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38歲的王毅是敘永縣融媒體中心輿情分析部主任,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他接受組織委派,成了白臘苗族鄉荍田村第一書記。一干就是3年,1000多個日夜裡,王毅舍小家顧大家,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第一書記的責任擔當。
白臘苗族鄉荍田村由原有的幸福村、石壩村、向陽村和荍田村合並而成,人口眾多,發展不平衡,部分農戶地勢邊遠、貧困程度深。
“王書記,我們這裡有個小村叫幸福村,那裡的人天天過著‘幸福’生活……”初到荍田村,一位村干部笑著給王毅介紹情況。談到“幸福村”大家都在笑,王毅意識到“幸福村”的村民可能並不幸福。
開車繞了無數道彎后,王毅來到了大家所說的“幸福村”。眼前這個“幸福村”地勢邊遠,人煙稀少,幾乎看不到現代化的房屋。王毅知道了村社干部調侃的“幸福村”正是全村脫貧攻堅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攻堅就從“幸福村”開始,王毅帶領脫貧攻堅小分隊成員走村串戶了解情況、宣傳政策,通過指導產業發展、轉移勞動力就業、協調政策兜底等措施全力助農增收,村民的脫貧信心不斷增強。
村民要脫貧,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一樣不能少。王毅通過爭取項目、找幫扶單位支持、找社會公益組織資助等措施,全力改善村裡的基礎實施。在王毅的帶領下,各部門全力攻堅,村裡的飲用水管通了、電網升級了,就連邊遠的社道也得到了硬化,村民們喜上眉梢。
“特別感謝王書記,我們期盼已久的這段路硬化后,家裡的木材就好運出去了。”說起“最后一公裡”道路的硬化,家裡木材豐富的村民劉國棟心裡樂滋滋的。“以后木材運費少了,我們的收入就多了。”在荍田村十一社,像劉國棟一樣的農戶還有很多,談起道路硬化,大家都特別高興。
白臘苗族鄉有7個行政村,隻有荍田村還在100平方米左右的村活動室裡辦公,如何改善村活動陣地是王毅一直思考的問題。“沒錢就去要,有困難,想辦法克服!”。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中國電科和定點幫扶單位的支持下,投資80余萬元的荍田村黨群服務中心拔地而起。
樂了村民卻苦了家人,因為忙於脫貧攻堅,王毅的小女兒出生后不久便抱給了在農村的爺爺、奶奶,孩子多次生病,王毅隻能通過微信看看﹔父親兩次生病住院,動了兩次大型手術,王毅隻照顧了兩天。
“對不起孩子、也對不起父親,但我相信他們會理解這一切……”說話間,這個堅毅的果敢的第一書記有些哽咽,他說“: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第一書記,自己身上這份責任不能打折扣。
為鞏固脫貧成果,王毅爭取到了養蜂項目,目前,600桶中華蜜蜂已入駐村裡。預計2020年純利潤可達20萬元,貧困戶人均分紅可達100元。(蘇忠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