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稻城培育特色產業讓稻城農牧民插上脫貧奔康的翅膀

【查看原圖】
赤土鄉子定村成立了鼎立養殖專業合作社把梅花鹿產業越做越大。稻城外宣供圖
赤土鄉子定村成立了鼎立養殖專業合作社把梅花鹿產業越做越大。稻城外宣供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09月10日15:00

人民網成都9月10日電 (朱虹)梅花鹿“全身都是寶”,鹿茸藥用價值很高,市場價在每斤3000元左右,還可以做成鹿茸片、鹿心粉、鹿胎膏、鹿血酒、鹿鞭等多種鹿產品。

2016年,四川甘孜州稻城縣赤土鄉子定村成立了鼎立養殖專業合作社把梅花鹿產業越做越大,現已成為子定村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之一。子定村村民通過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從梅花鹿產業中獲益。2019年,梅花鹿帶動當地群眾增收11.8172萬元,每戶涉及分紅1930元。

“我們村子以前非常窮,沒有水沒有電沒有路,2014年以后,村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水的問題、電的問題、路的問題都解決好了,還有梅花鹿產業讓大家的收入不斷增加,日子越來越好了,這是我們以前不敢想的,非常感謝黨和國家給我們的好政策。”子定村70歲藏族老人俄羅電珠說。

以梅花鹿養殖為載體,赤土鄉整合瀘州援建資金,進一步向規模化、標准化、生態化養殖發展,通過修棧道、建園區、做餐飲、提供住宿等方式,將梅花鹿養殖業與旅游接待業相互融合,既增加了農牧民群眾的收入又豐富了外地游人的旅游體驗感。

赤土鄉發展特色養殖,實現了群眾增收致富,而位於噶通鎮的八美村,脫貧的路子又是另一番景象。金秋9月,八美村的色拉花海,千畝格桑花嬌艷綻放,絡繹不絕的游人紛紛在花海裡攝影打卡。但很少有人知道,這裡曾經是稻城縣荒漠化嚴重的低效益牧場,全村38戶218位村民中,有12戶57名貧困人員。

2016年,噶通鎮整合生態治理、全域旅游和脫貧攻堅等涉農涉旅資金,在沙化草原上大面積種植格桑花,將1599畝沙化草地打造成色拉花海。由於色拉花海地處亞丁旅游環線的交通要道上,村民很快嘗到了生態旅游的甜頭。依托色拉花海旅游業的發展,噶通鎮色拉片區銷售攤位增收10余萬元,八美村“馬幫小組”每年增收2萬余元,4戶房屋出租者每年增收5萬元,新增10個長期就業崗位。2019年,噶通鎮全鎮9個貧困村,169戶貧困戶,763人貧困人員已全部脫貧。

“以前我們到處放牧,收入來源比較單一,生活條件也比較艱苦,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還可以把多余的房子租給別人搞旅游接待,日子越來越好了。”噶通鎮干部謝峰說。

和八美村一樣,47公裡外的香格裡拉鎮是享譽全球的亞丁景區主要的旅游接待中心,全鎮有10000多張旅游床位。漫步香格裡拉鎮的街頭,彩色的鵝卵石蜿蜒成步道,藏式風情建筑鱗次櫛比,游人們在街上熙來攘往,一個個酒吧、超市、酒店、風情小院星羅棋布。繁華的旅游接待業,讓全鎮村民插上了脫貧奔康的翅膀。

“以前我們村太窮了,連飯都吃不飽,1990年的時候,我還代表村民去糧食局賒糧食。”回憶往昔,香格裡拉鎮仁村村支部書記通扎桑登感慨萬千。從1998年發展旅游業至今,仁村從全縣最窮的村變為全縣最富的村,目前村裡89戶人家,有56戶都出租了房屋,全村每年僅房租收入就高達1300多萬,人均年收入3.8萬元。

稻城縣扶貧和移民局李丹表示,下一步,稻城將堅持“標准不變、政策不變、幫扶力度不減”的原則,加快實施貧困鄉村產業推進行動,堅持基地建設、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場開拓全產業鏈打造,促進貧困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脫貧成效的長期性、穩定性和持續性。

分享到: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