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在成都舉行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迎來了倒計時1周年的歷史時刻。1年之后,來自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上萬名青年運動員將來到成都,參加各項比賽,共同分享體育競技的愉悅與精彩,通過賽事增進青年友誼,傳達全球合作的精神。當日,來自在蓉高校的留學生以及在蓉工作的國際友人在接受採訪時紛紛暢訴心聲,為成都能舉辦這一國際賽事點贊喝彩,為自己能參與到大運會籌備活動中來感到不勝欣喜,相信成都將借助大運會賽事的機遇引來全球性的矚目。
馬來西亞陳嘉敬:
娶了成都媳婦
來了就是成都人
娶了成都媳婦,將家安在成都。來自馬來西亞的陳嘉敬是武侯區桐梓林社區的名人。已經在成都生活多年的陳嘉敬,中英文交流都沒問題,對城市和社區的情況非常熟悉,儼然就是地道的成都人。
這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年輕人最大的愛好,便是參與公共事務。如願成為“社區外籍人士助理”后,他的服務范圍更廣了,大到幫助改造社區公共衛生間設施,或是幫助國際幼兒園的熱心外籍教師對接義務獻血和支教活動,小到幫助外籍居民解決生活中的語言溝通障礙、交通出行難題等。社區的“欣迪英語角”他參與組織已經好幾年,幫助社區裡的人學習英語,同時自己也學習成為一個成都人,現在桐梓林社區還辦起了漢語角,社區裡的外籍人士可以到這裡學習漢語。熱心公益的陳嘉敬希望社區裡能多一些外籍人士可以加入的公益組織,通過參與公益活動的方式,增加互相了解的渠道。
明年大運會就要在成都舉辦,陳嘉敬最近又有了更多的思考,“大運會是城市名片和對外展示的窗口,社區基層,尤其是桐梓林社區作為國際友人的聚集地,應該作出亮點。”
“來了就是成都人,一起感受成都的好客與開放!”陳嘉敬告訴記者,桐梓林社區是成都外籍人士最為集中的社區之一,日常生活著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300名外籍人士。在桐梓林,外籍人士把這裡當成了家。今年,圍繞“愛成都,迎大運”主題,已經相繼籌備並開展了“你好,鄰居”系列的鄰裡美食節、中外音樂趴、趣味運動會等。“要讓來成都的客人們感受到這座城市最真實的一面,桐梓林一定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陳嘉敬說。
泰國孫子雅:
愛成都美食和全城美景
2019年的秋天,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專業留學生、來自泰國的孫子雅來到中國開始了為期3年的研究生生涯。“成都是一座國際范兒十足的城市,與曼谷和其他都市不一樣,成都的步伐快中有慢,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有一絲慢意。”孫子雅愛上了成都,並對這座城市的美食如數家珍,“鐘水餃、擔擔面、龍抄手……尤其是成都美食中的麻和辣讓我回味無窮。這座人文特色與美食相結合的城市,讓我在這裡的留學時光更加豐富多彩。”
在泰國的時候,孫子雅就熱愛體育鍛煉。“作為一名當代年輕人,我認為健康的體魄與身體比什麼都重要,運動是我的習慣,也是日常。”孫子雅告訴記者,除了人到成都,她也將自身熱愛鍛煉的習慣帶到了這裡,而成都也為像她那樣喜歡運動的人建設了許多運動設施,路邊,公園,甚至廣場都能看到運動的市民。作為一名中華文化熱愛者以及一名成都中醫藥大學的留學生,孫子雅尤其鐘愛練習太極拳養生。
“大運會在成都舉辦,不僅讓這座城市錦上添花,也將讓更多的國際友人認識到成都獨特的城市魅力與文化色彩。”在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倒計時一周年之際,孫子雅期盼借助此次大運會讓遠在泰國的家鄉青年來領略成都遍地美食、全城美景的魅力。“作為一名在成都學習的留學生,我衷心希望這座美麗的城市通過舉行2021年世界大運會,可以如歌曲《成都》那般,紅遍大江南北,唱遍五湖四海。”
意大利張盧卡:
在成都
有一起踢球的伙伴
從“外交官”轉型“辣椒官”的意大利人張盧卡,在成渝雙城有很多的朋友。來成都,不僅有隨時可以約出來一起踢球的伙伴,還有一起品美食的網紅博主們。
張盧卡曾是意大利駐重慶總領事館商務處處長,主要工作是將“意大利制造”推廣至中國西南市場。如今,辭職創業的張盧卡把中國當成了“東家”,以美食家的身份向世界推廣中國菜。郫縣豆瓣、麻辣火鍋、宮保雞丁……這些他所熟悉的中國菜和調料成為文化輸出的載體。在成都,他多次到過川菜產業化園區,與四川企業展開對話,還學著在大醬缸裡攪拌郫縣豆瓣、認識不同品種的辣椒來做豆瓣。“成都有很好的傳統文化底蘊,借大運會的平台,向海外推廣,是成都的機遇。”他說道。
郫縣豆瓣還在張盧卡的手中變成了歐洲人最喜歡的沙拉醬。 “但是改良后還是有差異。”張盧卡舉例說,“比如我們的四川醬吃不到一顆一顆的豆瓣,是細膩的沙拉醬一樣的醬料。”張盧卡介紹,四川醬是擺在餐桌上給食物最后的點綴,用來拌沙拉或者拌意面最適合。除了形式有創新,四川醬在原料上還針對老外的飲食習慣,降低了油、糖和脂肪的比例。張盧卡說,為了讓老外從四川人常說的微辣、中辣、重辣中摸清耐受度,他還對推出的醬料進行了從0度到52度的分級。
作為運動達人的張盧卡,對成都大運會尤為關注。“雖然現在基本是成都和重慶兩邊跑,但明年一定會經常待在成都,為我的祖國加油,也為中國加油!”(記者 吳怡霏 王李科 趙榮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