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川味”夏天配火鍋 品出川劇新滋味

2020年08月14日07:49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川味”夏天配火鍋 品出川劇新滋味

8月7日,來自上海的游客張煜舟,結束了在成都青城山的避暑行程,隨后和父母打卡成都市區。他們吃著火鍋,看著旅游攻略,決定在成都看一場資格的川劇,過一個“四川味”十足的夏天,於是一家人向川劇地標錦江劇場走去……隨著四川文化行業逐漸復工,擁有悠久歷史的川劇,也在“復工抗疫”期緊抓時代的脈搏,解鎖了更多新樣式,吐露出更多創意新芽。

雲賞 一邊燙火鍋,一邊擺“川劇龍門陣”

“來,我們還是碰一個杯嘛!”如果不從直播開頭看,你還會以為這是其樂融融的一家人在燙火鍋。老人家戴著帽子精神矍鑠,侃侃而談,旁邊儀態端庄的中年女性,側耳聆聽頻頻點頭,偶爾桌邊年輕的小輩們,插上一兩句話,氣氛融洽而自然。但仔細一聽談話內容,原來是川劇老中青三代人,正擺著川劇龍門陣。這場“雲賞川劇·火鍋圍爐會——我們的川劇戲緣”網上直播,吸引了4.3萬網友圍觀。

嫩牛肉在紅湯裡翻滾,草原毛肚燙得剛剛好時撈起來,幾個回合的火鍋菜下肚,不時唱上一段川劇經典片段,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輕鬆了一些。在飯桌上,步入川劇藝壇60余年的錢兆鴻,回想起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正值川劇發展的“黃金時代”。他第一次出省演出,是在1963年,歷時3個月,前往北京、天津、哈爾濱、撫順等地。后來在成都演出的川劇《赤道戰鼓》,連演3個月,場場爆滿,四川各縣市,周邊雲南、貴州等地,都刮起“川劇旋風”。

接過話茬,四川省川劇院一級演員張燕講起自己與川劇結緣,竟然是在小賣部。當時四川省川劇學校的工作人員來到張燕家的小賣部買東西,並跟她母親聊起最近在尋找“川劇苗子”,“你家有娃娃沒有,有的話可以去試一下。”小時候張燕就經常跟著奶奶聽川戲,看著舞台上的帝王將相、小姐丫鬟覺得特別威武、漂亮,對川戲舞台特別向往。於是,她跟著朋友一起去面試,沒想到被選中,這一演就是30多年,如今她也成長為團裡的“中堅力量”。

坐在一旁的四川省川劇院“90后”青年演員萬多和朱婷婷,他們是工作中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夫妻。兩口子聊起他們生活中也是川戲味十足,萬多最喜歡在洗澡時“唱川劇”,聲音洪亮具有穿透力,旁邊的鄰居常常“隔牆聽戲”,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最令老中青三代川劇人動容的,還是觀眾。“每次站在台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看到觀眾認可的眼神,或者是返場來回好多次熱烈的掌聲,就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線下 川劇“青春派”,玩起小劇場

“距離自己上次演出全本川劇《彩樓記》已經過去了35年。”成都市川劇研究院著名表演藝術家曉艇說道。8月初,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副院長王玉梅、著名鼓師余厚雲等匯聚一堂,為傳統經典川劇《彩樓記》青春版召開工作推進會。

“青春版主要與主演年齡段有關。我們的主演主要為90后甚至00后演員,進而在排練中要完成經典老戲的傳幫帶,讓演員隊伍更整齊。”王玉梅說道,疫期還是無法進行大型演出,今后錦江劇場也要重新翻修,此時連續推出充滿青春氣息的小型演出,既能夠滿足抗疫的需求,同時也能讓青年演員們得到鍛煉,隊伍整齊穩定了,抗風險的能力也增強了。

川劇《彩樓記》是“江湖十八本”之一,源出南戲《破窯記》,其中《祭灶》《趕齋》《評雪辨蹤》都是川劇著名的折子戲,常單折演出。1952年,曉艇和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曾榮華憑借《評雪辨蹤》榮獲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二等獎。曾榮華將這一經典傳統大戲傳授於曉艇,現在曉艇又將該戲傳授於新生代川劇人。

這並不是川劇第一次嘗試青春版。早在今年端午節,“80后”導演張瑩就和八旬著名川劇編劇徐棻,攜手打造並首演了小劇場青春版川劇《桂英與王魁》。該劇在經典川劇《情探》《焚香記》的基礎上,選取經典片段進行改良,梅花獎得主、青年演員虞佳領銜,匯集李林琳、鄧方園等川劇新星共同出演,平均年齡20歲左右。張瑩說,選擇《焚香記》《情探》作為小劇場青春版改編,是因為這部劇中女性角色有進行“現代意識”表達的空間,實驗性更濃一些。

川劇的青春版、小劇場,也讓川劇人與戲迷們的距離更近了。小劇場青春版《桂英與王魁》開票不到5分鐘,首演門票就被搶購一空。進入巡演階段后,主創們還記得一位老戲迷,每場演出都來看,說很喜歡這部劇,多看幾次回味無窮。“疫情期間這麼久沒有演出,我反而很期待與觀眾的見面,出場前還是會有點緊張。”參演的李林琳說,這部劇讓她學會了進一步分析人物內心,去塑造人物角色。“比起宅家抗疫,更喜歡上班排練的日子,充實又有意義呀。”

跨界 “川劇+”,玩出更多新花樣

面對特殊時期,傳統川劇還與各行各業搭界,玩出不少新花樣。

7月24日晚,四川省川劇研究院花臉演員劉正友,先在小朋友胖乎乎的臉上畫上美猴王孫悟空的臉譜,然后讓小朋友拿起一根金箍棒,跟著自己有模有樣地比劃著,樣子好不神氣。當晚,四川省川劇院青春靚麗的旦角演員馮韻穎化身老師,與劉正友一起,邀請新華文軒覆蓋全省400個社群裡的小書迷和爸爸媽媽們來上一堂川劇興趣課。給孩子們講川劇小知識,教他們畫戲曲臉譜。小朋友臉上的美猴王臉譜,便出自川劇代表劇目之一《火焰山》。

就在同月,四川省川劇院還與電影院合作,為網友們帶來一場雲上“川劇film秀”。整場演出有川劇打擊樂欣賞、川劇變臉,和川劇劇目《仕女圖》《防疫戲說》《人間好》等8個傳統節目。同時,還在直播中穿插了演員與網友的互動交流、帶貨推薦等環節。《呂布與貂蟬》的表演者馮午向觀眾介紹了她的護膚保養心得,《人間好》的表演者蔣巧分享了她疫情期間的書單等。

在兩場活動的總策劃、四川省川劇院展覽演出部運營總監白宗華看來,“川劇+”今后可以玩出更多的花樣,甚至走進人聲鼎沸的茶館、走進正宗川菜館子、走進四川文旅新地標,“川劇本來就是一種充滿民間市井氣的、親民的藝術。麻辣的火鍋,熱騰騰的川茶,火爆的川菜,都代表著寬容而獨具特色的巴蜀文化,他們都能與川劇跨界‘意氣相投’,‘川劇+’能產生出更多‘巴適’的化學反應。”

對話

川劇演出,是一場與觀眾的“共同創作”

嘉賓:四川省川劇院創編室主任樊明君

主持人:記者李婷

為慶祝建院60周年,今年4月四川省川劇研究院啟動了經典川劇《變臉》的復排工作,並即將登上舞台。由省川劇院出品的川劇電影《巴山秀才》也於今年初殺青。一場《桂英與王魁》,讓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的主創們,從疫期的線上雲排練,走向線下合成,再到劇場重啟后,在劇場與觀眾面對面。如今,寬窄巷子、錦裡的街頭又重新綻放川劇梨園的風採。

今年疫情發生以后,川劇的工作方式、呈現方式變得多樣了,但主創們與觀眾一起“共同創作”的戲劇內核是否改變?

記者:走向復蘇抗疫階段的川劇,為觀眾帶來的作品與以前有何不同?

樊明君:與所有舞台演出的藝術形式所面臨的情況、變化是一樣的,這次疫情帶給川劇的既是困難與挑戰,也是一次藝術特性再認識與自我革新的良機。

受疫情影響,線上的演出和推廣比以前任何時候都多,是這一階段的主流川劇周邊產品。這些線上產品和項目,對川劇推廣、普及和宣傳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也收到不錯的成效,特別是通過抖音、線上直播等手段,在年輕人中傳播普及川劇的作用比較明顯。同時另一方面,川劇作為一種戲劇藝術,它與觀眾面對面的特征還是很重要的,川劇演員們的臨場表現與現場觀眾的情緒狀態、觀看后觀眾的評價反饋相輔相成。這一點上,川劇藝術與線上的影像藝術門類的區別也是比較明顯的。作為一種舞台表演類藝術,川劇藝術的現場感、即視感、交流互動等個性還是很突出和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更將展示出川劇本身線下的舞台魅力。

記者:觀眾最終在劇場中觀演、交流,進而與川劇主創們共同完成一場流動變化的藝術生產,這其中有哪些內核是“不變”的?

樊明君:疫情與科技帶來的只是生活方式與傳播、觀賞方式的改變,這其中或許面對觀眾的群體和個性會有所不同,比如線下的傳統戲迷年齡普遍偏大,而線上也有了不少對川劇感興趣的年輕網友,根據他們的反饋,我們可能會在作品呈現方式上有所側重。但是包括川劇在內的所有戲劇,他們對人性的思考,對人性光輝的展示,對真善美的謳歌頌揚是不會被改變的。

記者手記

川劇也青春:

一頭連傳統一頭接時尚

青春版川劇,就像一杆秤,連接著新老川劇人,撬動出更多創意的火花。青春版川劇《桂英與王魁》前期排練中,80多歲的著名劇作家徐棻跟著組裡的年輕人,在微信上開起了電話會議,進行著“雲排練”研讀劇本。走向線下,“80后”導演張瑩又循著徐棻的劇本,探索著更多的想象空間,學習徐棻做川劇的嚴謹謙遜和劇中的“現代意識”。

徐棻覺得,“雲排練”節約了時間,讓川劇在疫期中也沒有停擺。張瑩認為,能有機會創作《桂英與王魁》,也讓自己和年輕演員們一起思考著,除了傳承傳統角色,怎樣在川劇的程式中融入自己對角色的理解和創造。雙方有了信任的空間,有了試錯的機會,才有了一頭連著傳統,一頭連著時尚的川劇。與之類似,四川省川劇研究院既啟動了充滿年輕氣息的“雲賞川劇”網絡系列活動,同時也緊抓著川劇經典的復排。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推出了青春版川劇,同時傳統的折子戲、文化惠民走基層的演出也沒有落下。

其實,戲劇小劇場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發展已經較為成熟,吸引了一大批熱愛傳統戲劇的年輕人。徐棻說:“我們四川也不能落后,要把戲留給年輕人演。”傳統川劇大戲成本投入大,是能獨挑大梁、有成熟觀眾群的演員展現風採的舞台。但與此同時,川劇的長遠發展也離不開一批批初出茅廬、欣欣向榮的年輕人。紙上得來終覺淺,科班出身的他們需要更多的實踐歷練平台。這樣的胸懷並不是對傳統川劇魅力的舍棄,而是尋找著傳統川劇之美中更多的生機與活力——傳統與時尚,兩條腿走路,兩手都要硬。(四川日報記者 李婷)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