宣告簽約合作,咪咕利用擅長的5G技術,四川交響樂團憑借古典音樂作品,雙雙聯合,打通了版權、演出、運營、權益合作等,推出雲上liveshow、臻3D特色營銷古典樂欄目等。“我們爭取在新樂季中,在技術的加持下,為觀眾提供更為極致的古典音樂體驗。”四川交響樂團團長吳靈峰說道。

記者手記

后疫情時代是挑戰更是機遇

舞劇《努力餐》結束首演后,成都藝術劇院董事長熊曉虹說了一句話,令記者印象深刻。“慶幸的是,我們並沒有停止創作。我反倒覺得,這不是一個困境,而恰恰是一個我們趕超別人的機遇,同時也會幫助我們篩掉更多無法堅持下去的競爭者。”的確,《努力餐》首演時不少圈內同行贊嘆,一個地方院團,能在復工后這麼快拿出這樣的作品,已經很不容易了。

后疫情時代抗疫的常態化,也讓更多文藝團體意識到,后疫情時代文藝創作模式,也應該進入常態化軌道。

既然市場開放50%上座率,那就要從以前“等政策等補貼”的思維,迅速轉換為“向市場要票房”的思維。此外,既然上座率較過去下降,那就要改掉過去欠缺的互聯網思維,打通“線上文化”與“線下消費”的文化產業任督二脈,甚至可以將街頭、城市、鄉村等露天場所利用起來。既然新項目臨時擱淺,那就更需要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更需要韜光養晦、“升級”修煉內功。既然外面的引進項目進不來,那就更需要“中國造”“本土造”的作品和人才。這是疫情倒逼的轉換,也是一場優勝劣汰,隻有化挑戰為機遇,待大浪淘沙后,演出市場留下的才是“真金白銀”。

9月部分精彩演出一覽

◎成都交響樂團與深圳交響樂團雙城合奏大型交響套曲《我的祖國》(9月15日,成都城市音樂廳)

◎金承志與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十周年演出季《多想唱歌給你聽》成都音樂會(9月19日、20日,成都城市音樂廳)

◎音樂劇《我的遺願清單》(9月20日,成都城市音樂廳歌劇廳)

◎開心麻花爆笑舞台劇《烏龍山伯爵》(9月18日,四川歌舞大劇院)

◎舞劇《花木蘭》(9月17日、18日,成都城市音樂廳歌劇廳)

◎話劇《晴空萬裡》(9月10日至9月13日,成都市黑螺藝術空間)

◎成都星巢音樂嘉年華(9月12日,成都蔚然花海)

□記者李婷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