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制圖 趙蘊如
記者從市人社局獲悉,2019年我市專業技術人才高級職稱評審結果出爐,參加高級職稱評審15733人,評審通過9488人,其中工程系列5410人、經濟系列130人、會計系列183人,中小學教師2519人、衛生系列1154人、農業系列92人。
自2017年以來,我市深入貫徹國家和省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精神,緊緊圍繞城市高質量發展戰略需求,健全職稱評審體系、完善評價標准、創新評價方式,建立了符合“5+5+1”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要的職稱評價機制,切實發揮職稱評價“指揮棒”作用,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活力不斷迸發、人才獲得感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末,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196.31萬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5.31萬人。
評價通道更靈活
支持基層人才和流動人才申報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不斷完善人才評價體系,讓能作為、有作為的人才有成就感、獲得感。我市堅持破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傾向,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評價導向。
針對過去職稱評審中外語、論文、計算機“一刀切”問題,進一步差異化設置論文條件,不再將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作為申報職稱的前置條件。針對不同職業特點,先后修訂了工程、衛生、中小學教師等多個系列(專業)評價標准,科學設置學術水平、技術水平、專業水平條件。對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實施積極的職稱傾斜政策,擴大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員申報評審范圍,2017年以來,我市衛生系列取得基層正高級職稱39人、基層副高級職稱280人、基層中級職稱779人。
“我們不斷拓寬專業技術職稱評價范圍,打破所有制、身份、地域等限制,實現專業技術人才評價對非公有制單位和社會組織人才全覆蓋。”市人社局專技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突出產業需求、企業需求和市場認可,設立了技術經紀人、人工智能、大數據、集成電路等職稱評審專業。
支持流動人才申報職稱,對人事檔案不在我市、屬自主創業或與我市用人單位簽有正式聘用合同的,可通過現工作單位申報職稱評審。打破以往工程領域技能人才無法參與職稱評審的限制,融合貫通專業技術人才與高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市取得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符合條件的也可分別申報助理工程師、工程師和高級工程師職稱。2019年,16名從事食品與釀造、機電工程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通過評審取得高級工程師証書,通過率達80%。
評審制度更優化
中(初)級職稱評審權限下放到民營企業
完善人才評價體系,要進一步優化職稱評審制度,使之成為引導人才發展的指揮棒、提升人才能力水平的千斤頂。
自2015年起,我市就將所有系列(專業)中(初)級職稱評審“一步到位”調整由區(市)縣人社(職改)部門分工負責。此外,大力支持符合條件的單位開展自主評審,有效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評價中的主導作用,實現用人單位人才評價結果與使用有機結合。
經四川省人社廳核准,目前在蓉高校已經全部開展職稱自主評審,實現自定標准、自建評委會、自主發証、自用結果,徹底改變了以往評審標准“一刀切”“評上不好用”的局面。在全省率先將中(初)級職稱評審權限下放到民營企業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2019年,全市共129名新能源行業專業技術人才通過評審取得職稱。
據介紹,按照全覆蓋、可及性、均等化要求,我市積極推進職稱工作信息化建設。針對過去“申報資料多、評價周期長、結果反饋慢”等問題,搭建了全市統一的職稱評審服務平台,分層級、分權限實行職稱申報審核網絡化管理,實現在線申報、在線審核、在線查詢,真正做到“讓信息多跑路、人才少跑腿”,為人才發展“鬆綁”,不斷提升人才獲得感。
記者 王雪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