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找婆家、尋親家”,撂荒地“再嫁”變身“金餑餑”

【查看原圖】
高平村3組撂荒土地整治前雜草叢生
高平村3組撂荒土地整治前雜草叢生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09月04日18:25

人民網成都9月4日電 “我們家流轉了2畝土地給基地,每年有1000元收入,加上我在這裡干活,每天還有50元的工錢。”“基地裡的活兒省時省力,耕地施肥都是機作,簡單的插種蔬菜和看護作物,我們這些老年人做起來也不費勁。”8月31日上午,在大竹縣廟壩鎮高平村3組的蔬菜基地裡,今年63歲的村民歐素芬正蹲在剛翻耕好的地裡插種藠頭。

僅在3個月前,這個佔地近300畝的蔬菜基地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土。“2010年這片地曾流轉給業主種植柳樹。由於經營不善,沒搞兩年業主就放棄了。”高平村黨委副書記唐德軍說,“村民們雖然拿到了流轉土地的收入,但是產業沒搞起來,就沒有就近務工的機會,很是可惜。”如何讓周邊90余戶流轉土地的村民再次實現“家門口務工”,成為鎮村兩級干部的心頭牽挂。

2020年,大竹縣開展整治“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活動,縣農業農村局梳理出涉農領域“群眾最不滿意的10件事”,全力推進群眾訴求的辦理。全縣撂荒土地的“再嫁問題”被列入了整治清單,高平村3組這個案例就是其中之一。

“‘再嫁’不能‘等靠要’,要有的放矢、主動出擊。”縣農業農村局機關黨委書記黃華說,針對每一條梳理出來的問題線索,該局都成立了工作專班,逐一調查核實並限時辦結銷號。4月,“高平村撂荒土地整治專班”會同鎮村干部開始為268畝荒土尋找“婆家”。經過三個月的努力,7月中旬,新引進的蔬菜種植業主與高平村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

“主動出擊、因地制宜、各個擊破”成為大竹縣在整治撂荒土地方面的成功探索。“誰來種?種什麼?怎樣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和群眾收益的可持續?”為了給村裡400余畝荒土找到適宜的產業,月華鎮河心村支部書記周開國帶著一連串的疑問踏上了“尋親之旅”。

“小川,搞農業你是專家,你看看咱們村這些撂荒土地搞什麼最合適?” 在大竹縣萬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文川的辦公室,周開國對這個河心村土生土長的“村裡娃”開門見山。“現在中藥材市場行情穩定,我打算通過縣農業農村局,邀請省上專家回來看一看。確定了產業,我來帶著大家種藥材!”雙方一拍即合,親上加親。

6月,萬康農業與月華鎮河心村簽訂協議,流轉撂荒土地468畝發展中藥材種植。在縣農業農村局牽線搭橋下,四川省農科院成為中藥材基地的技術顧問,“荒土致富”有了科技支撐。

“專家預測,通過套種黃精、輪種川芎,能實現畝均增收4000至6000元。”8月31日,站在河心村翻耕一新的土地裡,周文川對筆者說,眼見荒山荒土有了“動靜”,村裡已有不少鄉親找到他,要加入合作社一起種藥材致富。

思路一轉天地寬,河心村468畝無人問津的荒山荒土搖身一變,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金餑餑”。

“我們圍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關心的土地撂荒問題,不斷創新土地綜合利用機制,使土地利用率最大化。目前,全縣已擴種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等農作物2萬余畝。”據大竹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熊德洪介紹,下一步,該縣擬出台《關於開展耕地撂荒治理、確保糧食安全的十條措施》,力求在政策層面和項目方面予以傾斜和鼓勵,支持業主流轉撂荒土地,發動群眾用好撂荒土地增收,實現“業主放心、村民增收、群眾滿意”。

(程一凡 馮超)

分享到: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