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喇叭”鄉間喊話 看四川如何解決農村安全宣傳“最后一公裡”

2020年07月22日15:18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大雪山鎮雪山村村民老黃家屋頂上的大喇叭。四川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日落時分,四川眉山市仁壽縣彰加鎮促進村喇叭聲響徹全村,今天的應急廣播又開始了。

熟悉的鄉音,實在的道理,村頭聊天的村民們紛紛停下來專心聆聽……

“天天聽都成習慣了,這段時間雨多,該干啥子,該注意啥子,一聽就曉得了。”當地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四川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危害大。為全面提升基層突發事件應對能力,打通村社預警發布最后一公裡,四川在全國第一個啟動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將應急廣播“四大工程”定位與基層政府應急管理、政策宣傳、文明建設、政務服務“四大職責”相結合,初步探索建立了統一聯動、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戰結合的現代應急廣播村村響建設、管理、應用的“四川模式”。

“小喇叭”發揮安全宣傳大作用

“發大水了,應該往哪裡跑?應該咋子整?大家要尖起耳朵聽我們宜賓市廣播電視部門安在各個生產隊和集中居住地的大喇叭哦……”

每天中午,宜賓市應急管理局制作的汛期安全方言節目,在地處偏遠的大雪山鎮雪山村村民老黃家屋頂上准時播出。老黃和附近的村民們圍著自家飯桌,邊吃飯邊收聽,小孩子們偶爾還能學著接上兩句。

“廣電‘村村通’小喇叭的運用,讓安全宣傳信息直達村民的房前屋后,有效解決了安全宣傳‘最后一公裡’到達痛點。”宜賓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瀘州,“小喇叭”同樣受到各村組干部及村民的歡迎。春夏相交之際,除固定的喇叭外,瀘州市古藺縣雙沙鎮組織的“移動小喇叭”摩托車巡邏隊、紅袖標“小喇叭”巡邏隊奔赴田間地頭,讓森林防火知識響徹田間地頭。

“應急廣播‘村村響’小喇叭彌補了不少群眾對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操作不熟練和接收信息不及時的空缺。”古藺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羅琳介紹。

除了傳遞應急資訊,當發生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時,“小喇叭”還會提前“預警”。

達州市安排專人24小時值班值守,要求災害信息員第一時間通過“村村響”應急廣播,及時、准確、權威發布氣象、水文、災害等預警信息。

“亭子口電站每年汛期泄洪時,很多群眾自發到泄洪口下撈魚,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我們通過電站的監控視頻及附近應急廣播,及時提醒制止當地群眾的危險行為。”廣元市蒼溪縣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9年以來,廣元市通過“村村響”應急廣播,發布森林火險在內的各類災害預警信息230萬條次,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6100人次。

據悉,為推動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四川編制了《四川省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四川省2019年度深度貧困縣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四川省2019年度深度貧困縣應急廣播體系建設技術方案》等規范性文件。省應急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進一步發揮應急廣播在應急管理工作中作用的通知》,要求各地將應急廣播體系納入應急管理體系,並根據應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資源等成員單位的需求,加快完善本地應急廣播系統,打通應急信息服務“最后一公裡”。

“移動小喇叭”摩托車巡邏隊。四川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土味”喊話喊出安全宣傳“最強音”

“天氣越來越熱,燒渣渣的越來越多,大家都要注意到……”4月2日18時,瀘州市古藺縣雙沙鎮慶豐村黨群服務中心應急廣播“村村響”小喇叭反復播放這段“土味”音頻,引來村民駐足聆聽。

各地鄉鎮干部充分利用小喇叭平台,把安全知識編成各種“土味又有趣”的順口溜、快板,用方言等本土化播報同村民嘮家常、擺龍門陣,讓他們“聽得到”“聽得懂”而且“喜歡聽”。

宜賓市應急管理局汛期安全方言節目讓老黃一家很喜歡, “洪水來了要關電源,關煤氣罐,喊撤離的時候就要趕快往高處跑,帶口哨、電筒、床單那些……喇叭裡頭說的我都記下來了。”老黃告訴記者。

“很接地氣,讓我們都能聽懂,不知不覺中也提高了我們的森林防火意識。”在緊鄰景區的阿壩州理縣古爾溝鎮大溝村,游客一進村就能清晰地聽到“村村響”小喇叭用通俗易懂的藏、漢語言播放《森林防火條例》《四川省森林防火條例》等法律法規。

四川在少數民族地區還加大民族語言節目譯制力度,將廣播內容翻譯成民族方言每日播放,防災減災知識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如今,四川省農村廣播村村響日播放次數從3次提升至5次以上,播放時長從3小時提升至6小時以上。“小喇叭”響徹村庄、“移動喇叭”走街串巷已成為各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應急廣播以它獨有的方式發出安全宣傳“最強音”。

廣電“村村通”小喇叭。四川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喇叭“時時響” 安全宣傳“人人知”

“應急廣播在我們農村,真的太管用了!”談及汛期地災防治期間的工作,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片口鄉保爾村村長李成很感慨。

保爾村村民超過800余人,由於地處偏僻,村內青壯年大部分外出謀生,僅有半數老人小孩留守。為確保汛期安全,村裡的應急廣播加大了汛期地災防治宣傳,每天早、中、晚3次播出防汛信息。

“不少農村老人不會看手機,但小喇叭卻可以讓他們聽到。”李成說。目前,全省農村遍布20余萬個喇叭終端,大音量、遠距離、高頻率精准傳播省委、省政府和各級黨委政府森林草原防滅火、防汛等工作部署及相關科普信息。

德陽市通過應急廣播“村村響”大力營造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公眾廣泛參與的應急工作氛圍。西昌市每日分早、中、晚三個時段播放災情防控、護林防火、防汛等相關通告。村民們認為應急廣播傳遞的就是大政策,是黨和政府的聲音,對它倍感親切。應急廣播“村村響”小喇叭受到各地干部群眾的歡迎,也潛移默化地轉變了不少人的思想。

“聽了廣播,我們都曉得了,不在林區放火炮、燒香、燒錢紙,避免引起森林火災。”古藺縣雙沙鎮一村民說。

“不聽還不習慣了!人老眼花耳背,字小了看不清,聲音小了聽不到,喇叭吼起來比看手機快多了。”年老的村民很感慨。

在許多地方,干部群眾親切地稱應急廣播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庫”,是“干部的腿”“書記的嘴”。

據悉,目前四川已建成1個省級平台,2個市級平台和94個縣級應急廣播平台,建成4.6萬個村級應急廣播系統,實現了行政村應急廣播村村響全覆蓋。下一步,將加快建立健全適應媒體融合發展方向的應急廣播技術體系、運行管理體系、保障體系,到2025年全面建成智慧應急廣播體系。(朱虹 林楠)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