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假期零食、電子產品、網絡上癮

專家為家長支招 “神獸”開學如何戒癮?

2020年09月01日09:23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神獸”開學 如何戒癮?

  “神獸”回籠,不少家長開始擔心,因為孩子在暑期裡染上了一些“癮”。該如何幫孩子戒“癮”?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康寧醫院、深圳實驗學校相關專家為學生和家長支招,幫助青少年戒掉煙草、零食、糖、電子產品、網絡等“成癮”的相關知識。

  深圳實驗學校高中部心理教師、國家級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劉蒙指出,青少年的成癮問題,其實分為兩大類:物質的和網絡(手機)的,前者是對物質的某種成癮性依賴與濫用,比如酒精、煙草、零食、甜品、特殊藥物乃至毒品,都屬於這個范疇,后者主要是精神層面的成癮,包括手機、網絡、偷竊、戀物等。

  那該如何幫助青少年戒癮?看各路專家怎麼說。

  過完暑假 嘴饞老想開冰箱

  “媽媽,我能再喝一瓶可樂嗎?”二年級小學生凡凡(化名)剛喝完一瓶水果味的酸奶,又忍不住向媽媽提出想喝可樂。凡凡的母親楊女士告訴記者,凡凡原本不經常喝飲料,可暑期裡,經常有小同學來訪,為了讓孩子們玩得開心,她就准備了一些飲料招待客人。沒想到,凡凡嘗到了“甜頭”后就經常提出要喝飲料,她現在特別苦惱,希望能盡快讓孩子戒掉“零食飲料癮”。

  記者從一些家長群了解到,很多家長都有相同的苦惱,有的家長吐槽,孩子老嘴饞,經常開冰箱拿零食,一會兒要吃果凍,一會兒要吃蛋糕,嘴巴就沒停過。

  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防控科主任、主任醫師、深圳市兒童青少年健康發展協會理事長熊靜帆一直關注青少年膳食營養。她指出,家長的擔憂不無道理。根據《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近年來,我國兒童青少年存在零食消費過多,缺乏科學指導等問題,我國2歲及以上人群零食消費率從1990年代的11.2%上升至近期的56.7%。尤其是含糖飲料消費。兒童青少年消費零食(包括含糖飲料)的主要原因是感覺好吃、感覺餓了或渴了等,此外還受朋友、贈送玩具、電視廣告的影響。

  “零食對兒童青少年健康的影響具有兩面性。”熊靜帆說,但負面影響更大,研究顯示,過多飲用含糖飲料會增加齲齒、肥胖、2型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嘗試第一口煙的年紀越來越低

  讓熊靜帆更擔憂的是青少年的“煙癮”問題,有的孩子在暑期裡可能偷偷學著大人抽卷煙。熊靜帆此前曾進行過相關調查,調查結果讓這位控煙“老司機”有點吃驚。

  據調查,深圳市青少年學生(含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嘗試煙草制品(包含卷煙和電子煙)使用率和現在煙草制品使用率分別為14.1%、3.6%,學生煙草使用率和現在煙草使用率隨年級增高呈上升趨勢,其中職高三年級學生嘗試煙草使用率達到了28.1%,嘗試第一口煙的年紀也越來越低。

  “看似時尚的電子煙也走進青少年的生活。”熊靜帆說,調查發現,青少年現在電子煙使用率(2.5%)高於現在卷煙使用率(2.3%),在同時使用過卷煙和電子煙的學生中,先使用電子煙后再使用卷煙的比例佔到了24.2%,且初中最高,佔到了32.5%。

  玩游戲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雖然知道孩子打游戲不好,可我們要工作,有時候無奈隻能讓他打游戲。”在採訪中,不少上班族家長都透露這種無奈。現在要開學了,家長們很擔憂,孩子難戒“游戲癮”。

  深圳市康寧醫院成癮醫學科、主任醫師、成癮醫學診療研究團隊學科帶頭人楊梅說,在中國,使用過互聯網的青少年,游戲成癮的發生率一般報道在2%~16%之間。並不是每個玩網絡游戲的孩子都會發展成游戲障礙,也就是通常說的游戲成癮,一般來說,在經常進行某種成癮性行為的人中,隻有10%左右,或者還不到10%,會成真正發展到成癮的程度。

  楊梅表示,但如果孩子出現一些狀況就確實要考慮成癮問題,比如失控,也就是失去對這種行為的自我控制,玩游戲,本來設計隻玩2個小時,可有的孩子玩上就停不下來,甚至玩通宵。第二種是“想癮”,也就是極其想要,想盡一切辦法,使用一切手段要得到,包括欺騙、威脅、甚至暴力等,這種“想癮”幾乎不能自控。

  還有出現耐受性和戒斷反應,比如玩游戲的孩子為了要過癮,玩游戲的時間越來越長,漸漸地,玩游戲成了生活中最重要、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事情,其他興趣和活動漸漸被推到一邊、無暇顧及。

  家長和老師需正確認識與引導

  劉蒙老師指出,區別於成年人,青少年的成癮行為特點和受重視程度不一。煙草、酒精和藥物,不要說成癮,哪怕只是獵奇而做出的嘗試行為,都會被定性為品行道德問題而被懲罰﹔零食、甜品類的成癮,在后果凸顯前,往往不會引起家長的重視,甚至當作獎勵給予孩子。手機(游戲)、網絡比較特別,會被家長老師通常視為學習成績不好的“替罪羊”,分散學習精力的“罪魁禍首”,玩物喪志的禍害,但現實中又無法回避對手機和網絡的正常需求,父母心中“恨它又無法消滅”。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所有對某種東西的迷戀、投入乃至成癮行為,都是因為這個東西(事情)帶給了當事人足夠的滿足感和成就感,至少是歸屬感與存在感。直白地說,是TA接觸的所有事物裡最有趣的。所以,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非常重要。對成癮的孩子,可以幫助及時轉移注意力,調動他們對其他方面的積極性,但切不可採取暴力強制措施。(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鮑文娟 通訊員深慢病)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