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融水魚養殖 高原規模種藥材

整合資源 轉變優勢 青羊區助力得榮找到致富金鑰匙

2020年09月08日07:53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雪山融水魚養殖 高原規模種藥材

記者在得榮採訪

馮強

得榮縣中藏藥材種植基地

彭錯打撈養殖的冷水魚

雪山融水冷水魚養殖基地

採訪車沿215國道在山谷間蜿蜒,定曲河水碧藍清亮。從莫木溝一路翻山而上,快到山頂時,一座高山冷水魚養殖魚場呈現眼前。

在成品魚池前,38歲的藏族老鄉彭錯正拿著網兜撈魚。今天有買家來看魚,他負責撈幾條樣品給人看。用攔截網片把魚群逼到狹窄的水道內,彭錯熟練地拿起網兜在水中一攪,兩條肥碩的裂腹魚從水塘中一躍而起,褐色的鱗片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彭錯不慌不忙,牢牢把住網兜左右一揮,兩條大魚便被捕入網中。“至少有三四斤重,肉質緊實,品質很不錯!”趕來查看的買家一邊抓魚一邊夸贊。

這個位於甘孜州奔都鄉莫木溝的高原冷水魚養殖項目,由對口支援得榮縣的青羊區籌資興建。項目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以當地特有的雪山融水養殖虹鱒、金鱒、鱘魚、裂腹魚等高附加值冷水魚。同時以此為基礎發展餐飲旅游業,修建旅游棧道和住宿酒店,遠期還准備進一步開發莫木大峽谷,為游客打造集休閑度假、山水觀賞、藏家田園農耕風情體驗為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游目的地。

甘孜州得榮縣位於四川省西南、川滇交界處,這裡景色優美、陽光充足,歷來被稱為“太陽谷”。8月26日—8月28日,本報記者深入到得榮縣城鎮、鄉村和農牧民家中,與當地干部群眾深入交流,記錄、感受青羊對口支援給當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講述·我的受援故事】

高原雪水養魚 甘孜州頭一家

整合資源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

“我們縣有127個村,都是典型的‘有山不見山,有水用不上’,就我們莫木三個村是少數,從山頂上一條小溪自上而下穿過三個村,這是高原恩賜給我們的禮物!”莫木上村黨支部書記次朱彭錯介紹。

8月27日,記者正是沿著這條小溪,來到了青羊區對口支援工作組和當地藏族群眾共同開發的冷水魚養殖項目所在地。工作人員表示,像這樣的高原冷水魚養殖項目,在甘孜州還是頭一家。

“我們在考察調研中發現,這裡有一條貫穿莫木上中下三個村的溪水,澄澈清涼,是難得的自然資源。”來自青羊區草市街街道辦的莫木上村駐村干部李沁說,通過集思廣益,大家認為憑著當地海拔2900多米“桃源秘境”般有山有水風光綺麗的資源優勢,依托“鄉村旅游+漁業生產”,決定和藏族老鄉共同發展冷水魚項目,助力莫木村脫貧攻堅、鄉村振興。

2019年3月,青羊區對口支援得榮縣工作隊投資120多萬元,修建了甘孜州第一家冷水魚養殖基地,扶持貧困村莫木上、中、下三村以集體合作社的方式入股,與來自麗江的冷水魚養殖專家共同合作,成立甘孜州奔都冷水魚養殖有限公司。

“冷水魚養殖對水質和水溫要求很高。”李沁告訴記者,莫木村的這條小溪常年水溫在12℃左右,水溫低,且水質清澈,四季都不斷流,非常適合冷水魚生長。整個養殖基地佔地約3.3畝,首批投入約30萬尾魚苗,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50萬元。除了分紅,合作社還會聘請當地村民負責投食、增氧、殺虫、更新水循環等。

“這裡魚賣得不錯。三文魚可以賣35元/斤,裂腹魚賣55元/斤。”忙完魚場的活計,彭錯帶領記者前往他家離此幾分鐘路程的小院休息。路旁有巨大的核桃樹和結了果的藏梨,摘下來一咬,唇齒留香、滿口生津。

院子裡,女主人正在打酥油茶,幾盆花草透露出主人的生活情趣。花架旁放著彭錯心愛的牛皮帽。一隻橘貓在門口懶洋洋地晒著太陽。室內鋪著木地板,擺著藏式爐灶、組合櫃和沙發。

“家裡的地大部分租給了魚場,一年有6000多元租金。閑時在魚場打工,一天能掙150元左右,離家近,工作也不算累,比以前好多了!”聊起現在的生活,彭錯不自覺地就會露出由衷的笑容。

“去年彭錯大叔家有3萬多元的收入,人均在6000元以上。”陪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13年剛剛建檔貧困戶時,他家的人均純收入隻有2036元。

看著魚場的冷水魚養殖蒸蒸日上,相關的餐飲民宿發展也提上了日程。今年4月,莫木冷水魚山庄正式注冊成立。冷水魚養殖和農家樂餐飲服務齊頭並進,每年按照“保底+效益浮動”的方式,定期為村集體合作社分紅,並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周邊幾個貧困村的經濟發展。

“我現在一個月能掙3000元工資!”藏族姑娘次仁拉姆插話說,她現在長期在冷水魚山庄幫忙招呼客人。初中畢業的次仁拉姆是莫木下村貧困戶阿媽久家的大女兒,今年剛滿20歲。她家中一共4人,除父母外還有一個正在讀中職的弟弟。過去僅依靠種地務農的一家人,隨著村裡產業的發展開始有了穩定的新工作。

從彭錯家出來,順著溪流往下游走。一條幽靜的木質棧道映入眼帘。溪水淙淙,兩岸綠蔭如蓋,奇花異草無數,下游1公裡左右更是出現了二三十棵茂盛而古老的核桃樹遮天蔽日。

“我們計劃在這一片區安裝20多個木屋,再配套漂流、帳篷露營、陶藝、木工體驗等相關旅游項目和設施。”從青羊區康河街道辦事處到莫木下村駐點工作的何慶告訴記者,青羊區投資120多萬元修建了沿溪棧道,還聯系了投資人打造民宿酒店,整合資源打造綜合性鄉村旅游目的地。

“依托高原溪水、三村連片這一難得的自然資源,以木棧道為線,以冷水魚養殖基地為基礎,持續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的消費場景,串珠成線發展綜合性鄉村旅游。”青羊區對口支援得榮縣工作隊領隊秦震對當地農旅融合項目的發展信心十足,“等項目都竣工完畢后,游客就能體驗在莫木上村吃魚,走旅游棧道觀光、戲水,到莫木下村燒烤、野炊、品茶、觀星空夜景、住宿等一條龍休閑娛樂活動。你說巴不巴適?”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

中藏藥材規模種植開啟致富金鑰匙

湛藍的天空,偶有幾片白雲飄過。紫色的桔梗花一叢叢一簇簇,開得煞是好看。在海拔3160米的得榮縣茨巫鄉郎達村中藏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秦艽、赤芍、蒼術、羌活長勢喜人,村民三個一群、五個一組正忙著除草、施肥。

丁真曲扎片刻不停在棚內忙活,一邊跟著大家在棚內除草,一邊注意觀察羌活的長勢和種植技巧,對這種每公斤能賣100多元的寶貝,他准備明年自家種起來。丁真曲扎一家五口人,幾畝田地主要用來種自家吃的青稞和玉米,每年除了挖虫草、撿鬆茸幾乎沒什麼現金收入。前不久,他把土地流轉給企業,在收取土地流轉費的同時利用農閑到基地打工,有了穩定的收入,日子也過得紅火起來。

丁真曲扎說:“流轉費一年6000多塊,加上在這裡打工,以及年底分紅的股金,今年能收入3萬多塊,比原來挖虫草、撿鬆茸收入更多更穩定。”

採訪中,正趕上基地發放七八月份的用工工資。郎達村的尼瑪、曲珍們笑逐顏開。記者看了看工資表,尼瑪工時39.5天,領到了5925元。

“我家裡的幾畝土地流轉給了種植示范基地,我們在家門口務工,每人每天能掙150元。”尼瑪說,現在他在這裡學習中藏藥材種植技術,明年會和家人一起擴大種植規模,從基地領種苗,爭取收入再上一個台階!

“剛開始村民還是有很多顧慮,大部分都更願意種傳統的玉米、青稞,后來看到基地出產的中藏藥材真的能賣上價,慢慢都轉變了態度。”秦震告訴記者,通過基地賒銷種苗,公司提供種植技術指導,並在收獲后用市場價回購的方式,充分激發起周邊群眾想脫貧、願致富的內生動力,實現了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現在周邊村民都很積極,會主動跑到我們辦公室表達自己想種藥材的想法。” 麗江華利生物藥業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和星宇告訴記者,隻要掌握了種植技術,種植中藏藥材的收入比村民過去上山挖虫草更高更穩定。

“比如羌活吧,160元至180元/公斤,畝產300至400公斤,一畝地的產出就有近6萬元。”和星宇說,今年他們准備引進市場價格300元左右/公斤的胡黃連。這種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非常適合得榮地區的海拔和氣候條件,引進后將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種植效益。

“現在我們在當地的輻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幾千畝,明年預計可以達到萬畝,為得榮再添一把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和星宇表示,基地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由公司篩選種植品類,負責種苗培育、種植示范、田間管理,以及農戶分散種植過程中的技術支持。他們會與種植戶簽訂“保底收購、隨行就市、上不封頂”的回收協議,用這些高原出產的優質中藏藥材生產飲片,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目前基地選育的品種主要有雲木香、天冬、秦艽、羌活、桔梗、重樓、赤芍等,村民能從土地流轉租金、基地務工薪金、自主種植現金,以及合作社集體種植的分紅股金四個方面獲益。”青羊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立足甘孜州得榮縣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該區整合投入援藏資金400多萬元,完成了中藏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的基礎及配套設施建設。下一步,他們將在得榮縣農特產品加工園區建設中藥飲片廠,中藏藥、白芸豆生產線等,逐步將基地的示范效應輻射至得榮全域,推進當地經濟從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

“定曲河畔稻谷香,嘎金山下人兒笑,跳起豪邁的九步鍋庄,得榮人走上幸福路……”聽著山歌作別得榮,藏族大叔彭錯的話仿佛仍在耳邊回響:“現在村裡的變化一天一個樣,等我女兒長大了,我要讓她走出大山,好好讀個大學,一起見証這個美好時代!”

【心聲·我的對口支援歷程】

青羊區對口支援干部、挂職甘孜州得榮縣政府辦副主任馮強:

聚焦產業扶貧 “六好”模式助力群眾增收致富

“為了莫木周邊三個村脫貧攻堅,我們籌集了一筆資金,又聯系了雲南麗江的投資人和養殖專家,希望在莫木溝發展冷水魚養殖和生態旅游產業,可是快簽協議時差點把投資人氣跑。”回想起第一次協調簽約的場景,馮強至今仍歷歷在目。“當時有個押在第三方的土地恢復金,有村民提出6萬元少了,至少要20萬元﹔又有村民擔心養魚影響灌溉用水。現場僵起了,投資人一氣之下拂袖離場。”

“我們一邊把投資人穩住,一邊派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做工作。畢竟關系到大家的利益,村裡的漁場,大家都有股份。”馮強說,駐村干部找到村裡最有威望的幾戶人,邀請他們去漁場看魚,又教導村民科學灌溉的方法,制定了灌溉時間表,更籌資在莫木村溪水上游修建了12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徹底解除了村民的后顧之憂。

有租金、股金,還有打工的現金收益,加上遠期旅游開發帶來的致富前景,之前強硬的幾戶村民終於點頭認可了漁場項目的“造血”模式。

“何時可見真本性,高原風雪彌漫處。”馮強說,“魚”和“漁”,“智”和“志”,都是我想要帶給村民的。皮膚黝黑的馮強是青羊團隊裡的老大哥,他曾是第四批對口支援得榮工作組的成員,工作期滿后又主動申請續期。他是個外表粗獷,處事卻細膩周到的男人。每次談到得榮,談到當地的產業發展,你總能感覺到他發自內心對得榮的喜愛和深情。“每天,我從宿舍走到辦公地點都充滿了干勁——陽光燦爛悅目,滿城桂花飄香,生活充滿了希望和力量。”

“第一個冷水魚養殖項目、第一個現代化中藏藥材種植示范基地、第一個農特產品加工交易園區……結合得榮縣縣情實際,我們致力找准對口支援的切入點和著力點。”馮強說,今年,他們主要聚焦產業扶貧,以“抓好布局、找好項目、建好基地、招好企業、育好模式、帶好群眾”的“六好”模式為突破,扎實推進青羊區對口支援得榮工作。

【對口支援 實事說話】

2020年青羊區對口幫扶得榮縣財政資金2260萬元,主要用於產業發展、教育保障、就業幫扶等方面9個項目,產業發展作為重點投資領域,共計投入1280萬元。截至目前,已完成4個援建項目,累計撥付資金1300萬元。

貧困學生營養餐、“陽光得榮”農產品加工交易市場、脫貧就業創業培訓基地、貧困人口就業創業扶持專項基金、貧困地區人才能力提升培訓5個對口幫扶項目穩妥有序推進。通過多方努力,引進得榮中藏藥種植公司、四川九院旅游公司、得榮香巴拉融創公司等5家企業,實際投資達980萬元。

不僅如此,青羊區還結合行政區劃調整改革,組織少城、康河、草堂街道等赴得榮縣對口鄉(鎮)全域結對幫扶,聯動推進黨建共建、資源共享、發展共推、和諧共創、文化共融﹔積極開展“千企幫千村”,組織國金証券、尚滕文化公司發揮人才、市場、技術優勢,結對幫扶得榮縣貧困村,齊心協力讓“太陽谷”的光芒更加燦爛奪目。

【記者手記】

真情換真心

格桑花越開越燦爛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體悟,記者感受最深的是對口支援地區干部職工對當地發自內心的喜愛和付出。他們走入得榮的山間地頭,帶領老鄉梳理資源找項目,進村入戶幫著老鄉清算收入和支出,協調資源將當地特色農副產品賣到成都隻為看到老鄉幸福的笑顏。正是這份溢於言表的真心大愛,讓一批又一批來自青羊區對口支援的干部職工來到得榮,留在得榮。

在助推得榮全縣脫貧摘帽的道路上,他們用真情換真心,用實干敬青春,實績致芳華,語言的障礙不能阻隔這份愛的傳遞,生活的清貧不能阻卻這份愛的力度。有他們幫忙,老鄉的日子越過越甜、越過越光亮,對黨和政府的信心越來越足,主動性越來越高。可以想見,干部和群眾一起想辦法、出氣力,這樣的同心協力,窮根再深也挖得淨,群眾的日子就像草原上的格桑花,越開越燦爛。

記者 沈山 李自強 攝影 錢虹辰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