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落在四川康定“南絲路”的故事:貿易、文化等信息交匯、融合之地

【查看原圖】
鎮館之寶虎皮帳篷。主辦方供圖
鎮館之寶虎皮帳篷。主辦方供圖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2020年09月01日15:06

人民網成都9月1日電(朱虹)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或許與大海有著關聯。日前,“絲路甘孜·康藏秘境”首次迎來的科考團,首站就對康定及周邊地區絲綢等南絲路遺存實物進行考察,發現沒有絲綢和貝殼的甘孜照樣有絲路故事。康定市不僅是茶馬古道重鎮,更是“南絲路”上貿易、文化、經濟等信息交匯、融合、碰撞之地與川藏要道。

甘孜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由百張虎皮和豹皮、水獺皮等制成的,有四百年歷史的世界上唯一一件虎皮帳篷。帳篷上下部位,圍繞鑲嵌著不同造型的白色海貝,多達15800多顆。科考專家們仔細觀察和拍照海貝這遠道而來“外來貨”,探討當年“南絲路”上的貿易往來和人文故事,正是通過類似如今仍可見的實物載體的流動或交易來實現的。

絲綢和絲路文化密切相關,甘孜州非遺館的絲綢唐卡、官服、柱幡,絲綢衣物殘片上的絲織花紋,以及塔公寺收藏的絲綢唐卡,都是現存的絲綢實物。藏文化學者翁堆老師仔細辨認塔公寺的幾幅絲綢唐卡,認為皆來自十九世紀,“明代以前的絲綢唐卡不多見了,更多的是清代的。”翁堆老師說,除了絲綢唐卡,還有一些現代出土的銀器,明顯和中原類似。西藏的絲綢和瓷器,很多是從四川這邊運過去的,且絲綢當年由吐蕃的大將專門管理,以防不測。

稍有破損的絲綢袍服是跳金剛舞的服裝,緙絲工藝使其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顯得精美。遠離大海的塔公寺,能聆聽海潮音的洞口及文成公主在此停留的民間傳說,都讓專家們加深了康定在“南絲路”上重要位置節點的印象,對接下來沿著甘孜“南絲路”一線,深入探索和考察絲路文化和絲路文明遺存及其實物,有著更多期待和新發現的興奮。

分享到: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