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千秋事 古道新篇看簡陽

2020年07月27日18:20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錦江春色來天地,卻話巴山夜雨時。成都與重慶,山水相連、人緣相親,千百年來兩地在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活等各個層面有著頻繁的交往與互動,在相互交融與滲透中共同孕育出了燦爛的巴蜀文化。

文化血脈生生不息,雙城發展孜孜不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正是站位新時代對成渝雙城千百年來互動與互融的一次戰略意義上的升華,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簡陽是千百年來成渝交往主要通道——成渝古道上的重要一站,被譽為“蜀都東大門”,從重慶來成都,過了簡陽,就進入了成都地界,是古時兩地陸路必由之“古驛站”。如今,成渝攜手共唱“雙城記”、共建“經濟圈”,簡陽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主軸上的重要節點,是兩地相向發展的重要“橋頭堡”。從成渝交往的歷史深處走來,蓄勢待發的簡陽如何借勢發展,主動唱好“雙城記”、服務共建“經濟圈”?

從“古驛站”蝶變為未來“新樞紐”

翻開歷史的冊頁,不難發現,成渝古道的歷史至少可追溯至漢代。《成都市交通志》載:“漢代,成都東出翻越龍泉山,經蜀郡轄縣牛鞞(今簡陽)、資中通巴郡(指古時重慶)的道路已立為驛道。”由此可見,早在約2000年前,簡陽已是成渝古道上的重要一站。

成渝古道,習稱東大路,據史料記載,普通人走一遭差不多得十天半個月。但也有“早發蜀都夜抵巴”的說法,這更多是官家緊急傳遞公文或布達詔令,需要十五裡換一匹快馬,馬不停蹄地奔馳在東大路上。因此,“十天半個月”是常態,“早發蜀都夜抵巴”只是羨慕目光裡的內心投射。從簡陽到重慶還可以選擇水路,坐船沿沱江而下,進入長江,抵達重慶,但往返一趟也得一個來月。

當馬蹄聲徹底消失在歷史的回聲中,欸乃的槳聲慢慢淡出歷史的舞台,緊貼著或重疊著部分東大路和成渝水路的崇山峻嶺之間,響起了另一種聲音。1927年,成渝之間以東大路為基礎,開始修建一條打通兩地經絡和關節的公路。這條后來被稱為老成渝路的公路,在新中國成立后,又經過多次改造,大大縮短了成渝之間的時空距離,也縮短了成都人與重慶人的心理距離,更縮短了一脈相承的“巴文化”與“蜀文化”的距離。

老成渝路吹響了提速換擋的號角,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不妨來看看兩地通勤時間在歷史維度中的變化——1950年開工建設、1952年全線通車的成渝鐵路,需9小時﹔1994年成渝高速建成通車,需4小時﹔2009年,成渝迎來動車時代,需2小時﹔2015年,成渝迎來高鐵時代,需95分鐘。從月到天,從天到小時,從小時到分鐘,時間跨越的背后是空間距離的拉近,是兩地共唱“雙城記”、共建“經濟圈”的基礎支撐。隻有時空的拉近,才能更好促進文化的融合、經濟的互動、生活的交匯。

雖然,簡陽已不再是成渝通道的必由之路,但從東大路到老成渝路、成渝鐵路、成渝高速、成安渝高速、成渝高鐵的千年時光冊頁中,仍能洞見簡陽在歷史變遷中從未丟失成渝間往來的重要通道與驛站地位。近年來,簡陽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成都“東進”的號角聲中,把下好交通“先手棋”作為搶抓系列重大歷史機遇的先導引領,加快構建“1空7高9軌11快”立體綜合交通網絡,著力打造成都綜合交通樞紐副中心,全方位更快速便捷連接成渝。

7月13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了解讀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會上釋放了力爭今年內開工建設成渝中線高鐵的重要信號。據初步研究方案,成渝中線高鐵將在成都“東進”區域簡州新城附近設站,這無疑又將大大縮短成渝兩地之間的時空距離,進一步強化作為“東進”主戰場的簡陽的交通樞紐地位,讓簡陽同步邁入成渝兩地“1小時交通圈”。

重拾“小漢口”榮光 邁向世界級“黃金口岸”

簡陽作為成渝通道的重要“古驛站”,其重要性必然從交通地位邁向經濟地位。而這種經濟地位似乎又集中體現在簡陽城北的石橋古鎮身上。據《石橋鎮志》記載:“全國有13家銀行在此設立分行,鎮上有6大會館、9大碼頭、100多家茶鋪,米、糖、煙、酒、鹽、棉、油、山貨等‘八大商’的商戶達300余戶,靠停石橋碼頭的大小船隻多達千余隻。”

商業盛況,可見一斑。這樣的繁榮景象,大約發生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石橋古鎮的繁榮得益於良好的水運和優越的區位條件。對石橋古鎮歷史有著深度挖掘的本土攝影家高亞夫說:“這裡是沱江距成都最近的天然良港,舊時大批貨物在此聚集和轉運,或經東大路折向西北翻龍泉山進成都,或由成都至此裝船載往重慶。”時至今日,仍可以想象規模驚人的“水市”畫卷:裝滿貨物的大小木船首尾相銜,操著南腔北調的商人在載滿糧食、酒、糖等大宗商品的船上討價還價……

“好個簡州城,生壞了石橋井”。石橋古鎮輝煌時期,是川中有名的金融中心、商貿中心和水陸碼頭,號稱四川“四大古鎮”之一,又有“小漢口”之美譽。這是簡陽對更好連接成渝、服務兩地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簡陽這片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土地一次走向寬廣天地的嘗試,更是簡陽搶抓成渝兩地歷史發展機遇的一次高光時刻。

走過石橋古鎮,下柵子城門依然屹立,古色古香的街巷訴說著過往的故事。往日的繁華都化作內心的篤定,昔日的高光都成了前行的力量。如何堅守服務成渝的初心,重拾“小漢口”的榮光,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國家戰略背景下,推動簡陽加快成為成渝兩地產業沿成渝城市群軸帶疏解的重要承載地和成都向東連接重慶的最前沿陣地,是當前簡陽必須深入思考的時代課題。

簡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主軸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和推進成渝協作重要的“窗口”和“門戶”,隨著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天府國際機場即將建成通航、成都“東進”戰略深入實施等多重歷史機遇疊加,正加速成為成渝發展軸線上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匯聚的世界級“黃金口岸”。

如果說以石橋古鎮為代表的歷史遺跡鐫刻著簡陽服務成渝兩地的初心,那麼今時今日正全方位提升區位優勢的簡陽,則篤定從悠久的歷史中堅定文化自信,始終踐行著服務成渝的初心與使命,努力在新時代新機遇中展現新作為,邁向新征程,煥發新榮光。

走好“東進”路 構筑連接成渝的“橋頭堡”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名稱的變化體現出發展定位、目標和策略更加聚焦,也反映出國家層面賦予了成都和重慶兩個國家中心城市在西部大開發進程中的引領和帶頭作用。

簡陽在“成渝經濟區”中加快建設成都經濟區工業強市,在“成渝城市群”中奮力構筑成都對外開放新門戶、現代產業新高地、重要戰略新支點,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加快建設面向世界的未來之城。在成渝兩地從攜手互動發展到建圈融合發展過程中,簡陽始終把自身發展放在國家、省和成都市發展大格局中去思考和謀劃,始終在歷史的鏡鑒中探索簡陽高質量發展的科學路徑,一脈相承地推動著簡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加速提升城市能級。

可以預見,未來成渝地區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將更為高速流動、高效集聚。這無疑將全方位提升簡陽的區位優勢,增強簡陽的勢與場,未來簡陽將依托天府國際機場和獨特的區位條件,不斷提升開放水平﹔依托產業功能區(園區)建設,有效承接產業轉移,加速結構優化升級﹔依托公園城市建設,吸引大批優秀專業人才選擇簡陽、落戶簡陽。

邁步新時代,迎接新機遇,簡陽如何走好“東進”路,加快構筑連接成渝的“橋頭堡”?7月10日召開的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對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對成都提出了做強極核和主干功能的具體要求。7月15日召開的成都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系統部署了成都建強極核功能、構筑動力體系、建設示范區的具體路徑。這為簡陽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善作為、強擔當、做貢獻,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徑。

簡陽市委主要負責人表示,簡陽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主軸上的重要節點和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的重要“窗口”和“門戶”,將以成渝相向共興為引領,發揮好“東進”主戰場作用,堅持與東部新區錯位協作、一體發展上,聚焦區域規劃同頻共振、交通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協同共興、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等方面,深化改革創新、加快補齊短板、協調完善機制,加快建設面向世界的未來之城。

此外,作為成都“東進”的重要承載地,簡陽也將始終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全過程,切實轉變營城思路、發展方式和建管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宜業宜居宜商宜游品質,著力塑造“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城市形態,加快打造“東進”區域高品質生活家園。(范宇)

(責編:袁菡苓、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