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美食主播“煮米飯”的視頻在網上火了。視頻中,主播一茶杯米居然要配兩茶杯水,米飯煮成粥后,瀝干再用冷水沖洗……這波煮米飯的迷之操作引起國內很多網友的不適。同時,南方網友和北方網友就“煮米飯測水量手法”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還總結出了“南方人是用手掌量水,北方人第一指節量水”的神奇規律……
網絡
米飯該咋煮引熱議
記者看到,這個美食視頻中女主播要分享的是制作蛋炒飯的方法,她首先做的是煮一鍋米飯,該主播將一茶杯沒洗的米放在了鍋裡,再倒入了足足2茶杯水,數分鐘后,鍋裡米就成了粥。隨后,女主播將粥用濾網撈出瀝干水分,又打開了水龍頭,用冷水沖涼,就成了即將用來做炒飯的米飯……
視頻下方的留言區內,網友們吐槽不斷,稱女主播煮米飯的操作難以理解甚至讓人感覺不適,而真正讓網友們“吵”起來的,是煮米飯時到底該如何加水。“把米洗好了鋪平,手掌按在米上,加入的水剛好沒過手背就好了。”一位來自四川的網友說道。“太奇怪了吧,米飯加水怎麼可能用手掌,我們都是用手指頭測量啊,加入的水高出米一指關節就可以了。”另一位來自東北的網友如此回復。
揭秘
手掌手指法多為傳承
隨著網友們的熱議不斷升級,“南方人是用手掌量水,北方人第一指節量水”成了大家總結的神奇規律。而這個南北差異從何而來呢?近日,記者詢問了20多位市民,除了土生土長的重慶人,也有好幾位是定居在重慶的北方人。有趣的是,喜歡用手測量米飯水位的受訪者,也都吻合那條神奇規律。
29歲的趙小姐是一名老師,家住南岸區南濱路,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重慶妹。她說,自己就是用手掌測量的方式煮米飯,該方法來自於父母的傳授,“我感覺這樣煮出來的米飯挺好吃的,基本沒失手。”33歲的韓先生老家在山東臨沂,目前定居在重慶,聽到記者的詢問,他很驚訝地說,難道不都是用小手指節測量米飯水位嗎?他說,自己是看到家裡的長輩們用這個方法,就默默學會了這個動作。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手掌還是手指測水位,基本都源於地域習慣以及長輩傳承。而據受訪者透露,手掌法煮出的米飯偏硬,手指法煮出的米飯偏軟。
分享
還有這些測水位法
採訪中,也有人提出對這兩種方法的異議,比如有的人手掌厚達3厘米,有的人手掌厚度隻有1.5厘米,而手指長短更是不一。因此,這些市民也分享了更多的煮米飯測水量的方法:
刻度測量法
郭先生(22歲 公務員):很多人選擇用手測量,但我認為,用手測誤差波動大,我不想煮好的米飯要麼過熟要麼變成夾生飯,所以我選擇看電飯煲內膽裡的刻度。
熟能生巧法
秦女士(51歲 事業單位職工):我是老重慶人,以前也是用手掌量水,但是煮了這麼多年飯,簡直太熟悉,心裡有一個比量杯還要精准的秤,好多米加好多水我看一眼就曉得了。
固定比例法
江先生(21歲 大學生):我喜歡吃軟一點的米飯,我煮飯有一個固定比例,即我放多少米就用量杯加比米多2.5倍的水進去。
專家建議
水米比例會隨條件變化
中國烹飪大師、重慶味典餐飲管理公司董事長鄭勇表示,無論是用手掌還是手指測量,都不能提供水米比例的標准答案,因為每個人的手掌和手指的大小、長度都不同,對於新手來說,帶有刻度的量杯其實是更好的測水量工具。
而對於“最佳水米比例”這個問題,鄭勇認為,拋開先決條件談答案都是夸夸而談。所謂先決條件,是指不同品種、不同儲存期的大米,甚至是淘米的方式、浸泡米的時間,以及不同的煮米飯的器具,都會影響煮米飯的水米比例。鄭勇說,以電飯煲煮米飯為例,其實電飯煲內壁的“水米刻度線”提供的比例,就是相對科學的比例,有些高端電飯煲還分別列出了東北米、絲苗米等不同的“水米刻度線”,這樣一來,市民隻需按此比例,再根據對米飯軟硬的喜好程度加水,就更易煮出可口的米飯,“總之,要想煮好米飯,還是需要熟能生巧,煮得多了,對不同條件下的水米比例也會掌握得更好。”(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薇 實習生 張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