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豪皆入蜀,夔門一出便成龍。巴蜀大地自古風流,無數文壇巨匠生於此,或是行至此,留下了不少名篇佳句,許多名勝古跡也因此而名揚天下,詩句更是代代流傳,李白、杜甫二人在川渝留下的文化痕跡猶為多。
最典型的當屬杜甫草堂。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攜全家來到成都,旅居四年的時間裡,一共寫了400多首詩,差不多佔了杜詩總數的三分之一。成都浸潤了杜甫的靈魂,杜甫草堂就是這縷文化之魂的凝聚之物。最為有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深沉吶喊。千年之后,破舊的茅屋成了杜甫草堂,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草堂結廬的第二年,杜甫寫了另一首名篇《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游覽丞相祠后,杜甫有感於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和個人魅力,以詩抒懷。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如今已成為武侯祠的一部分,互相成就,也難以分辨是詩更有名還是景更有名。
杜甫到成都之前,由甘肅南下入蜀,途經劍門關。老杜驚嘆其地勢之險要,也從中聯想到了安史之亂的政治隱憂,揮筆寫下《劍門》:“唯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劍門關更為有名的詩句,則來自李白的傳世名篇《蜀道難》。李白在蜀地生活游學,幾乎走遍四川。其中“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寫的正是劍門關的險要陡峭。僅需 一人把守,千軍萬馬也難以通行。如今,劍門關已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其懸空玻璃觀景台懸挑長度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游人可以直觀地感受“劍門天下壯”的豪情。
蜀地多山水,峨眉、青城除了風景秀麗,也是千百年來文化凝結之地。李白《登峨眉山》寫道:“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盛贊峨眉的秀美壯麗,蜀地這麼多縹緲之山,竟都難與峨眉山匹敵。他為峨眉山所寫的另一首《峨眉山月歌》則更有名氣——“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峨眉山頂半輪明月映照江水,襯托著即將離開蜀地的李白深深的思念。在此前的“成渝文旅十大新地標”系列投票榜單中,峨眉山名列前茅,廣受追捧。
同樣是名山的青城山位於成都近郊,是道教的發源地,因而位列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杜甫《丈人山》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此處丈人山即是青城山的別稱,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岳,封青城山為“五岳丈人”,所以青城山又名丈人山。詩中杜甫自稱“青城客”,透露出對青城山的無限喜愛。(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