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暑假來了,如何管理孩子們的“屏幕時間”?

2020年07月13日09:44  來源:瀘州新聞網
 
原標題:[記者調查]瀘州:暑假來了,如何管理孩子們的“屏幕時間”?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個部門聯合發布了《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治實施計劃》。《實施計劃》中,在學校層面和家庭層面都提到了關於規范電子產品使用的內容。其中,要求學校嚴禁學生將電子產品帶入課堂,要求家庭要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非學習目的的電子產品使用單次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不宜超過1小時。

據資料顯示,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超過一半的孩子戴上了眼鏡,其中初中生、高中生更是超過70%。

不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會對眼睛造成傷害,這是毋庸置疑的。可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電子產品能否要一禁了之?學校方面可以禁止帶入課堂,家裡父母又該如何規范?對於經歷了疫情網課的孩子們來說,對電子產品是否已經形成依賴?放下電子產品,是否只是對孩子的要求?這個暑假,家長們又該如何規范?

近日,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瀘州十八中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瀘州市未成年人心理成長中心志願者郭瑜給出了建議。

電子產品 成學習不可或缺的助手?

放暑假前,周玲專門用了小半天的時間,把平板電腦裡的APP(應用程序)重新整理了一遍。讀小學的兒子放假了,在家裡呆的時間多了,平板電腦是肯定要給他的,“老人隻能監管時間,娃娃到底用平板干了什麼,我還是要控制一下。”

英語老師規定每日讀練的APP、培訓機構每天發布預習資料的APP、數學計算題每日打卡的APP、可以學唐詩宋詞的APP、練習小提琴的伴奏APP……周玲認為,電子產品裡的這些APP對孩子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比如她小時候學英語都是聽磁帶,現在手機裡下個APP,想學哪個階段的都有,美式英式非常標准,很方便。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像周玲這樣主動為孩子篩選適當的APP,幫助孩子學習多種知識技能的家長不在少數。

也有部分家長認為,現在不給孩子配個手機,完全不行。

秦玉梅的女兒今年上小學五年級,此前為了方便聯系,孩子一直用的是電話手表。一年前,雖然不太願意,但秦玉梅還是給女兒換成了智能手機。“打卡作業太多了,每天都要等我回家再提交,有時候一忙就耽誤了。再說,孩子問的好多問題我都答不出來,隻能讓她自己用手機查。”

謝老師是瀘州市某琴行的小提琴老師,他要求自己的學生下載關於小提琴練習的APP,這個對孩子在家練習很有幫助“。孩子可以聽旋律、聽節奏,都是和教材配套的,非常好。”謝老師說,孩子每天練了在上面都有打卡記錄,他可以隨時抽查,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對學生和老師來說都是好工具。

無論是安卓系統的“應用商店”也好,還是蘋果的AppStore,幾乎每天都會有新的APP推出,可以滿足你的很多需求,同時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也有不同設計。記者在手機上輸入“讀書”搜索,推薦下載的APP就有20多種。

專家:源頭控制,下載適合孩子的APP

郭瑜認為,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各行各業蓬勃發展,也為人們帶來更多便捷。衣食住行,從網上購物,到移動支付,無一不體現出科技服務於生活所帶來的便捷。因此,完全杜絕孩子使用手機是不現實的,但對於未成年人使用電子產品,家長還是應該在應用程序下載這裡把好關,針對性地給孩子下載合適的APP,從源頭控制孩子接觸的東西,淨化孩子的上網環境。

疫情期間上網課后 孩子患上手機依賴症?

在教育部等八個部門聯合發布的《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治實施計劃》中,要求學校嚴禁學生將電子產品帶入課堂。2019年10月發布的《四川省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行動計劃》中也提出,要求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電子產品進校園管理規定,有效控制電子產品教學使用范圍。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目前瀘州市中小學都是禁止學生帶手機進校的,但難免還是有學生不遵守學校規定。部分學校甚至使用了安檢設置,對學生是否攜帶電子產品進行抽查“。發現了就沒收,交給家長或者放假了再還給學生。”大多數老師表示,除此以外,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今年疫情期間,各學校通過上網課的方式開展教學,對老師、家長和學生來說都是一次挑戰。

在江陽區某小學任教的張老師告訴記者,今年4月開學后,她和各科老師對學生進行了摸排,發現班裡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回家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嚴重影響學習“。至少有一半的學生加入了他們所謂的聊天群,放學后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所謂的溝通交流。”張老師說,還有不少學生明顯有沉迷網絡的典型特征,睡眠嚴重不足在課堂上睡覺,上課精力不濟無精打採,眼神游離飄忽不定,精力渙散開小差……

作為家長,李先生也發現了上初一的女兒的變化。“疫情期間,做作業手機不離手,現在也是,感覺不拿手機,她就沒法做作業。有不會的就去手機上查,字典都不翻了。”李先生說,最讓他受不了的是,女兒做作業會把門關起來,家長根本沒法監控。

專家:讀懂孩子、接納現狀,從而有效地引導孩子

對於手機問題,郭瑜建議,家長不能對孩子不負責任地放任自流,但如果家長採用“鎮壓”的方式解決,又會讓親子關系變得很糟糕,最終導致教育的效果南轅北轍。

因此,家長首先需要讀懂孩子,接納孩子的現狀,才能更好與孩子溝通,從而有效地引導孩子將時間和精力花費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父母精心選擇的學習APP 永遠比不過游戲的“魅力”?

從“源頭控制”孩子能接觸到的東西,對家長來說的確有不小的難度。父母精心為孩子們選擇用於學習的APP,似乎永遠比不過游戲的“魅力”。在採訪中,不少家長表示,對電子產品的擔憂,除了怕孩子的視力受損外,更重要的是怕他們玩游戲,因為身邊和網絡上,孩子玩游戲的負面新聞實在是太多了。

一位私立學校的老師告訴記者,學校是明文規定禁止帶手機入校的,但他們在一次檢查中,發現一個宿舍中居然有4個初中學生在打游戲,還是聯網游戲。后來追查發現,是一個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把父母淘汰的手機偷偷帶到學校,就是為了方便宿舍的同學一起打游戲。

為了防止兒子玩游戲,周女士專門給兒子配了一部英文版的手機,可到最后發現,兒子居然搞了一個破解版,不僅手機變成了中文,還下了不少游戲。“太厲害了,防不勝防。”周女士說,現在她根本不敢讓兒子和手機單獨相處,即便是孩子上網課,她也在旁邊坐著。

為了監控假期獨自在家的兒子,唐女士也想盡了辦法。唐女士規定兒子必須把手機放到攝像頭前,保証自己可以隨時通過監控看到手機。就算是這樣,兒子也能想辦法拿到手機打游戲。

在採訪中,不少留守兒童家庭的老人表示,對於孫輩玩手機,他們更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一位老人曾說,13歲的孫子每天一睜眼就要玩手機,不給就很凶,一副要打人的樣子。

“孫子打游戲,差不多把我一個月的工資都拿去買裝備了。”令女士說,有一陣,讀小學的孫子總是拿自己的手機玩,不知道怎麼就把錢花了,直到自己買東西付錢時才發現。

專家:要了解游戲特點 合理制定游戲時間

郭瑜認為,作為互聯網公司,營收最重要的是游戲板塊。每一款火爆游戲的背后,不僅有一群頂尖的程序設計師,還有一群頂尖的心理學家。程序員設計游戲,心理學家專門研究人的心理,他們將游戲娛樂與心理需求進行了深度融合,絞盡腦汁讓你“上癮”……這一切讓成年人都難以抗拒,更何況意志力本就薄弱的孩子呢?

郭瑜建議,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去了解孩子用手機做什麼,沉迷於什麼內容。知道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才能在現實生活中有的放矢幫助孩子,進而戒掉手機癮。

同時,家長要了解游戲的特點,合理制定游戲時間。例如,家長在給孩子制定玩手機游戲的時間時,事先要了解清楚一局游戲需要多長時間。如果是20-30分鐘,家長可以將時間適當延長到35分鐘或40分鐘,同時告訴孩子如果一局游戲結束,40分鐘時間沒有用完,剩余的時間可以存起來挪到下次使用﹔如果因為不能正確估計時間,導致超出計劃,那下次的游戲時間也將相應減少。

孩子依賴手機 家長有不可推卸責任?

當我們在討論孩子是否依賴手機之前,可以先檢查一下作為父母的成年人,是否是時刻不離手機,一旦找不到手機就跟丟了魂一樣,感覺什麼事都完不成。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裡,除了工作外,還有多少時間也是泡在手機上?

玩手機上癮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偷懶的父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不少家長承認,很多時候手機和平板電腦是讓孩子安靜的“神器”。“特別是出去吃飯或者參加聚會,孩子不感興趣就會打鬧,坐不住,把手機給他立馬就安靜了。”

丁女士的女兒才兩歲,最近一次體檢發現孩子眼睛有散光了。“我是有心理准備的,但沒想到這麼早。”丁女士說,孩子每天吃飯都要看電視或者手機裡的動畫片,現在科技發達,不讓孩子碰電子產品是不可能的,但沒想到這麼小眼睛就出了問題。

唐女士的兒子今年初三,平日裡都是住校,周末才回家。“周末孩子回家,他爸居然和孩子一起玩游戲,他爸還說平時沒時間打,回來當放鬆。”說起這事,唐女士很是抱怨。

專家: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共同制定規則,合理規定上網時間

郭瑜認為,在合理使用電子產品方面,父母的榜樣作用是很重要的。曾經有一幅圖火遍朋友圈:一個媽媽認真讀著書,旁邊的兒子也在認真讀書﹔另一邊的母子倆,媽媽在津津有味地看手機,兒子也湊過去看得熱火朝天。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如果父母很依賴手機,整天機不離手,那麼對於孩子來說,天天耳濡目染,難免不會對手機產生好奇心,進而沉迷於手機。

郭瑜建議,第一,了解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使用需求,父母和孩子合理規定上網時間。第二,共同制定規則,堅守原則,溫柔而堅定地執行。第三,孩子的課余時間,父母可用心陪伴孩子進行閱讀、運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一般來說,親子關系和諧的家庭,無論是嚴管還是放手,孩子都能聽得進父母的建議。如果有一些孩子對父母撒潑,甚至威脅父母,不願聽從父母的要求,那麼父母首要解決的不是手機問題,而是親子關系。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想盡一切辦法先修復親子關系,如果父母仍在手機問題上與孩子糾纏不清,就是本末倒置,抓不住關鍵點。因為良好和諧的親子關系才是解決家庭問題的基礎,才能讓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真正發揮引領作用。

川江都市報記者 彭方均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