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涼山8月30日電 (王軍)8月28日,“一年看變化”天府旅游名縣集中採訪活動走進涼山州西昌市。據了解,一年來,西昌市緊扣“做實叫響擦亮天府旅游名縣這一金字招牌”的工作方針,持續發力不斷鞏固創建成果,打響文旅品牌,形成示范效應,全力以赴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實施。以文化旅游為“首位產業”的市域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過去一年,西昌接待游客228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68億元﹔在文旅產業拉動下,第三產業佔GDP比重達49.64%,三次產業結構由2-3-1轉型為3-2-1,以旅游為主導的服務業對GDP貢獻率79%。西昌市榮獲天府旅游名縣、四川省縣域經濟強縣、鄉村振興先進市三大稱號,是四川省唯一大滿貫榮獲省委、省政府重大表彰的縣(市、區),也是四川唯一的全國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
西昌民宿。王軍 攝
項目支撐突破旅游瓶頸
邛海濕地國際旅游度假區是西昌最具影響力的生態景區。2019年底,西昌啟動打造“一廊六園”大型七彩園林,完善度假功能。目前,蘭園、菊園、合歡園已建成開放。
項目建設是文旅融合的“牛鼻子”。以重大文旅項目建設為抓手,西昌持續發力完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保障要素、提升服務水平。該市財政每年預算旅游基礎建設資金5億元、文旅專項資金5000萬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文旅項目。率先在全省成立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中心,19個項目納入國家財政部PPP項目庫,落地項目13個,投資額187億元,引導各類資金參與投資文旅領域。一年來,全市重點文旅項目完成投資90余億元,赴全國20余個城市開展文旅招商,簽約項目48個487億元﹔2020年啟動實施十大文旅項目總投資超過200億元。
邛海濕地公園。王軍 攝
構建“快進慢游”的旅游交通網絡,236公裡旅游干線公路、120公裡慢行綠道,游客出行的便利感更加明顯﹔26條旅游航線實現航空旅客突破100萬人次,增幅列全國同類機場第一。
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更趨完善,1個大型旅游集散中心、31個游客服務中心、公路服務區6個、5個自駕營地、20個生態停車場、132個旅游廁所,40套全域全景圖,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智慧旅游服務系統助推了文旅升級。投入2000萬元建成全域旅游監測指揮平台、旅游大數據中心,實現“一部手機游西昌”,旅游體驗更加多元化、個性化。
挖掘資源打造特色經濟
一年來,西昌市圍繞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不斷挖掘歷史、文化、生態資源,發展“月光經濟”、打造“網紅經濟”,布局“賞花經濟”,豐富旅游業態。
如今,聽濤小鎮、唐園、海南小鎮、海河天街、時代廣場等“夜春城”地標、商圈,航天路特色燒烤、海門漁村等大月光經濟示范街區,塑造了西昌夜間消費“文化IP”,西昌的夜晚消費產品更加精彩。
夜游海河。王軍 攝
月月有花開,每一條街都有不同的色彩。藍花楹、郁金香、三角梅、黃花風鈴木等鮮花的“刷屏”效應,以花為媒,布局涵蓋全年的“賞花經濟”,吸引著廣大游客來西昌四季旅游“打卡”。
通過與媒體互動推動文旅營銷,與知名企業深度合作推廣旅游產品,打造“主題網紅打卡點”、“最美西昌餐桌”、“最火深夜食堂”等旅游美食“打卡”地﹔推出與航空公司合作推出“花樣空姐”直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西昌特色,讓400多萬網友大呼“明天就要來西昌!”。
“+旅游”實現深度融合
一年來,西昌瞄准以文旅深度融合引領全域旅游,實現跨界融合發展。打造“火之旅、水之旅、色之旅、劇之旅、食之旅、購之旅”七個維度系列產品,開發出文旅體驗項目20余種、文旅品牌活動30余項、文創特色商品500余種,建成文旅產業園區4個。
文化+旅游,構建“品牌節慶+金牌賽事+四季活動”的旅游節慶產品體系,推出《阿惹妞》、《彝紅》等大型演藝節目,建成安哈彝寨、建昌古城、大涼山民族文化產業園等一批文化旅游節點,形成火把狂歡節、彝族選美等一批持久性文旅活動。全球唯一國際冬季戲劇節、國際詩歌周、魅力中國城博覽會、四川冬季音樂節永久落戶西昌。
康養+旅游,建成邛海國際老年公寓、觀海灣閬悅苑等康養度假基地9個。
運動+旅游:每年舉辦國際帆船賽等大型賽事15場,邛海濕地國際馬拉鬆成為全國“金牌賽事”。
鄉村+旅游:依托“鄉村十八景”每年舉辦鄉村旅游節20多個,月月辦節,月月火爆。
民宿+旅游:全市民宿客棧達到600余家,成為度假旅游生力軍。
研學+旅游:與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國家行政學院、首都醫科大等十余家院校機構合作,建立“科學家、藝術家、企業家”研學基地。
“+旅游”已經成為西昌旅游產業整體轉型的新引擎。
政策扶持助力旅游復蘇
2020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對西昌經濟發展帶來了較大沖擊,如何突破眼前的困境?西昌市委、市政府組建專班,拿出“真金白銀”,科學高效出台《西昌市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緩解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實施意見》《應對疫情支持文旅產業發展十條措施》《穩產保供十條措施》等政策。
西昌舉辦邛海開海節。王軍 攝
截至目前,該市共為各類中小企業補貼減免7165萬元(其中為1335戶國有資產類經營性用房承租戶減免租金4444.25萬元),協調金融機構發放貸款38.2億元,從資金支持、優化服務、補貼等不同層面,以實實在在的政策利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努力降低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影響。
其中,西昌市委、市政府向全市119家企業單位兌現景區創建獎補、支持民宿客棧獎補、疫情防控物資獎補、疫情防控定點酒店補助等資金共計773.8萬元。與此同時,優化服務流程,積極推進登記網上辦理,充分依托“網上辦、掌上辦、寄遞辦、預約辦”等有效手段,進一步壓縮登記注冊環節、時間和成本。
通過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西昌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率先復蘇。
瞄准未來鑄就新時代旅游樣板
西昌市委書記馬輝表示,獲批首批“天府旅游名縣”,這一殊榮極大地振奮了全市干部群眾堅持將文化旅游作為首位產業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據介紹,下一步,西昌市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積極融入“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發展新布局,緊緊圍繞“建設國際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總體目標,持續實施天府旅游名縣提升行動計劃,加快完善一核五區布局(一核:建設邛海濕地國際陽光康養旅游核心區,打造邛海瀘山中央城市公園﹔五區:東部溫泉會展旅游度假區、西部安寧河農文旅生態走廊、北部紅色文化特色旅游區、南部民族風情生態旅游長廊、中部古鎮文化特色旅游區),加快實施十大月光經濟項目,十大文創產品提升,全力推進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在新一輪的旅游發展中搶佔先機。
未來,西昌將持續鞏固文化旅游首位產業地位,建設國際陽光康養旅游目的地,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讓國內外游客享受到更加獨特、豐富的旅游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