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億老人VS30萬養老護理人員

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能否迎來風口?

2020年07月11日08:36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原標題:新職業“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能否迎來風口?

  “我國是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並且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9億人,佔比17.9%”,這是去年5月全國老齡辦主任會議發布的一組數據。

  與之相對應的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達到4000萬,而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有30萬,缺口巨大。

  7月6日,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9個新職業,其中就包括了養老護理領域的“老年人能力評估師”。那麼,老年人能力評估究竟是怎麼回事?誰來做?怎麼做?

   怎麼評估

  能不能獨立洗澡、進食?

  能不能正確畫鐘表?

  還要評估語言交流、興趣愛好

  7月9日,在位於成都市武侯區洗面橋橫街社區的慈愛嘉養老助殘服務中心,許多正在接受照護的老人圍坐一團,他們在參加集體活動,學習消防知識。

  事實上,這裡的每一位老人,接受養老照護的第一步,都是進行評估。

  “養老照護的每一項服務,都是從評估開始的”,擔任該服務中心主任的胡蘭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不論對於選擇居家護理的老人,還是選擇“嵌入式照護”,也就是入駐中心的老人,首先都要進行細致的評估。即便是社區中參與日間照料服務的老人,只是來用餐或者洗浴,同樣也要在服務前接受評估。也正因此,該服務中心成立了一個專門的評估部門。

  評估師們具體都要評估老人的哪些能力?

  民政部2013年就發布過《老年人能力評估》的行業標准,包含了日常生活活動、精神狀態、感知覺與溝通、社會參與等方面,每個方面又有多項細分指標。

  日常生活活動方面的評估中,就包含了是否“可獨立完成洗澡過程”、能否“獨立在平地上行走45米”等﹔精神狀態方面的評估,還包含“畫鐘測驗”,讓老人畫一個圓形時鐘,並標注10點45分﹔感知覺與溝通方面的評估,包含視力、聽力、意識水平等細分指標﹔而社會參與方面,則包含了是否有時間觀念能單獨外出、能否對陌生人使用適當的稱呼等。

  不過,在有關部門制定的評估標准基礎上,許多專業養老機構也會針對服務特點、服務理念等因素升級自身評估標准,作為機構評估的依據。

  胡蘭告訴記者,慈愛嘉就有自己機構研發的評估標准和系統,除了常規的能力評估外,還增加了興趣愛好、文化程度、性格態度、既往工作,甚至居住的房間構造等。“因為養老照護不是純粹的醫療護理,它也包含了精神上、心理上的照護”,她說,這些評估標准是為了給老人制定更個性化、科學化的養老照護方案,每個人都擁有一套不同的方案。

   誰來評估

  “隻有專業技術最權威的人,

  才能做評估師”

  根據人社部對新發布職業的介紹,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是“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生活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精神狀態等健康狀況測量與評估的人員”。評估師會依據測量的結果,評估老年人的能力等級,為他們的能力恢復提出建議。評估后,給出每位老人以個性化的照護建議、照護方案,這也是評估師的重要任務。

  “所以說,在我們這裡,隻有專業技術最權威的人,才能做評估師”,胡蘭說,她所在的服務中心有兩名評估師,都是從業20年以上的護士、護士長。她們在該服務中心的職務也可以被稱為“技術總監”、“技術帶頭人”。總之,是團隊的專業核心人員。

  作為新興職業,國內院校甚少開設專門培養老年人能力評估的相關專業。

  胡蘭說,“護士長”從公立醫院被引入養老護理行業后,還進行過系統的養老照護培訓學習,學習國際先進的養老照護理念、經驗及方式方法,“這就是因為醫療護理與養老護理有著很大區別”。

  在慈愛嘉,但凡該社區老人提出照護服務的需求,第一步都是上門評估。而上門評估通常是兩人,其中一名是“技術總監”,也就是評估師﹔另一名是護理人員。評估結束后,評估師會根據老人的特點,為其制定詳細的照護方案。方案裡甚至包括為喜歡音樂的老人指定愛唱歌的護理人員,給祖籍東北的老人安排來自北方的護理姑娘。

  “我曾經照護過一位漸凍症老人”,胡蘭說,“老人很優雅,喜歡彈鋼琴,患病期間意識正常”。然而,對於這樣一位老人而言,語言溝通不暢、肢體活動能力大半喪失,甚至失禁,“不光生理上,從心理上這是更讓人崩潰的”。

  因而通過評估,這位老人的照護方案之中就多了一套專屬她的“肢體密碼”。比如,老人左腳尖輕點三下,就是要如廁。

  “維護老人的尊嚴,呵護老人的心靈,這也是評估和方案的重要一環”,胡蘭說,但這同樣很專業,“所以隻有專業的人,才能做評估”。

   “新職業”背后

  對口專業少

  人才缺口大

  事實上,成都的老齡化水平,甚至已經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據去年10月民政局發布的《成都市2018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健康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成都市老年人口(60歲及以上)315.06萬人,比2017年增加11.08萬人,增長3.64%,佔戶籍人口21.34%。

  近年來,成都市老年人口佔戶籍人口比重逐年上升,老年人口佔比2015年、2016年、 2017年、2018年分別為21.17%、21.41%、21.18%、21.34%。其中,2018年成都老年人口佔比高於全國3.44個百分點。

  而在2018年,成都市在冊老年醫療護理從業人員2973人,其中醫師759人、護士1485人、護工729人。

  這意味著養老照護行業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但同時也意味著,這一行業將迎來更快速、更專業、更精細化的發展。

  其實,這已經不是國家部委首次發布與養老行業有關的新職業。今年3月,人社部發布的16個新職業之中,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等,也均與養老、照護相關。而這也意味著,養老行業不僅僅需要單純的護理,隨著行業的崛起,其工種也將越來越細分,技能也將越來越多元,人員也會越來越專業。

  曾參與推動“老年人能力評估師”走進職業大典的國合天宏董事長侯純輝說:“老年人能力評估師”作為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標志著我國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破解養老服務需求與專業人才供給矛盾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而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在解讀新職業時也表示,這不僅將對新職業進行規范,同時也會加快開發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促進勞動者就業創業。

  一方面是引導人才涌入,一方面也讓更多人關注養老服務,在胡蘭看來,“老年人能力評估師”成為中央部門認可和發布的新職業,“這很大程度會推動行業發展”。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王垚 實習生 肖皓月)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