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溪無桑不養蠶 為啥叫蠶陵重鎮

2020年08月17日07:26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疊溪無桑不養蠶 為啥叫蠶陵重鎮

漢代設立蠶陵縣,五代十國及兩宋時期更名為蠶陵郡,明朝初期蠶陵設置千戶所,清朝時更名為蠶陵重鎮。

國道213線,茂縣的深山叢林中有一塊長6米、高4.1米的巨大岩石,上有楷書橫刻“蠺陵重鎮”四個大字,右側題記“光緒戊寅年孟秋”,左側落款“渝州溫存厚書”,這就是著名的蠶陵重鎮石刻。

在這裡看不見一株桑樹,也沒有一戶人家養蠶,為啥這個地方還叫蠶陵重鎮?

現今的茂縣疊溪鎮是《禹貢》記載的“古梁州之域”。在遠古時期,岷江上游興起的冉駹族與西北遷徙過來的羌族合化成古蜀族,后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黃帝娶蜀山氏的女子為妃,生下兒子蠶叢,他是位養蠶專家,被稱為蠶叢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

蠶叢建立古蜀國,在如今疊溪鎮蠶陵建都,名叫蠶叢都。而后黃帝的妃子死后葬在蠶叢山下,蜀山更名為蠶陵山,蠶叢都更名為蠶陵之都。

於是,“蠶陵”的稱謂便被沿用了下來。生活在那裡的人稱“蠶陵羌”,附近的山稱“蠶陵山”。在茂縣境內,如今還有很多蠶叢遺跡,有蠶崖山、蠶崖關、蠶崖石等。

按理說,蠶叢以蠶桑興邦,在這裡的人應該種桑養蠶,可是現在為什麼都看不見桑樹和養蠶呢?

作為茶馬古道重要通道,蠶陵重鎮本來曾經蠶桑興盛。1933年8月25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將四周山峰崩塌,巨石堵住了蠶陵重鎮下游的岷江河道,在地震發生的幾分鐘內,台地轟然陷落,呈階梯狀垂直下滑100多米,岷江水頓時涌入盆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堰塞湖,便是現在的疊溪海子。重建后的蠶陵重鎮,人們再也沒有種植桑樹養蠶了。

如今,疊溪鎮正圍繞“邊陲要塞、蠶陵重鎮、海子探險”主題,建設地質公園、蠶陵公園、農耕文化體驗觀光園。

夏旭東 記者 徐登林 整理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