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2020年08月07日08:58  來源:廣州日報
 
原標題: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枝頭秋色圖》 趙之謙(清)

《藕花香冷水風清》 朱屺瞻

8月7日,農歷六月十八,立秋。

何為“立秋”?古人為何將一年中第三個季節命名為“秋”?

“立者,建始也。”立秋,就是秋天的開始。而“秋”字則有多種含義。

“秋”字有多種含義

1.揪、揫。《孝經緯》雲:“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為立秋。秋者,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揪”字意為收斂、收聚,義同“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立秋為七月節。從七月開始,天氣由熱轉涼,萬物聚集收斂,所以古人將農歷七、八、九月命名為“秋”。

2.愁。《禮記·鄉飲酒義》雲:“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古人認為,秋天與西方相對應,故雲“西方者秋”。當秋風吹起,黃葉滿地,此種景象,最易觸動人的愁緒。唐代詩人元稹有詩句雲:“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故“秋”字又有愁義。

3.禾谷熟。《說文解字》雲:“秋,禾谷熟也。”時至秋季,萬物皆成熟。而物之可貴者,莫貴於禾谷,故“秋”字從“禾”。

迎秋、收割、收斂

對現代人而言,立秋算不上是什麼大日子。但對古人而言,立秋為“四時八節”之一,是季節轉換的重要時間節點。而人的行為也要順天應時,須循時而動,以合時宜。故立秋一到,無論祭祀、政令、農事,還是生活起居,均要隨之而變化。這是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精神,也是傳統社會的基本行事准則。

祭祀方面,立秋當天,天子親率群臣到京城西效舉行“迎秋”儀式。

農事方面,立秋后農民開始收割禾谷,天子首先將谷物奉獻給宗廟並品嘗新谷,同時命令百官開始施行“收斂”之政,完善堤防,檢查各地水道有無堵塞,以防備水災。並修繕宮室,加固牆壁,修補城郭。

行政方面,立秋后順應時令變化的重大舉措就是“修法制,決獄訟,嚴斷刑”(《禮記·月令》)。《禮記·月令》接著說:“天地始肅,不可以贏。”這裡的“贏”,是寬縱的意思。

古代所謂“秋后行刑”,在這裡就有所體現。而史上有關“秋后行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賞以春夏,刑以秋冬。”(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葵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葵(翻拍))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