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問大運會 看成都如何步步為“營”

2020年08月24日07:33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5問大運會 看成都如何步步為“營”

相約成都,成就夢想

成都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官方特許商品零售店開門迎客

成都加緊建設大運會比賽場館,建設世界賽事名城

古蜀文明源遠流長,史前時代的巫人“執干戚以舞”,是關於四川體育運動最初的起點。及至當代,成都依舊是運動的先行者。進入21世紀后,成都人健身熱情空前高漲,“運動成都”品牌享譽全國,主辦、承辦的國際、國內重大賽事越來越多,極大地豐富了世界賽事名城的內涵。

在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的征程中,大運會作為成都舉辦的首個世界性綜合運動會,將在一年后逐夢而來。剛剛過去的8月18日,當一幅幅成都大運會籌備工作重大時間節點的影像串聯在一起,照耀古今的鳳凰神鳥飛向極具現代科技感的東安湖體育公園,逐漸演變出“365”的字樣。萬眾期待,365天之后,一場充分展現國際標准、中國風格、巴蜀韻味的國際體育盛會,精彩將由成都書寫。屆時,我們的這座城市將成為世界青年的向往,無數夢想將被機遇和希望照亮。

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在辦賽營城理念下,成都也有自己要成就的夢想:借國際體育賽事這一重大機遇夯實產業基礎,為城市發展帶來強勁動力,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新時代中國城市的新形象新風採。那麼,如何通過一場世界性賽事落實“營城”理想?本報首席觀察員及相關專家們通過5個問題,深度觀察大運會,為城市成就夢想助力。

1問 你把成都推銷給誰?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本報首席觀察員詹國樞——

以各國大學為突破:

提升成都在全世界年輕人心中的影響力

“你把成都推銷給誰?”當記者說明採訪來意,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當即拋出這樣一個問題。

早年便與成都結緣,詹國樞一直以來都關注著這座城市。談及大運會,他表示,“大運會在成都舉辦,無疑是成都的一次機會。辦好一個比賽,提升一座城市,這已為無數案例所証明。作為主辦方,當然是希望通過辦會,使得城市知名度在世界越響亮越好,城市影響力在全球傳播得越廣越好。”

不過,在詹國樞看來,此番大運會的“辦賽營城”策略,應當防止一個“大”字,力求一個“專”字。他告訴記者,防止“大”——就不要將營銷目標人群定得太過寬泛,因為大運會的全球關注度還無法與奧運會、世界杯足球賽等國際賽事相比,如果營銷目標人群定得過大,很可能事倍功半,花了錢而並不討好。

力求“專”——就要認真分析研判到底哪些人會對大運會感興趣,從而有針對性地對這些目標人群進行營銷。“我以為,世界各國大學尤其是重點大學,自然是此番營銷的重點,由此延伸開來,這些知名大學所在的城市,比如,哈佛所在的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所在的馬薩諸塞州,劍橋所在的劍橋市,牛津所在的牛津市等,都應該相應作為此次營銷的重點,派出專門營銷隊伍,進行重點營銷。再由此引申開來,大學生的家長們,對於大運會的興趣自然也會高於一般百姓,亦可作為營銷重點。要想出新的招數,吸引這一部分特定人群。

與此同時,詹國樞建議,可以把大動會作為提高成都旅游知名度的極好機會。要讓來參會的大學生們實實在在體會到,成都確實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讓他們在不長的比賽期間,充分享受到成都的環境,成都的美食,成都人的熱情好客,以及成都未來無限的希望!讓全世界的大學生們通過媒體傳播,與參賽選手一樣,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如此以來,此番通過大運會的舉辦,成都在世界、在年輕人心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必定會大大提高一步。

2問 重大賽事如何影響城市經濟?

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本報首席觀察員李霞——

結合城市發展目標:

贏取更多賽事之外的成績

“一場重大賽事對經濟的影響分為三個階段。前期,主要表現為投資拉動經濟發展,比如場館、設備設施的新建、改建、擴建,對城市經濟增長、條件改善起到較大作用﹔賽事舉辦期間,主要表現為對消費的拉動效應﹔賽事之后,從產業整體角度出發來發展賽事經濟,將對城市產生持續影響。”上周,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研究員李霞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當然,最重要的是賽事之后如何持續發力,結合城市發展目標,贏取更多賽事之外的成績。”結合國內外城市“辦賽營城”的經驗,李霞向記者舉例說,全球第一座舉辦過三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際體育賽事名城倫敦,每年大約舉辦80項大型體育賽事,城市以賽事為媒介,不斷培育“體育+”新業態﹔作為全球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東京將賽事流量轉化為市場消費力,借助賽事成功為城市消費升級提供了推動力。

基於此,李霞建議,成都應該結合“三城三都”建設,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發揮舉辦國際賽事的持續效應。她從五個方面給出建議。

首先,在大運會之后,成都還要繼續舉辦有影響力的國際賽事,持續突出顯示度﹔其次,除了國際性賽事,成都還應該自主策劃一些能夠體現城市顯示度的活動,比如在電競等內容產業方面,成都可以結合自身優勢,將單一的賽事承載地同時轉變為賽事策劃地。第三,她認為,賽事經濟同時也是會展與活動經濟。“以往的城市經驗表明,在此過程中,名人經濟往往都是行之有效的。成都可以利用媒體等手段推出一些名人,讓他們成為賽事與城市的代言人。”第四,還應該有產品。“發展賽事經濟,不應隻看重當時的消費效應,還應該被賦予更多內涵。”李霞舉例說,NBA、歐冠等知名賽事都有非常豐富的配套產品﹔迪士尼也會不停地推出新產品,甚至每一部劇也是產品,反映出社會觀念、文化的變化。成都發展賽事經濟,除了普通的紀念品,還可以推出一些影視文化產品。“從而在國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更加有效地拉動消費。”最后,賽事經濟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即教練員、管理人員、經紀人等的培訓。李霞舉例說,德國的足球教練培訓做得很好,因此產生了許多知名足球教練,歐冠、世界杯的不少足球教練都來自德國。李霞建議說,成都也應該在賽事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上著力。

3問 如何捕捉運動和經濟結合的商機?

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毛洪濤——

發揮賽事集聚效應:

把社會關注轉化為投資意願

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一直被視為城市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的體現。顯然,大運會作為世界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參與者和關注者眾多,具有很強的經濟綜合拉動效應。那麼,成都需要如何捕捉運動產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商機?

成都大學黨委書記毛洪濤認為,首當其沖的是抓住機遇促進產業升級,充分發揮重大體育賽事的鏈條效應,推動產業不斷壯大,促進相關業態快速繁榮。隨之則是要刺激和擴大社會消費。毛洪濤認為,要充分發揮重大體育賽事的拉動效應,進一步擴大全社會的體育消費。“與此同時,更要廣泛吸引投資,即充分發揮重大體育賽事集聚效應,充分展示城市的發展機遇、未來前景、宜業環境、宜居品質等,真正把社會關注轉變為投資意願。”

賽事是為城市賦能的絕佳機會,也是城市提升吸引力、擴大影響力的絕佳機會。“成都大學是以成都城市名命名的大學,又是大運村所在地,積極參與大運村建設和大運會籌辦各項工作。”對於以高水平辦賽營城引領產業投資增量突破,毛洪濤分析表示,成都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產業基礎,宜業宜居宜商宜游,當前又面臨著多重發展機遇,辦好大運會必須講好成都發展的故事。“成都大學為大運村運營期間准備了豐富的文化交流和互動活動,就是希望能夠增進世界對中國和成都的了解。”其次,便是展示環境,展示成都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大美形象,更要呈現成都優良的營商環境。

再者,就是招才引智。毛洪濤認為,大運會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參與者、關注者以青年大學生為主,因而要以大運會為契機,吸引更多全球青年大學生、高技能人才、新職業群體來蓉生活發展。除此之外,便是營造場景。營造並開放城市的機會場景、生產場景、生活場景,實質上是為投資者創造、與投資者共享城市機遇,對投資者有實實在在的吸引力,“前景光明、環境優越、人才濟濟、機會多多的成都,一定能贏得投資者的青睞,產業投資增量突破也指日可待。”

是否有經驗可供借鑒?就拿深圳來說,早已嘗過國際大賽的“甜頭”——2011年,深圳的大運村選址龍崗新城,直接帶動了龍崗的躍升,被稱為繼改革開放后的又一“深圳速度”,其在辦大運會過程中不斷積累和深化的機制創新理念和營商環境改善的理念,對深圳今天的發展仍有巨大促進作用。

4問 如何以新經濟“謀賽”與“營城”?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四川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智庫主席兼首席專家,本報首席觀察員楊繼瑞——

打造應用場景新“IP”:

全新演繹“大運會”

“場景營城,不僅僅是一種城市發展哲學,更是新經濟的生態圈、厚重土壤和發展新邏輯。場景作為新經濟發展的新邏輯,我們要用場景破除技術與實體經濟的供需對接矛盾,為技術找到商業化應用落點,為產業找到轉型升級的解決方案,重點在培育新產業來帶動城市發展。從技術視角看,場景是推動創新應用的新孵化平台﹔從企業視角看,場景是尋求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新試驗空間﹔從產業視角看,場景是推動產業爆發的新生態載體﹔從賽事視角看,場景是辦賽營城的升級版‘芯片’。”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四川區域協調發展研究智庫主席兼首席專家楊繼瑞這樣認為。

他注意到,在踐行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建設過程中,成都著力打造世界賽事名城,在增強城市國際影響力、帶動城市消費市場及產業發展的同時,提高了城市居民文化體育生活水平及文明素養,從而全面提升城市競爭力和經濟轉型發展能力。圍繞建設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成都以新經濟“謀賽”與“營城”,以東安湖、鳳凰山、大運村為節點,以“三重五片區”為重點,打造國際化賽事形象景觀與新經濟契合各種場景,彰顯世界賽事名城的新經濟魅力。

從國際發展角度分析,楊繼瑞認為,承接大型賽事或超大型賽事的地區,如果賽事與新經濟相契合,如果謀劃得當,舉措得力,就可能獲得普遍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由此,他認為,成都要抓住這次機遇,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人工智能消費場景+體育賽事”演繹大運會,將新經濟嵌入賽事運營流程,深度挖掘,量身打造,全方位提升線上、線下觀賽體驗,營造智慧賽事的大生態圈﹔通過聯動多方資源,提高賽事安保智能化水平和安全水平,助力打造智慧化安全賽事。在線下票務方面,智慧賽事系統能夠對各個場次票務大數據分析,挖掘數據,從而可以進一步提升球迷體驗度﹔通過直播分析,智慧賽事系統可以進行包括直播量、線上互動行為、彈幕等多維分析碰撞,從而提高大運會的賽事效益並衍生出賽事新經濟業態。

因此,他建議,成都應該盡快發布以“人工智能+體育賽事”為主要內容的第三批成都市城市機會清單,或在第三批城市機會清單增加具有中國特色成都特點的“人工智能+體育賽事”專題。成都要聚焦大運會,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5G+”以及區塊鏈應用等方面,以智慧賽事嵌入到賽事消費場景、流量消費場景、零售消費場景、教育消費場景、旅游消費場景、研學消費場景、營銷消費場景,打造“人工智能消費場景+體育賽事”的應用場景新“IP”,以“人工智能消費場景+體育賽事”,大力營造健康運動場景、推廣健康休閑方式,更要以網紅方式演繹講好“成都故事”,以“人工智能消費場景+體育賽事”凸顯新經濟的爆發和裂變效應,彰顯成都厚積千年的人文底蘊和優雅時尚的現代韻味,提升成都國際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5問 如何做好迎賓這道必答題?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本報首席觀察員湯繼強——

“十度”擁抱世界:

抓住機遇提升城市能級

“從歷史經驗看,借賽事之力,讓全世界認識或愛上一座城,提升全球影響力,通常都是有效的。隨著明年大運會的到來,迎賓將是成都面臨的第一道必答題,來賓即這次世界級盛會的主考官。”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研究員、本報首席觀察員湯繼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一個全新的國際化課題,也是一次成都與世界的深情相擁、一次與未來的促膝談心,它或可催生無數新應用場景,也可能為成都開啟一扇扇與世界交往的新大門。因此,要抱有“十全十美”之願望,以“十度”迎賓之道,禮迎天下來客。

以時代的“高度”迎賓,奮力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走深做實。

以世界的“寬度”迎賓,大運會的平台或可成為國際間彼此互動、開啟交流新篇的實踐舞台。以歷史的“深度”迎賓,成都歷史悠久,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2300多年建城史所蘊藏的豐富內涵,以及用這方水土養成的包容大度,是我們迎接世界客人的家底和熱誠。

以文化的“厚度”迎賓,湯繼強認為,文化是一個城市活的靈魂,而成都文化豐富,積澱深厚,大運會是一次向世界展示成都人文風情和文化自信的絕好機會。

以科學的“態度”迎賓。“我們提前謀劃,提前部署,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把問題系統性地考慮在前面,將成都數字化城市建設的成果、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成果,運用於大運會迎賓待客的方方面面。”湯繼強進一步強調。

以文明的“尺度”迎賓,向世界講述成都文明的新故事。

以時尚的“風度”迎賓。

以消費的“溫度”迎賓,“‘大運會’效應會讓成都更加聲名遠播,吸引五湖四海的賓朋,他們將體會到街頭巷尾的煙火氣息、領略川味美食的獨特魅力,感受傳統消費的韻味,提升現代消費的水准。”湯繼強這樣說。

以中國的“氣度”迎賓。湯繼強認為,成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核心支撐,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重要腹地,西部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和動力源,是打造內陸開放戰略新高地、形成國際競爭新基地,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重要城市。“展現成都風採,就是以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海納百川的中國氣度,喜迎嘉賓。”

以未來的“廣度”迎賓。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關鍵時刻,成都勇擔國家戰略使命,以國家中心城市、泛亞歐國際門戶、國際交往中心建設為抓手,積極擁抱未來,“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中國引領未來發展的遠見卓識和堅強決心。

“以賽事流量撬動投資消費增量,舉辦國際性賽事的意義,從來都不僅限於體育和賽事本身,從北京奧運會到深圳大運會,體育賽事往往是城市能級躍遷的一大契機。”湯繼強這樣說道。或許一組數據能夠較為直觀地作一說明:深圳在大運會當年接待游客8000萬余人,全年旅游收入694億元,廣州天河區和深圳灣作為賽事活動的主要舉辦地,而在大運會后五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保持每年12%以上的增速。在他看來,大運會所帶來的影響,首當其沖便是促進城市時尚、體育等消費的提檔升級,國際大品牌涌入成都,體育科技、智能穿戴等將帶動上下游產業進軍,形成新的增長動能。

記者 李艷玲 孟浩 攝影 朱大勇 馬丁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