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裡的重慶皂

2020年08月12日08:52  來源:重慶晚報網
 
原標題:嘉陵江邊藏著一家重慶肥皂廠 這裡產的肥皂幾乎人人都用過

   肥皂廠的外觀很具有年代感

  ▲老廠房見証一個時代

  ▲現在成為文物

  喜歡重慶的山山水水,自然會愛上重慶的歷史。

  最近這段時間,很多人都在抖音上關注著重慶的歷史以及相關故事,比如通遠門、巴國城,還有一個曾經讓重慶人耳熟能詳的“重慶肥皂廠”。

  “莫說重慶,我們在貴州人都用過重慶肥皂。好用,去污效果特別好,那個肥皂味,濃得很。”有網友在微博裡回憶說。肥皂的味道,就像小時候的記憶,如今長大了,肥皂用得很少了,但是那種記憶卻不能抹去。 

  嘉陵江邊的小碼頭

  重慶肥皂廠今何在?前段時間漲水,不少外地來沙坪壩區磁器口看風景的網友,通過鏡頭看到了對面一座若隱若現的建筑。“這麼有歷史感的房子是什麼單位的?它有什麼故事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從江北區了解到,網友鏡頭中的建筑,就是重慶肥皂廠的舊址,它位於江北區石馬河桂花園社區,石馬河抗戰內遷藥廠建筑群也在這裡。

  8月10日上午,頂著烈日,記者到肥皂廠打探。不過由於目前是酷暑,周圍的路已經找不到路的樣子,因此,建議廣大游客看看新聞彌補一下回憶。

  重慶肥皂廠的舊址,就在石馬河桂花園,輸入這個地址后,導航會將你帶到現場,從國奧村公交車出發,由於沒有直達的公交車,隻能全程靠步行,大約有1.9公裡路程。

  一位保安告訴記者,來這裡看老建筑的人不少,“不曉得有啥子好看的,可能是一棟文物。”

  肥皂廠所在地的桂花園,原本是嘉陵江的一個渡口,對岸是磁器口古鎮。在公路交通還沒有發展起來的年代,江北區的石馬河、玉帶山、石子山等地的居民大多選擇從這裡過江前往沙坪壩區的磁器口、歌樂山等地。

  如今,從這邊瞭望對岸的磁器口,都能清楚地看見磁器口的建筑。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內遷藥廠的遷入,桂花園片區開始慢慢發展和熱鬧起來。在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裡,石馬河抗戰內遷藥廠作為戰時補給地,大量醫療藥品及器械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送至抗戰前線。

  內遷藥廠讓桂花園開始發展,肥皂廠的出現則是讓桂花園真正地發展起來了。而這一切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肥皂大王趙春永。

  藥廠演變成了肥皂廠

  根據《石馬河街道志》記載:重慶制皂總廠前身系上海資本家趙春永以“遷川工廠”的名義籌措貸款,1940年1月在桂花村(江北區)購地370畝建廠。1943年~1946年間,兩次擴建,其生產設備和生產能力居全行業之首,把持重慶肥皂市場。

  記載顯示,趙春永來到重慶后,在桂花村地塊置地建廠。最早籌建的其實是藥廠,並且已花巨資修建了藥廠試制用房和一批管理用房。一切籌備順利,正在等待開工,但從上海購進的制藥設備在宜昌轉運途中,卻遭日機轟炸,設備全部折損。

  這可怎麼辦?錢都已經投進去了。無可奈何的趙春永隻得另辟蹊徑,通過關系,融資75萬法幣,成立水新化學品股份公司,生產肥皂。由此也就有了重慶第一家大型現代工業制皂廠。

  工業化生產變“肥皂大王”

  事實上,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重慶的家庭中常用的肥皂是本地企業廣利化學工業公司生產的“吉星”牌和樂山肥皂廠的“皂之王”。當時的重慶肥皂制造業,大大小小工廠有三四十家之多。

  一家新興的制皂廠,一個新生的肥皂品牌,如何才能打開重慶市場?

  重慶本土肥皂廠雖多,但生產工藝落后,原材料供給配套差,大都屬於作坊式生產。趙春永成立的則是大型現代工業制皂廠,進行的是工業化生產。他不僅聘請了留日生謝卓生任該廠廠長,還招來了一批上海技工。他們革新工藝,添置大型設備,改用本地收購的牛油等油脂,替代戰時無法保障的國外進口椰子油等原料,又請專家,興建和研制出生產專供的燒鹼與之配套。

  由此生產出來的“永新”牌肥皂一面市,因質量上乘、價格合理,不僅迅速佔領了重慶市場,成為當時重慶和西南各省會城市的搶手貨,還把“力士”皂等“洋皂”擠出了重慶市場。

  在那個時期,“永新”牌肥皂佔據了重慶市場的80%以上,每月產量高達八九千箱(一箱60聯)。一時間,這裡成為了抗戰時期重慶勞工最為密集的地方之一,趙春永也成為了“肥皂大王”。

  它是我們兒時的回憶

  可惜好景不長。

  抗戰勝利后,趙春永回到了上海,在上海開辦上海永新化工廠,期間不斷抽走在渝工廠的資金和原材料。到1948年末,重慶工廠已負債累累,瀕臨倒閉。

  1953年公私合營,重慶政府注入資金,重慶本地10多家小廠先后並入,這才使得工廠沒有倒閉。1967年,工廠正式更名重慶肥皂廠,1982年更名為重慶制皂總廠,直到2001年歇業關停。這時,家家戶戶的肥皂盒裡,大大小小的商店貨架上,都能看見“重慶”牌肥皂。

  在江北區石馬河桂花村80號,70多年前修建的五幢風格別致的建筑及后來修建的高大廠房,依舊屹立在道路兩旁。

  從“永新”到“重慶”,這些建筑曾經見証了重慶肥皂廠的輝煌,如今也還在述說著已經消逝的重慶制皂業的過去。(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渝鳳 江北區供圖)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