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平:畫好成德眉資同城圈

2020年07月30日18:31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一輛同城化“快車”呼嘯而來。

7月27日,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召開,強調下好“先手棋”,共建“都市圈”,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走深走實。同一天,多個涉及同城化交通、民生保供領域的重大項目簽約﹔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四川省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揭牌。

從2月25日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起步”,到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走深走實”,成德眉資同城化的推進步伐明顯加快。步點密實,項目不斷,充分展現了責無旁貸的使命感和隻爭朝夕的緊迫感——推動主干由成都擴展升級為成德眉資,做強成都都市圈極核。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今年1月份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上升為國家戰略。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是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先手棋”,其長遠目標,是在2035年建成以成都為中心的現代化都市圈。

全球區域經濟的競爭已邁入都市圈和城市群時代,一體化效應替代了“單打獨斗”。此前,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了都市圈發展的兩個階段目標:一是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二是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

立足於2035年和“全球影響力”,既要有長遠謀劃,也要循序漸進。根據《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設行動計劃(2020---2022年)》,2022年成都都市圈的區域地方生產總值將突破2.7萬億元,成為全國34個都市圈中的有力競爭者。

眼下,成都都市圈是一個成長型都市圈,而非成熟型都市圈。作為追趕者,需要堅持世界眼光和全局思維,借鑒先進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成功經驗,形成比學趕超、奮楫爭先的強大氣場。

看國外,東京都市圈作為典型的組團式網絡化發展模式,經過五輪規劃建設,漸次推動人口、產業以及城市功能的網絡化布局。目前,東京都市圈城鎮化率達到90%以上,構建起一個人口達3700萬、經濟總量達1.7萬億美元的世界級大都市圈。成都都市圈面積是東京都市圈面積的2.5倍,但經濟規模卻隻有其1/6。

看國內,長三角已形成以上海為龍頭,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為次極,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格局,是國內最成熟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相比之下,成都都市圈存在極核帶動力較弱,外溢能力不足﹔交通現代性滯后,互聯互通不足﹔公共服務總體水平偏低,宜居優勢不足等問題。對照目標找差距,補齊短板謀發展,能更有針對性地推動同城化發展,建設以成都為中心的現代化都市圈。

如何畫好成德眉資這個同城圈?

要著力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同城化發展,交通的互聯互通是先手。加快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多節點、網絡狀、全覆蓋交通網絡,推動都市圈內交通由“直連直通”升級為“互聯互通”。

7月27日,成德眉資四市共同與省鐵投簽署成都外環鐵路合作共建協議。全長約450公裡的外環鐵路,計劃採用200∼250km/h速度標准,把四座城市的地域連接起來、交流密切起來、經濟拉動起來。

當天簽約項目還包括成德共建共管72公裡長的市域鐵路S11線、成眉共建共管83.2公裡長的市域鐵路S5線、成資共建共管39.37公裡長的軌道交通資陽線。

根據規劃,成都至德陽、眉山、資陽將分別建成2條、2條、1條高速公路……到2022年,成德眉資交通“同城同網”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交通會更加順暢,人員和貨物往來更加密集。

要著力共建開放型的生態圈。同城化發展,產業的協同是關鍵。以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三區三帶”建設為抓手,推動組建一批產業生態圈建設聯盟,打造立足區域、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優勢產業集聚區。

今年疫情期間,面對原材料供應不足、產業鏈阻滯的情況,成德眉資四市“工業政企互通供需對接平台”,鏈接了區域產業生態圈,助力復工復產發揮了獨特作用。

更早的去年5月,成都與德陽就新城發展互融、姊妹園區共建、智慧城市打造、完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等簽約了8個重大項目。其中,成都國際鐵路港與德陽國際鐵路物流港,將實現功能互補、產業共建,共建姊妹園區﹔成都東部新城(現東部新區)與德陽凱州新城,將實現經濟社會緊密融合、區域合作協同發展。

類似的化學反應還出現在區域其他城市之間。成德眉資四市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既做到產業協同,同時又錯位分工。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將以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為核心,聯動成都科學城、四川中江經濟開發區、天府新區眉山片區、資陽高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等,協同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通過一個更大、更完整的產業生態圈將把大伙兒一起“圈”起來參與區域競爭的模式,還將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綠色智能網聯汽車、軌道交通、醫藥健康、先進材料、綠色食品等十余個產業生態圈顯現,成為成都都市圈參與區域競爭的新賽道。

要著力共建無障礙的生活圈。同城化發展,公共服務的打通是保障。從群眾急難愁盼入手,共促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共享、社保服務同城對接、政務服務協同聯動,不斷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7月17日,成都與眉山集中簽署系列合作協議,將在外事、教育、醫保、住房公積金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同城化發展。根據協議,成眉將建立同城區域靈活就業人員自願繳存住房公積金政策體系,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公積金制度保障﹔整合會展經濟、特色文化資源,聯合舉辦友城活動,推動友城交流合作﹔加強優質公辦學校集團化辦學﹔提升異地就醫結算服務水平,探索職工醫保繳費年限互認等。

像這樣的公共服務合作還有很多。成德眉資在教育上,將推進成都優質民辦中小學學校採取教育集團、學校聯盟等方式與德眉資3市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醫療上,將推進成都市網格化城市醫聯體建設試點,推動都市圈三甲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精准下沉﹔實現都市圈公立醫院電子健康就診“一碼(卡)通”。文化上,探索省級和成德眉資四市文化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規劃館、科技館等聯盟式運行模式,推出“惠民一卡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積金政策,將爭取成都作為靈活就業人員試點城市,在探索試點的基礎上,推動成德眉資四市靈活就業人員公積金自願繳存同城化……

未來的成都都市圈,資源要素同用、城市營運同體、競爭優勢同構、公共服務同享。這是成德眉資四市人民的熱切期盼,也是成都都市圈建設的著力方向。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