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子成就大事業 瀘州敘永縣貧困戶“變身”電商“總代理 ”

2020年07月09日21:08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許評在自家果園內採摘李子。蘇忠國 攝
許評在自家果園內採摘李子。蘇忠國 攝

仲夏清晨,陽光洒在赤水河面,泛起點點金光。雪山關下的村民,或開貨運車、或騎摩托車、或蹬三輪車,把剛從樹上採摘下來的新鮮李子,送到瀘州市敘永縣赤水河消費扶貧產品交易中心,再由這裡發往全國各地。

在一家約40平米的電商示范店裡,36歲的許評和妻子丁翠碧忙著給運來的“山貨”稱重、打包、封箱、填單、掃碼、搬運……包裝箱被碼成一座“小山”。

絕望

“雞司令”變成“萬元負”

“許評兩口子做快遞發了,每天要發兩三百件貨!”

”這個店才干了兩年多時間,他們家又是買車,又是修房子,日子過得真滋潤!“……

紅火的生意讓路過的村民感慨不已。

然而,在幾年前,這個讓人眼熱的“暴發戶”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戶。

許評是赤水鎮斜口村7社的村民,過去一家七口靠耕種幾畝玉米艱難維持生活,常常唉聲嘆氣:“巴掌大的一塊田種玉米,即便種出花樣來,也難以糊口啊!”沒有別的來錢道,家裡開支能省則省。農閑時,許評就跑去附近工地上打零工,勉強緩解一下家裡的捉襟見肘。

2011年,許評的生活一下墜入深淵,妻子生下第三個小孩不久后便患腦溢血去世。“三個娃娃要撫養,父母又上了年紀……”從此,家庭重擔沒有人能幫他分擔,許評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2014年,精准扶貧上路,許評被納入貧困戶。

2017年,經人介紹,許評與貴州姑娘丁翠碧喜結連理,家裡來了“新搭檔”,仿佛希望在招手。許評重拾信心,靠扶貧貸款買回500隻雞苗,夫妻二人當起了“雞司令”,准備靠養雞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沒想到,起早貪黑地把雞養到兩斤多,眼看著快要出欄換鈔票了,一場雞瘟扼殺了所有希望。不僅大半年的心血白費,家裡又多背上一萬多元債務,一瞬間,許評再次絕望。

轉機

“小店鋪”成了“搖錢樹”

深陷困惑迷茫,許評走投無路之時,沒想到“轉機”突然來敲門。

2017年年底的一天,幫扶干部樊靜洪來到許家,帶來了一個好消息:“赤水鎮政府准備打造扶貧產品交易中心,要大力發展電商業務,今后那裡快遞發貨量肯定很大,你盡快申請一個電商物流點,除了房租,不需要其它本錢……”許評一下嗅到商機,參加鎮上韻達公司快遞業務培訓后,很快就順利拿到了代理權。

交了一個季度的房租和押金共2000多元。2018年元月,許評精心挑選了一間位置極佳的店鋪,開張一家電商實體店,同時代理全村的貨運快遞業務。

許評萬萬沒想到,當老板如此容易。更讓他沒想的是,這個幾乎不用本錢的小店竟能“日進斗金”。

“別看店的面積不大,業務量可不小。”除了韻達外,許評還是順豐、中國郵政航空在赤水鎮的“總代理”。 “每單快遞能賺三四元,店裡還幫一些農戶代銷水果,一個月下來有兩三萬元收入吧……” 許評嘴上淡定,心裡甜蜜。

代理

“傷心李”變“金果子”

放眼赤水河河谷,郁郁蔥蔥的李子樹不見邊。去年僅從赤水鎮發到全國各地的李子約100萬斤,為這個高山小鎮換回500多萬元收入,成為當地人脫貧致富的“金果子”。而過去,這些優質高山水果卻讓當地農戶傷透了心。

赤水鎮位於敘永縣南部,同貴州省畢節一水相望,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因日照充足,水源豐富,李子汁甜肉脆。過去因信息閉塞,交通不暢,每到豐收季節,看著壓彎枝頭的李子,農戶卻高興不起來。這麼多果子怎麼辦?往往隻能以每斤一元左右的廉價賣給收購的商販,甚至干脆拿來喂豬、喂雞。

如今,依托當地政府搭建的電商平台和銷售渠道,赤水河沿岸的農戶把李子賣到全國各地,深受消費者歡迎,銷售價格也翻了好幾倍。

快遞業務每天能給許評帶來七八百元收入,但他卻並不“知足”。通過幫扶干部的介紹以及自己上網宣傳推廣,在省外發展了10多個“總代理”。“我在北京、廣東、山東、浙江都有代理商,大的代理商每月要訂購三千斤以上,小的代理商也要幾百斤,我賣給他們的價格平均每斤5元左右,代理商拿去賣還能再’翻一番’。”在許評看來,李子的銷售毫無壓力。

前途

“下一代”不能再吃“政策飯” 

眼下,許評家裡之前種的1000多株冰脆李即將上市,意味著他今年的收入還要再增加近十萬元。在此之前,他已提前申請注冊了“斜口果園”商標。雖讀書不多,許評卻懂得“品牌即價值”的道理。

最近幾天,許評內心美滋滋的,緣起一場打賭輸了:小兒子在班上考了第二名,需要買一件200元的禮物作為獎勵。在許評家裡牆上,貼著好幾張“三好學生”獎狀。“老大讀初中,老二老三讀小學,三個娃娃的成績都很好,以后要讓他們都讀大學。”談起兒女們的學習,許評一臉笑容燦爛。

在農村地區,小孩幫家裡干活的現象很常見,許評卻是個例外:小店生意再忙,哪怕是花錢雇人,也從不用三個”免費勞動力”。在他看來,最好的“前途”在學校,最好的”生意”是讀書:“我們這代農村人能脫貧致富,主要還是沾了政策的光,下一代人絕不能再吃‘政策飯’,多學知識文化,才是留給兒女們最好的財富!”(陳猛 蘇忠國)

(責編:高紅霞、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