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首家超大網紅彩妝集合店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8月7日從成都零售商協會獲悉,由該協會聯合中商數據出品的《成都市2020年上半年首入品牌研究》出爐。
報告顯示,受疫情影響,成都2020上半年首店數量累計開業122家,盡管與之前相比有所減少,但全面超越廣深,領銜新一線城市,位列中西部第一。
不難發現,突如其來的疫情無疑擾亂品牌和城市原本計劃好的步伐,但並不妨礙成都在首店經濟上繼續發力。
那麼,今年上半年,成都首店經濟呈現哪些特點?
品牌類型
餐飲首店呈現“小店快跑”趨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首店的類型比較來看,此次成都入駐全新品牌80家,佔比65.5%,旗艦店、概念店或體驗店42家,佔比34.5%,進駐首店主要以餐飲與零售業態為主。
報告顯示,成都首店進駐各業態類型在全國主要城市中較為均衡,零售、餐飲及生活配套均有一定比例,整體均衡發展。成都在疫情時期生活配套和娛樂業態恢復較快,上半年生活配套和娛樂業態同比增加較多,兒童娛樂、大型娛樂場所和療養服務進駐明顯。
相較2019年上半年,2020上半年經濟下行,餐飲首店呈現“小店快跑”趨勢,輕餐、飲品、烘焙等小型餐飲店較同期有所增加。但川菜、火鍋、特色餐廳、咖啡茶飲、日料、西餐等正餐仍是成都首店主要品類,超餐飲品類70%。
從零售業來看,各類服裝品牌(潮牌、設計師品牌、買手店)、美妝等成為零售首店主要進駐品類。相比2019年上半年,全國新店頻開的美妝集合店、數碼及珠寶品牌加速向成都布局,擴大西部商業版圖。
生活配套與休閑娛樂各品類和數量都有所收縮,生活類以美容/美發/美甲及超市為主,其中超市為大型連鎖新店和本土新超市為主﹔娛樂類以籌備許久的大型主題游樂及書店為主,新開首店中不乏livehouse、影院等業態逆勢開業,凸顯品牌對成都娛樂氛圍信心。
2020年上半年,成都引入店各業態品牌較2019年同期首店品牌更為豐富,其中受疫情影響較大的為親子和運動健身業態,但疫情趨緩后,生活配套與休閑娛樂業態開業增加。
報告顯示,上半年未有全國首店和亞洲首店開業,下半年成都國際化、重量級的首店仍需提高,實現首店“增量”的同時,也能持續“提質”。
首店分布
成華區、青白江區進駐數量上升較快
2020年上半年,首店品牌主要集中於成華區、金牛區和青羊區,相較於2019年上半年,成華區、青白江區首店進駐數量上升較快。與2019年同期相比,市場相對成熟且飽和的核心城區如錦江區、武侯區首店數量減少。
上半年成都首店品牌分布較為分散,主要集中在金融城-科華商圈與春鹽商圈,以購物中心為主,相比2019年同期,街鋪首店比例有所提升。其中,龍湖濱江天街首進品牌佔據第一。
“成都依托極高商業成熟度和消費活躍度,成為‘中西部首店第一城’,品牌選擇成都的同時,也在反哺成都的商業和經濟,進一步與空間價值耦合。”報告指出,面對首店經濟,成都作為新一線城市,2020年上半年引入首店數量122家,全面超越廣深,領銜新一線城市。
專家
核心商圈品牌集聚效應再次增強
世邦魏理仕成都研究部主管林晴嵐表示,“首店”經濟值得關注的不僅是數量的增加,更是“首店”的具體品類、選址分布以及呈現模式。此外,鑒於消費者愈發理性,首進品牌以多樣化的模式呈現,最大化發揮實體店優勢,如快閃店、主題店、社區店等。
“首店細分項的監測不僅給予我們更多角度透視市場發展周期,亦給市場主體諸多調整升級的新啟示,繼而使城市商業經濟活力延續。”林晴嵐表示。
在她看來,疫情之后的復蘇時期,商業項目運營商的積極應對、品牌方的精准把握、內需特征轉型正在共同助力成都零售物業市場回暖。在核心商圈,運營商積極利用品牌資源來調整業態/租戶組合,或升級店鋪,使品牌集聚效應再次增強,包括遠洋太古裡吸引數個服飾及餐飲首店入駐,如山本耀司中國大陸首家旗艦店、Chanel中國新概念國內首店、LeTao西南首店等,並在五周年慶聯合超60家品牌推出貨品限量首發或獨家首發﹔成都IFS大規模的升級既有店鋪能級,包括匡威、Evisu、Kiton等的十余個店鋪升級為更高能級的西南旗艦店﹔伊勢丹百貨則持續利用日本品牌資源,招引日本護膚、餐飲首店,如Elixir、Royce。(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鄒悅 圖據成都零售商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