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宴圖長卷》局部 白描 周湧
觀眾在體驗《山水譜》 裝置。
這是一場特別的展覽,它以水墨命名,卻不完全都是水墨作品,在展覽現場中,有裝置,有油畫,有影像,置身展廳之中,會讓人忍不住追問:水墨為何?水墨何為?水墨與歷史、文化怎樣聯結?水墨與時代脈搏如何相通……
從近日起至9月12日,由廣東美術館主辦、批評家魯虹擔任策展人的“水墨進行時:2000-2019”在廣東美術館開幕。本展共邀請57位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參展,是對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水墨創作的一次學術梳理,也因此讓觀眾看到了水墨的“多面精彩”。
策展人談水墨:
是參與國際對話的重要文化資源
展覽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對新老傳統的借鑒”“另類水墨”以及“對現實的積極介入”,而這三個部分的中心都是在探討什麼是水墨以及水墨在當代如何不斷發展。
談及這個問題,策展人魯虹告訴記者,水墨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與油畫、版畫、水彩等相比,不僅僅是一個畫種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它既是一種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參與國際對話的重要文化資源。“所以,在我們這次展覽中,既有還在使用水墨媒介,但在創作觀念與手法上與傳統中國畫距離拉得特別開的藝術家,比如蔡廣斌創作的影像水墨﹔還有一些雖然用非水墨媒介,如油畫、裝置、影像等進行創作,但對傳統水墨畫有著明顯借鑒的藝術家,這些都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拓寬水墨的視野。”
對於展覽為何取名為“水墨進行時”,魯虹表示,希望通過這個展覽提供一個價值觀,叫現在進行時,也就是說,現在藝術家們在水墨的探索上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應該做得更好,水墨也還應該往前發展,尤其是對於所有有使命感的新水墨藝術家來說,如何在對傳統的借鑒下,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來呈現不同個性的作品非常重要。
參展藝術家談水墨
那麼,水墨在當代的魅力有多大?從參展作品來看,眾多藝術家都樂此不疲地投入其中,以各自對傳統和當代的了解與認識,擴張水墨的可能性。
周湧:當代水墨需走出程式化的窠臼
藝術家周湧作品《婚宴圖》頗為有趣,在長達8米的圖卷上,周湧將傳統白描手法與河南朱仙鎮木刻年畫的一些處理方式相融合,再現了廣府傳統婚慶習俗,迎親、宴請、交杯……還有眾多注重“好意頭”的婚宴菜肴,讓人垂涎欲滴。作品借用傳統線裝書的裝幀形式,給人一種重回傳統的浪漫思緒﹔而木刻年畫的傳統形式與婚宴這些社會話題的結合,又使傳統的藝術形式散發出了當代的情理與韻致。“我想用一種單純、明確的水墨語言來表現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想要一種更直白、更強烈鮮明的畫面效果。所以採用了與傳統水墨畫截然相反的處理方法:不用流暢的線條,不用書法用筆,將傳統水墨畫線條的文學性、趣味性都去掉,而是積點為線,用平涂的方式進行表達。”
在周湧看來,傳統水墨注重展示生活中的“美”,追求遠離塵世的詩意化,但當代水墨不同,它強調對社會、對文化的關注,直面復雜的現實社會。不同的表現內容自然需要新的表現方法,尤其像傳統水墨藝術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表現套路,如何跳出程式化,這一點有難度但很關鍵。
李邦耀:水墨面前,思想先行
藝術家李邦耀的作品《山水譜》在展覽現場因為獨特的互動性而備受關注,作品由若干從《芥子園畫譜》山水臨本中截取的傳統山水畫元素構成,這些樹木、山石、亭台、人物構件可以自由地在畫板上組合,吸引了不少現場觀眾前來“拼圖”。
李邦耀表示,“中國《芥子園畫譜》採取分類的方式,將中國山水畫中的山、石、雲、水、樹、人物、飛禽、走獸等類型化、程式化。書中的教授通常按簡、繁程序步步循環﹔先掌握山水畫中各部分的技法,然后按構圖的章法組成畫面,於是,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山水畫家’,作品《山水譜》利用這一模式,是為了幫助更多的繪畫愛好者進入‘山水畫領域’,像做拼圖游戲一樣,按個人的想法進行拼置,讓成為‘山水畫家’的過程變得簡單而有趣。”
談及對新水墨的看法,李邦耀在採訪中表示,水墨很大程度上來說只是媒介和工具,關鍵是藝術家本人要有創造性的思想,敢於在時代的浪潮下做出適時的改變,而不是作繭自縛,去局限自己的表達。(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巧蓉 部分圖片來源主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