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涼山州越西縣縣城出發,往西昌方向行車約10公裡,視線透過車窗,公路旁達布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青瓦白牆新房躍然眼前。
搬進新居的村民,習慣把安置點叫做達布新村。從離越西縣城80多公裡的大山深處老村,搬遷至離縣城僅有10余公裡的南箐鄉新華村境內,住進佛山援建的達布新村,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從“土坯房”到“安心房”,從曾經的貧困村到如今的美麗宜居村,達布村由“老”向“新”的變化,是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補齊貧困戶安全住房建設短板,助力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個生動樣本。
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2016年8月以來,佛山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粵川兩省工作要求,全力推進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堅決完成好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交給佛山的重大政治任務,將安全住房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在助力涼山打贏脫貧攻堅戰中體現佛山擔當、作出佛山貢獻。
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建新居
“黨的政策瓦吉瓦!廣東佛山卡莎莎!”每次有佛山來客,達布新村村民阿牛吉木都熱情地用不太流利的漢語表達感謝之情。
彝語“瓦吉瓦”是“非常好”的意思,“卡莎莎”則用來表達感謝之情。阿牛吉木一家六口如今住在佔地約130平方米的房子,新居有主房、偏房、院壩,廚房、衛生間、家電等一應俱全。
“下山之前,從沒有想過會住上這麼好的房子。”阿牛吉木說,以前的達布村位於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環境惡劣。深山裡,村民們居住在低矮陰暗、房頂長滿青苔和野草的土坯房,缺水少電,沒有網絡通訊,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達布村老村的面貌,是很多涼山貧困群眾曾經所處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
涼山,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受歷史、地理、傳統習俗等影響,涼山廣大貧困群眾大多居住在高山上,那裡氣候寒冷、土地貧瘠,居住生活條件差,貧困總是如影隨形。
山高坡陡,江河縱橫,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安全住房問題,成為了解決涼山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問題最大的短板。
2016年8月,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工作組來到涼山,深入考察調研之后,很快明確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為貧困戶建設安全住房,是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的重中之重。
推進安全住房及配套設施建設,讓貧困戶從高寒深山搬到新建的安置點,搬到交通便利、自然條件更好的地方居住,從佛山工作組進駐涼山之日起就一以貫之,狠抓落實。
據統計,2016年8月至今,佛山已投入5.7億元,在涼山援建安全住房10314套,共為42324名貧困群眾解決安全住房問題。在涼山,已經有越來越多像阿牛吉木這樣的貧困群眾走出大山,搬入了新居。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之一,直接關系攻堅戰質量。”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毛永天說,工作組將繼續推進特殊困難家庭安全住房及配套設施建設等工作,讓涼山貧困群眾都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今年,佛山與涼山兩地圍繞貧困戶安全住房、特殊困難家庭安全住房改造、集中連片整治貧困現象突出區域、終結人畜混居現象等方面安排專項資金3.78億元,實施安全住房及配套設施建設項目48個,持續改善困難群眾的居住生活條件。
截至今年6月底,貧困戶安全住房已全部建成並入住,特殊困難家庭安全住房改造、集中連片整治貧困現象突出區域等工作正全力推進。
安全住房建設跑出“佛山速度”
涼山地處橫斷山脈核心區,72%的面積為高山地貌,絕大多數貧困村處在海拔較高的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極差,易地搬遷困難重重。
佛山對口幫扶的11個縣,地形上,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在這裡奔騰呼嘯,崇山峻嶺間建設集中安置點缺少平地﹔氣候上,高山高寒導致施工期短﹔交通上,路況差讓建材運輸難上加難……
如何攜手當地干部群眾,在大涼山高山峽谷間按時按質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成為了工作組初到涼山就必須面對的難題。
山高谷深,路途艱險,但這都擋不住佛山人的腳步。
來到涼山后,佛山工作組扶貧干部與當地干部翻山越嶺,從選址規劃、動工建設,到工程監管、驗收搬遷都全程跟進、精益求精,展現出非凡的決心和效率。
“印象最深的是工作組實干苦干的作風。”從佛山工作組進駐以來,涼山州發改委重點項目辦主任王俊杰一直負責對接工作組安全住房建設工作。他回憶,自己曾與工作組成員連續3個月下鄉檢查安全住房建設進度,沒有休息一天。經常在車上備著泡面、饅頭,吃完就立即投入工作。
正是憑著實干苦干的作風,前方工作組與當地干部群眾一道,在2016年8月進駐涼山短短4個月內,就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1579套安全住房的建設,跑出了大涼山深處的“佛山速度”。四年時間不到,這一數據已經是2016年的6.5倍。
安全住房建設是佛山在涼山重點推進的民生工程,在逐步推進項目建設過程中,工作組還善於改革創新,創設項目資金使用“雙簽雙核”制度。
“雖然對口涼山扶貧協作項目採取的是交支票方式,但工作組全力做好監督管理工作,確保項目的進度、質量和資金安全。”佛山工作組有關負責人表示,“雙簽雙核”機制,即在已有的資金撥付程序外,由工作組本部成員分階段深入項目點,核查項目進度、質量,確認達標后再予資金批復。這一機制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有效保障安全住房建設進度和質量。
咬定目標不放鬆,佛山工作組扶貧干部以擔當有為、改革創新的精神智慧持續推動安全住房項目建設。大涼山深處,一個個廣東佛山新村,一棟棟彝家新寨拔地而起。
搬進新村新居,涼山鄉親有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也有著對黨、對佛山濃濃的感恩之情。
“能住上新房子,離不開佛山的援助。”昭覺縣洒拉地坡鄉姐把哪打村黨支部書記阿庫車玖說,以前的土坯房一到雨天就漏水,院子裡滿是泥巴。如今,村民的居住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行走在姐把哪打村,放眼望去,已經建好的農家小院整潔寬敞。村道兩旁,太陽能路燈點亮了姐把哪打村的夜晚,也點亮了姐把哪打村民過上好日子的希望。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挪出窮窩、搬出大山只是第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又是新的考驗。
在援建安全住房及配套設施的同時,佛山注重結合實際,在集中安置點附近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並建設扶貧車間、開發公益性崗位,堅持搬遷與脫貧同步、安居與樂業並重,帶領群眾走出一條致富路。
在昭覺縣洒拉地坡鄉姐把哪打村,佛山參與投資建設九如生態草莓種植園等產業園區。2019年,生態草莓種植園帶動用工2萬余人次,人均收入9000余元。今年園區擴建后,預計還可帶動1200余人就近就業,人均增收2萬余元/年。
“村民到草莓種植園務工,既方便又有錢賺,一個人一天有80-100元的收入。”阿庫車玖說,隨著草莓種植園規模逐漸擴大,未來村民將有更多就業就會和更多收入。
在喜德縣魯基鄉,佛山工作組引入廣東企業投資建設的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建成四川省首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採取“公司+生豬代養場+現代標准化蔬菜種植園+合作社+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讓貧困戶參與到園區發展中。
佛山工作組駐喜德縣工作小組組長、縣委常委、副縣長黃禮泉表示,該項目全鄉997戶貧困戶抱團入股,加上佛山援助資金,貧困戶股份佔比60%,預計農業產業每年收益約為325萬元,全鄉997戶4190名貧困人口在項目實施中受益,年人均增收約800元。現階段860畝蔬菜基地每日用工約150人,實現當地老百姓就近就地就業,月工資約1500元-2000元/人。
產業發展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佛山工作組牢牢抓住這個“牛鼻子”,用好政策,大力發展扶貧產業,帶動涼山貧困群眾增收脫貧。
進駐涼山以后,佛山工作組促成涼山州出台《關於以獎代補鼓勵廣東投資者來涼山投資的管理辦法》,對在涼山投資的廣東企業按照實際投資額的20%、最高600萬元予以獎補,目前已吸引71家企業投資落戶,實際投資額超63億元。
在大涼山腹地,佛山已經幫扶11個貧困縣每個縣至少建設一個現代產業園區,一個個九如生態草莓種植園、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這樣的產業園區正發揮帶貧益貧效應,讓當地群眾不出縣,甚至不出村就能就業,獲得穩定收入。
為緩解疫情對貧困群眾就業增收的影響,佛山今年安排5045萬元,開發保潔員、生態護林員等10863個公益崗位,幫助部分因疫情原因未能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
在達布新村等搬遷安置點,佛山還支持建設了扶貧車間,制作展示刺繡產品和農特產品,村民在家門口就有活干。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正如達布新村安置點新房牆上的標語所說的一樣,鄉親們搬遷后,美好生活才剛剛開始。(文/佛山日報記者劉偉 圖/佛山工作組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