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中小河流防汛
入汛以來,四川省已有30余條中小河流出現超警戒水位,是往年同期的兩倍以上
這不僅讓四川出現險情,更威脅長江流域防汛“一盤棋”
“預警信息發了嗎?姜州河流域都通知到了嗎?”7月31日23時,涼山州水文局值班室內燈火通明,水情預報室副主任鄧峰一遍又一遍確認預警信息發布情況。當晚,涼山部分地區普降大到暴雨,會東縣境內的姜州河讓鄧峰揪心了一個晚上。即便在四川省水系圖上,50余公裡長的姜州河小得都無法“單獨露臉”。
同一時刻,瀑布溝水電站應急指揮中心值班室內,值班組組長楊超然直接越過了大渡河干流水文站,挨個校閱上游數十條支流的實時流量和水位。這些支流,有的甚至連標准名稱都沒有。
與以往背靠大型工程、緊盯大江大河干流不同,這個夏天,四川乃至長江全流域都開始轉變理念,把目光投向流域面積低於3000平方公裡的中小河流。今年入汛后,這些“小不點”們紛紛“變臉”,不僅讓沿線吃足了苦頭,也讓大江大河的干流承受著高壓。
千河之省四川,中小河流佔到了99%以上。如何按住這些“小不點”,不僅關乎當下四川和長江全流域防汛安全,也是今后全省防災減災的重要課題。
小水大災
頻繁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接連匯成長江上游三次洪峰
“盯緊點,水位每小時報告一次!”7月30日中午,持續了四五個小時的暴雨停了,吳文清趕緊招呼同事去巡河。與洪水打了多年交道,這位樂山井研縣水務局副局長清楚,最多6個小時,強降雨就可以通過小溪溝匯集流入茫溪河,隨后形成洪峰。
井研境內並沒有大江大河。自北向南橫穿全境的岷江支流茫溪河,流域面積隻有1200平方公裡。但吳文清說,“小不點”帶來的損失一點都不小——過去多年,茫溪河的洪水多次造成當地上千人次轉移和數千萬元經濟損失。
“脾氣暴躁”的,不只是茫溪河。省水文局水情預報中心副主任鞠玉梅給出的數據很直觀:截至7月27日,四川省共有36條河流出現超警戒水位,其中中小河流達到31條,數量是往年同期的兩倍以上。其中,入汛以來,雅礱江支流達曲河(甘孜州爐霍縣境內)水位連續19天超警戒﹔大渡河支流小金川河(主要位於阿壩州小金縣境內)和梭磨河(主要位於阿壩州馬爾康市)相繼出現50年一遇洪水。
首先被這些中小河流威脅的,是沿線的居民、工業農業和其他設施。省水利廳水旱災害防御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入汛以來,中小河流洪水已造成全省20余人死亡、失蹤。
今年入汛后中小河流最典型的一次“小水大災”出現在6月26日。當時,強降雨導致冕寧縣境內的安寧河支流大馬烏溝、馬尿河和中江河形成山洪,盡管最大流量隻有530立方米/秒,不足長江干流洪峰流量的百分之一,但就是這樣的洪水,沖開了沿線的彝海鎮大堡子村等村社堤防,造成多人死傷和失聯。
從長江防汛流域“一盤棋”來看,“蝴蝶效應”更加明顯。
攔,還是不攔?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楊超然。作為大渡河流域的“總開關”,瀑布溝水電站早已納入長江防汛調度體系,但從6月下旬開始,大渡河上游的中小河流洪水不斷下泄,給電站調度帶來了不少困擾:這些中小河流水流抵達水電站時,並未形成洪峰,對下游兩岸構不成威脅﹔但是如果不攔,這些水流匯入長江,很快就能形成洪峰。
小河有水大河滿。楊超然的說法,也得到了水利部門的印証。此前,水利部通報:今年通過三峽水電站的長江上游三次洪峰,均由看似不起眼的中小河流匯聚而成。
待補短板
先天不利、點多面廣、基礎薄弱,中小河流防汛面臨三道坎
中小河流防災減災難在哪?
在專家們看來,首要原因是四川的氣候和地形。“四川的中小河流洪水特點是,來得快去得也快,來得猛破壞力也大。”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梁軍介紹,四川省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迎風坡,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多,極易在短時間內形成較大地表徑流。同時,山區、高原地形導致中小河流河道窄、落差大、匯水快、流速急。
其次,受點多面廣的分布和經濟社會等多重因素影響,防災減災能力不足。
“防范勝於救災,這是防汛不變的真理。但四川乃至全國在這方面都不足。”四川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副教授李紅霞介紹,全川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至3000平方公裡的河流有近2800條,可謂點多面廣,但受此前防汛“抓大放小”理念等多重因素影響,四川的中小河流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相對滯后。
“很多中小河流連水文資料都湊不齊。”李紅霞介紹,四川從2018年才開始大規模加強中小河流水文站點建設,歷史欠賬很難短時間補上。而河流預警信息的確認、發布以及防御工程建設標准,均建立在水文資料基礎上。
預警失去了“先手棋”,后續的防洪工程建設等自然相對滯后。省防指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防洪工程是抵御中小河流洪水的第一道防線,2009年,四川省啟動中小河流防洪治理,但受限於項目和經費,優先治理的是一批位於人口、城鎮密集區的中小河流,處於偏遠地區的中小河流,防洪標准仍然偏低。
正是先天不利、基礎薄弱等短板疊加,四川目前的應對之策,隻能局限於強化強降雨預測預報,提醒中小河流沿線“聞雨而動”,至於汛情方面的精確預警,很難達到。
“入汛以來,全省水文系統已發布暴雨洪水預警2800余條,絕大部分是針對中小河流及其流域。”省水文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現有的條件下,必須“寧可十防九空,絕不一次放鬆”。近日,省防辦組織對8月防汛抗旱形勢進行會商,預計還有5次降雨過程,多地降雨較常年均值偏多,部分支流水位可能超警戒,中小河流或將迎來新的考驗。
長短結合
實施綜合治理,提高防洪能力﹔加強巡查、監測和預報,群防群治
“必須要搞清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四川大學教授、水力學與山區河流開發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河流研究所所長黃爾認為,從氣候和地形上來看,想要讓所有中小河流“安靜下來”,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這是先天條件決定的。但從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來看,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損失。”
黃爾認為,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必須要做到“長短結合”。
所謂“長”,是對流經人口、城鎮密集區和交通干線的中小河流進行綜合治理,並組織部分危險區居民搬遷﹔“短”,則是強化群防群治體系,利用已有水庫群層層攔蓄、分段滯洪,“四川有8000多座水庫,絕大部分都分布在中小河流上,如果運用得當,不僅能夠減少自身損失,也可以減輕長江流域的壓力。”
提到“長”,省水利廳建設處副處長嚴昭昭介紹,中小河流綜合治理的方向有二:拆除、改建礙洪橋梁和石河堰等涉河建筑物,擴挖疏浚河道,修建堤防和護岸工程等﹔固腳、固床、護坡,對河岸和河道進行保護,“治理過的河段,防洪、行洪能力都很好。”據了解,僅2016-2019年,四川省就投入資金110多億元,完成1500公裡河道綜合治理。
“參照長江下游和淮河流域經驗,在中小河流沿線,可以通過修建庄台、排洪溝等方式保護受威脅群眾安全。”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認為,對部分災害高發區的群眾,則考慮就地或易地搬遷,以減少人員傷亡。
至於“短”,梁軍認為,非工程性措施同樣重要。
他表示,無論是強降雨期間監測預警、巡查防守還是汛前轉移演練、物資儲備,四川皆有一套完整的預案。他建議,今后應該把中小河流,特別是盆周山區中小河流的預案制定和演練實施作為防汛重點,增強中小河流沿線群眾的警覺性、警惕性。
鞠玉梅則透露,隨著全省21個市州的水文分局成立,下一步,四川省基層水文站點將進一步向中小河流延伸。
他山之石
英國:
塔姆河的分段治理模式
塔姆河流域面積約1500平方千米,總長度約為100千米,流域內居住著170萬人口。由於沿河的城市、農村、自然蓄水區、現有防洪設施運行程度等因素,不同河段能夠抵御的洪水風險各不相同,所以塔姆河沿河的治理模式不可一概而論。
當地主管部門將塔姆河分類為9個河段,針對各個河段的地形水文條件、防護對象、社會經濟、現有防洪設施運行情況等,提供以下4個方案:①維持現有洪水治理方案並加強管理保護。②更換不滿足防洪標准的防洪設施。③優化現有蓄洪區。④清除河道阻礙物並在允許的條件下開鑿水道,同時在合適的地方替換、增高或新建防洪設施等。
日本:
兩種洪水預警發布類型
日本特別注重預警信息的發布和傳達,以郵件、電話、網站、短信、廣播、電視、傳真等為載體,確保預警信息能夠傳達到所有的關聯機構(警察局、消防局、媒體等)和普通民眾。就預警的發布方式而言,主要有推送(Push)型和關注(Pull)型。
由地方水利防汛部門向城鎮政府、城鎮政府向受威脅的民眾發出的預警信息屬於推送(Push)型,該信息傳播方式具有強制性和定向性的特點。關注(Pull)型是指受眾通過收看電視節目、上網、收音等獲得信息,民眾關注、訂閱該預警信息后可自主避險。日本國土交通省建立了全國性的洪水預警發布網站,各都道府縣也都建立了地方的洪水預警發布平台,成為推送(Push)型信息的主要獲取渠道。(記者 邵明亮 王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