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市井:從李劼人書裡走出來的文創園

2020年08月15日07:35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東門市井:從李劼人書裡走出來的文創園

“哈哈茶鋪”是老成都戲院茶鋪,室外喝茶,室內看戲

成都東門的菱窠是著名作家李劼人的故居,自展現李劼人筆下市井生活的文創園區“東門市井”去年開街以來,菱窠也日益熱鬧。近來每周日,巴蜀學者袁庭棟都會在這裡開講李劼人的掌故,擺老成都的龍門陣,慕名而來的市民、游客大增。下一步,東門市井還會延續老成都傳統,將成都傳統的曲藝,如清音、揚琴,還有被稱為“活化石”的相書請進茶館,讓成都的年輕人加深對成都傳統市井生活的了解。

東門有座李劼人故居博物館

李劼人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實業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創作的“大河小說三部曲”——《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大波》,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享有盛譽。

1938年7月,為避日機轟炸,李劼人先生在成都東門外的沙河堡修建了一所疏散房子。1939年春天,李劼人舉家搬到這裡。因為房屋面臨“菱角堰”,便在門楣上自題“菱窠”,意思就是菱角堰邊的茅屋。此后,李劼人先生一直在這裡居住、生活、寫作,直到1962年12月去世。

李劼人先生去世后,家屬把菱窠及李劼人先生所藏圖書、字畫全部捐贈國家。2014年,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紀念館在維修之后向公眾免費開放,吸引了很多文人、學生以及游客到訪。庭院小巧雅潔,院子裡還有李劼人親手所植的一棵銀桂樹。

喝“老三花”吃豆花飯

2019年9月,展現李劼人筆下老成都市井生活的文創園區東門市井在菱窠門前開業,生動再現了老成都熱鬧的市井生活。街區內“菜市壩”“天回鎮”“鄧幺姑”等勾起老成都回憶的名字,都出自李劼人先生的《死水微瀾》。

東門市井開業不到一年,越來越熱鬧,其中最熱鬧的地方當數露天的菱窠茶舍。菱窠茶舍沒有門,隻有瓦屋頂,四面透風,屋檐下擺著小方桌、竹椅子、蓋碗茶,喝的是老成都人最喜歡的“老三花”,還可以吃小吃和豆花飯,學者袁庭棟說,這才是老成都的傳統茶鋪。

李劼人不僅是文學家,也是美食家,還做得一手好菜,1930年夏,李劼人辭去大學教授一職,在成都指揮街寓所開設“小雅”餐館,非常有名。東門市井裡,特意復原了一座“小雅”餐廳。

聽民俗專家擺老成都龍門陣

今年,東門市井又熱鬧起來,熱鬧的原因之一,是袁庭棟先生在東門市井的“哈哈茶鋪”開講老成都的民俗。

“哈哈茶鋪”是老成都戲院茶鋪,室外喝茶,室內看戲,茶鋪裡也是小方桌、蓋碗茶、木頭椅子,正中一座極小的戲台,台上隻擺得下一張桌子。每周日下午,年過八旬的袁庭棟先生會特地從青城后山趕回成都,在東門市井為成都人講老成都的各種歷史掌故。聽眾需要預約報名,但不需要付費買票,喝不喝茶也自便。台下的聽眾有退休的老年人,但更多的是年輕人,聽眾聽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因為袁先生愛講李劼人,有的聽眾還在茶鋪裡買了李劼人的書,甚至有不少聽眾帶來了筆記本。

周恆石是四川郵電職業技術學院的退休教師,他住得離東門市井不遠,近幾周,幾乎每周他都會到東門市井泡上一杯“老三花”,聽袁庭棟先生擺老成都的龍門陣。一周一次的“文化聚會”豐富了他的退休生活。向琳是某高校英語老師,在網上看到菱窠讀書會的消息后,已經參加了三次,並且認識了不少喜歡文化的年輕朋友。樂葉是文學愛好者,聽袁庭棟先生講了李劼人之后,她買來了李劼人的所有小說,越看越喜歡。她認為,李劼人筆下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大大開闊了她的文學視野。

東門市井總經理張薇介紹,菱窠讀書會迄今已經進行了三期,吸引了不少固定讀者。進入7月以來,東門市井游客大增,比6月增加了近一倍,營業額也大幅度上漲,最高單日流水達10萬元,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

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紀念館業務部主任、李劼人研究學會副秘書長張志強介紹,東門市井開街后,李劼人故居紀念館游客增長了50%,今年進入暑期以來,菱窠平時每天接待游客上百人,到了周末,每天要接待游客三四百人。

隨著游客的增多,李劼人故居博物館也對配套設施展開了一系列的升級改造,這周,免費的語音導覽就將上線,向市民全方位介紹李劼人的生平故事。今年,李劼人故居紀念館還計劃將廂房南邊的一口水井打造出來,這口水井鑿於1940年3月,是李劼人先生請人打下的。

記者 汪蘭 攝影 胡大田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