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熱線|資陽缺水村庄想裝自來水管 為啥不允許

王成棟 邵明亮

2020年08月05日08:36  來源:四川日報
 
原標題:缺水村庄想裝自來水管 為啥不允許?

7月末的一夜大雨后,劉俊獻趕忙來到村口,村道一側的埋溝在雨水沖刷下,又被侵蝕了不少。這讓身為安岳縣南熏鎮太益村8組組長的他難受不已:半年前動員鄉親們挖的埋溝,到現在還是沒能埋下自來水管。

過去一年多,地處資陽市安岳縣與內江市東興區高梁鎮交界處的太益村一帶8個村民小組共計83戶村民,一直期待著能接入相鄰的內江市東興區高梁鎮農村自來水管網,解決飲用水難題,並為此自籌了資金。但一年多過去了,因為當地的一項政策,這一打算卻眼看著可能成空。劉俊獻他們想不通:明明是大伙自己籌錢修自來水管,本縣水廠目前又沒有能力供水,為啥政策不能放行?

究竟是什麼政策擋住了村民改善飲水之路?近日,四川日報·川報觀察民情熱線(028-86968696)記者實地採訪調查。

叫停

村民常受缺水之苦

想要跨行政區並入鄰市自來水管網卻被叫停

“我們缺水啊。”南薰鎮原玉河村5組(去年底,太益村和玉河村合並,但暫時仍維持此前基層組織運行)組長劉隆軍說,村民籌資引自來水,是因為吃夠了缺水的苦頭。

每年入秋到來年雨季前,當地幾乎都要面臨缺水難題。在太益村一帶,水井往往春節前后就已干涸。開春之后,低窪地帶的堰塘就成了最后的水源,家家戶戶隻能到堰塘挑水用。

從堰塘挑回來的水比較渾濁,村民需要在水裡撒上鹽巴,沉澱兩天以上才用來做飯或燒水飲用。

“沒得水,我很難掙更多錢。”談到自己的“增收大計”,唐正群的話匣子就關不住。作為太益村二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此前在縣鎮村三級的幫扶下,唐正群建起了養豬場,可沖洗豬圈等耗水量實在太大。豐水期還好,可以抽取井水用,每到冬春干旱季節,她就要縮減自家的養殖規模——丈夫和女兒先后患病失去勞動能力,年過六旬的她也沒有能力到一公裡外的堰塘挑水養豬。

“我也不曉得還能挑多久。”太益村1組組長劉玉林說,由於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挑水的活計大部分落在了老年人身上,“六七十歲的年紀,隨便摔一跤,都不得了。”

“缺水問題的確存在。”南薰鎮黨委書記方昌龍透露,今年4至5月,當地曾遭遇春旱。為保障包括太益村等部分缺水村社的人畜飲水,鎮上還動員黨員干部等組織了多支送水分隊。

困則求變。去年10月,參考附近村組成功經驗后,太益村一組、二組等八個村民組83戶村民自發推舉出代表,與附近的內江市東興區團龍源水廠對接,希望接入該廠供水管網。雙方約定,自來水管網的初始運營水價為2.95元/立方米,如果后面涉及到二次加壓等成本增加,水費就要增加到3.5元/立方米。今年初,太益村、原玉河村的八個村民小組組長,陸續收齊了本組村民的籌建資金,但還沒等到交給水廠,工程卻被叫停了。

“原計劃說是年初動工。”團龍源水廠相關負責人說,此前水廠的確承接了南薰鎮部分村社上百戶農村自來水建設和運管業務。不過,這一計劃,已在今年年初被安岳縣方面“叫停”。

理由

兩區縣對自來水管網的投入力度不同

“不准跨區域修建自來水管網”

村民熱切期盼的自來水項目,為什麼會被叫停?

“他們說不是安岳的水廠,不能進來修。”劉隆軍告訴記者,此前,村民從南薰鎮農業服務中心及團龍源水廠得到過“不准跨區域修建自來水管網”的答復。

團結水庫管理所相關負責人說,“不准跨區”體現在安岳縣方面對部分流程和手續的管控上。今年5月前后,安岳縣和東興區的水務部門,及相關鄉鎮、供水企業曾召開協調會,對團龍源水廠在南薰鎮擴建管網給予過部分放行。但是,協商會結束至今,水廠並未收到過會議紀要,“紀要就是紅頭文件,也是進場施工的通行証。太益村的村民和我們都去找過,就是沒拿到。”

南薰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羅正偉証實了前述部分說法。他透露,協調會明確了三條處理意見:已經修建的跨區管網可以繼續運營﹔已經向團龍源水廠交納建設費的農戶可以繼續修建﹔村裡代收但尚未交給團龍源水廠的,則不再推進。還沒有將資金交給水廠的太益村、原玉河村的八個村民小組,屬於最后一種。

對於“不准跨區域修建自來水管網”這一政策,一位要求匿名的安岳縣水利系統工作人員解釋,由於財力差異,安岳縣、東興區各自在農村自來水管網建設規劃、運營、維護、管理等方面投入和補貼力度不同。而農村自來水實際運行中多數處於虧損狀態,如果補貼不到位,難保供水企業中途出現加價等波動。

“這樣做,還不是為了本地一些企業的利益。”對這一解釋,村民並不買賬。他們認為,這是為了照顧報花廳水庫及供水站等安岳縣本地自來水企業的利益。據了解,報花廳水庫位於沱江小支流白水塘河上,庫容雖有1300萬立方米左右,但距離太益村有約13公裡,而團結水庫距離太益村隻有10公裡左右。

變通

採取報花廳水庫“代運營”模式

村民或可用上自來水

“不准跨區域修建自來水管網”,但安岳本地的報花廳水庫和供水站目前卻無力給太益村等地村民供水。

羅正偉介紹,南薰鎮隻有一座集中供水站,設計日供水能力僅有200立方米,“制水、輸水能力有限,所以隻能給場鎮供水。”

報花廳水庫管理所所長鄧勇軍也承認,目前報花廳水庫方面已經接管了南薰鎮的場鎮供水站,但是報花廳水庫的水還沒有引到南薰鎮。他告訴記者,此前安岳縣的“十四五”規劃提及,要依托報花廳水庫修建日供水能力上萬立方米的水廠,解決周邊群眾吃水問題。但規劃落實還要時間,也要資金。按照此前的勘測,光是從報花廳水庫到南薰鎮場鎮就有7公裡遠,干線管網預估建設耗資數十萬元,“我們現有資金承擔不起。”鄧勇軍說,至於規劃中的水廠和管網什麼時候能落實,他自己也無法回答。

另一邊,團結水庫和團龍源水廠的管網,已經修到距離太益村3公裡左右,僅靠村民自籌就可以實現管網連通。因此,南薰鎮不少村社村民若想盡快吃上自來水,目前最優選項就是跨區域接入內江市東興區團龍源水廠的村鎮供水管網。“這是最省錢、最省事的辦法了。”太益村二組組長劉子華說。

實際上,還有一種方案也在協商中,南薰鎮、團龍源水廠均承認協調會曾提出,已建、在建或未來可能建設的跨區域供水管網運營,將採取報花廳水庫“代運營”模式。具體來說,團龍源水廠跨區輸配的自來水,全部算成報花廳水庫從前者“囤購”。也就是說,原本團龍源水廠完全負責管網的維護、收費工作,但按這一方案,則要在管網交界處安一個總表,總表后面的管護、收費都由報花廳水庫等方面負責。

“多此一舉!”劉子華說,這樣做,等於在村民與團龍源水廠之間加了一個“二道販子”——沒有參與制水的報花廳水庫。村民打聽到,在這個方案下,同樣是來自團龍源水廠的自來水,水價可能提高至4元/立方米,比團龍源水廠直供給村民的水價高出0.5元/立方米,“明擺著吃差價嘛!”

但記者就此向報花廳水庫管理所相關負責人求証時,該負責人表示,目前關於囤購方式和水價還在研究中。

放活

國家和省上均沒有

對農村自來水跨區域建設運營設置限制條款

依據2014年開始實施的《四川省村鎮供水條例》和水利部相關規定:農戶水源不穩定(取水困難、水源不足或不穩定),均可列為飲水不安全行列。而太益村、原玉河村等屬季節性水資源短缺地,符合飲水不安全標准。

“讓老百姓喝上放心水,越早越好。”省農田水利局供水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無論是國家還是省上層面,均沒有對農村自來水跨區域取水、建設和運營管理設置限制條款。相反,還明確提出,鼓勵村民自籌或投工投勞、企業投資等多種形式擴大農村自來水覆蓋面。

“具體操作環節,是市場化的商業行為。不管哪裡的水,隻要用水戶談得來、協調好,怎麼建、怎麼管,都可以。”前述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隨著“水是商品”理念的深入人心,無論是城市還是村鎮,跨區域供水在全國乃至四川,都已屢見不鮮。例如,境內分布著黑龍灘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眉山市仁壽縣,就承擔了對內江市部分缺水鄉鎮的供水任務。至於資源性、工程性缺水突出的涼山等地,跨縣(市、區)乃至跨市州的村鎮供水工程,更是不勝枚舉。

與建設和運管“放活”思路相對應,中央和省上沒有在相關領域,特別是跨區建設和運營的農村供水工程方面,明確統一的補助政策。省水利廳農水處相關負責人認為,跨縣(市、區)或跨市州的農村供水工程,應該遵循讓群眾喝上“放心水”和“受益主體就是投資主體”的原則來實施。換言之,在確保農村自來水覆蓋面穩定擴大的基礎上,實現“誰投資、誰收費”。

“吃水是民生問題,民生事大。應該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入手,而不是去計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去人為設置障礙。”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呂德文說,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鄉村治理歷程,“放活”始終是改革主線,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最大砝碼。其中,實現資本、人員、資源跨區域自由流動,不斷推動資源配置市場化,則是提高基層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的最佳方式之一。他呼吁,各地在遇到類似問題時,應尊重實際,採取“法無禁止即可為”的精神和尊重農民意願的原則,盡早推動問題解決。(四川日報記者王成棟 邵明亮)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