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雙雙建農場

黎正明 胡玲梅

2020年07月08日14:39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收徒 —— 最難忘的端午

端午節,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無論是城裡人還是鄉下人,都講究要在這一天吃粽子。二零零二年農歷五月的峨邊彝族自治縣,陽光明媚,天氣不涼不熱,新場鄉新鳳村的山間地頭也開始變得熱鬧紛繁起來,那山間地頭裡翩翩起舞的蝴蝶、忙忙碌碌的蜜蜂在花間枝頭飛來飛去,晶瑩的山泉唱著歡快的歌,這個季節玉米已經一片深綠,農民們正緊張的進入鋤草施肥階段,所有的庄稼人都脫掉鞋襪,裸露著那雙強健的腳掌踩踏在鬆軟的土地上,多麼舒坦、多麼滿足呀!

無論平時生活好與壞,端午節弄一頓好酒好飯總是必不可少的,人們通常在前幾天就准備好了糯米、紅棗和葦葉。一到農歷五月初四的下午,他們便放下土地裡的農活,一家人老老少少都圍坐在一起,高談闊論的包起了三角形的粽子。新鳳村一組的周明升一家早就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因為在周明升的心中,幾個月前就已經籌謀著一件事情:拜師學藝。粽子包好后,周明升囑咐老婆馬上上鍋蒸熟,不一會兒,米和棗的甜香味便在院子裡四處彌漫開來,周明升五歲大的兒子,尋著香味兒一溜煙地鑽進了廚房,央求著媽媽能給他一個粽子,卻被院子裡吧嗒汗煙的周明升制止了,可憐的孩子在父親的嚴聲呵斥下包著滿眼委屈的淚花兒,一下子扑進了媽媽的懷裡,失聲痛哭起來。“兒啊,你不知道,這些粽子是爸爸明天要拿去送人的,被你吃了我拿什麼送給人家?對於我們這個破落的家來說,這是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了。罷了,給你說這些你也不懂,”周明升長長地嘆了一口后,又坐回到他剛才抽煙的地方。廚房裡的煙霧越來越濃,孩子的哭聲在這彌漫的煙霧中倒是消退了許多。

第二天一大早,按照農村的習俗,村民在過節之前一定要先出去摘一些艾葉回來,擱在門上,據說這是為了驅除虫蚊和災病。周明升摘了艾草回來后,匆忙地洗了把臉,然后胡亂弄了幾口吃的,就提著一包粽子匆匆的走出了家門。明晃晃的太陽光打在他的臉頰上,這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此時看上去滿面愁容,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去二組的“王氏酒坊”。他要拜師,他要學習釀酒,他要用一門手藝改變他和他家三代人的貧困命運,雖然他並不知道結果會怎樣!

王氏酒坊在峨邊彝族自治縣新場鄉新鳳村二組,地處S306國道(今天的G245線)新鳳村段公路旁。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還在山坳裡,周明升就已經聞到了這釀酒的氣味,這氣味使他的每一根血管,每一縷毛發,都沸騰著、咆哮著、吶喊著,汗珠淌過他的臉頰,沿著下巴,徑直流向他瘦弱的胸襟,他來不及揩一把,轉而加快了他前進的步伐。繼續走了五六分鐘后,一面寫有“王氏酒坊”紅面黑邊的旗幟,印入了他的眼帘。酒旗在微風的吹送下,呼啦啦地迎風飄揚著。酒旗背后是一個寬敞的院壩。一座白牆青瓦的房屋就是酒坊的釀酒作坊。從這些斑斑駁駁的牆面,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這酒坊的年齡可能比周明升的年齡還大,透露著些古舊的氣息,浸漬在枯朽的門框上、斑駁的牆粉中、青石的縫隙裡。薄薄的陽光洒在亮瓦片上,照著輕輕裊裊升騰的煙霧,酒坊正跳動著他熱烈而古老的脈搏。

王懷有這個二十六歲的小伙子,把褂子脫掉了,光穿著一件紅背心,圍著一條泛黃的圍裙,健美的古銅色肌肉在汗水的浸漬下閃爍著耀眼的光彩,他正用鏟子翻攪著鍋裡冒煙的玉米。周明升徑直走到了王懷有的面前,手腳麻利的拿起一旁的另一把鏟子,與王懷有一起翻攪著鍋裡的玉米。

“感謝你,周大哥,你是來買酒嗎?”王懷有熱情的招呼到。

“我,我……”周明升不好意思的支吾著,說著便將腳邊的粽子遞到了王懷有的手中。

王懷有一下子感覺有點“丈二的和尚 —— 摸不著頭腦”,但是憑借著他敏銳的直覺知道陳大哥一定有什麼事情相求於他,便招呼妻子龐雲香接替他手裡的活,引著周明升到門口的板凳上坐下。此時的周明升終於鼓足勇氣,道明了自己的來意。在來的路上他就已經想好,這門手藝,可不是說想學就能學的,很可能今天要吃閉門羹,況且王家釀酒的手藝可是祖傳的。他聽說,王家釀酒的技術還是當年王懷有的爺爺從山東臨沂帶來的。

周明升簡要地說明了自己想向王懷友拜師學藝的想法,內心忐忑不安地望著眼前的這位“救世主”。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懷友非常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因為王懷友非常清楚周明升現在的家境:他們家實在是太窮了,到今天都還住在用牛屎糊的竹籬笆外牆、茅草蓋的屋頂、泥土地地板的房屋裡。一家五口人,7畝地的苞谷是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連溫飽都沒解決,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想不到拜師如此容易,周明升喜出望外,仿佛看到了美好的未來在向他招手,心裡頓時亮堂堂的,他發誓一定要讓以后的日子變好。在接下來的學藝中,王懷友和龐雲香兩夫婦分文未收,將所有的釀酒精髓,全部傳授給了周明升。四個月后,周明升學成出師,王懷友和龐玉香夫婦倆建議他就在村裡辦一個規模小的作坊,並借錢幫助他建廠和銷售。

相親 —— 最朴實的浪漫

王懷友和龐雲香夫婦倆教周明升釀酒,並借錢幫助他建廠和銷售的事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在村裡傳開了。隨后,這兩夫婦的故事也成了村裡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村民們紛紛贊美夫婦二人,說他們是“現代活雷鋒”,是“中國最美釀酒師”。

龐雲香1981年出生在新場鄉星星村二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位姑娘不僅出落得美麗動人,而且家教良好,待人謙虛有禮。1999年18歲初中畢業的龐雲香,亭亭玉立如山上帶露的迎春花,潔白無瑕的臉頰上挂著兩個淺淺的酒窩,頭發又黑又長宛如絲綢般柔軟光滑,彎彎的眉毛又細又密,長長的睫毛下扑閃著一雙黑葡萄似的眼睛。無論哪個親戚長輩見了她,都會不由自主地夸她兩句。18歲的龐雲香雖然很不好意思,但是還是會很禮貌地回應這些長輩們,因為這是擔任村支書的爸爸從小便教給她的禮節。

1999年冬季的一天,燦爛溫暖的太陽照耀著大地,碩長的光柱透視著大地上每一個鮮活的生命。初升的陽光照耀著不遠處的山巒,使得山峰的輪廓格外坦蕩與柔和,這與世無爭的山村更加祥和安寧,這注定是龐雲香永生難忘的一天。在后來的日子裡,每每想起這一日,或是當二人談論當初見面的情景時,龐雲香臉上都會露出甜甜的笑容。就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在親戚的介紹下,她認識了王懷有。這個23歲的小伙子,留著一頭短發,看上去精氣神十足﹔眼睛深邃而有神,五官飽滿,鼻梁高挺﹔潔白的襯衫領口微微開著,襯衫外搭配的一件駝色V領毛衣相得益彰。初次見面,龐雲香內心深處涌起一陣漣漪。兩人一見鐘情,他們的愛情就此展開序幕。

2001年,初春的桃花正紅艷艷的開著,鵝黃嫩綠的青草從一片片枯草裡冒出來,帶來一片盎然的生機,道路兩旁綠意濃濃的樹枝間,不時飛閃過一兩隻鳥兒的身影,留下一串串清脆的音符。這情景叫人看了心情無限美妙。

這一天,是兩位有情人喜結連理的好日子,新郎官王懷有看上去陽光帥氣、興高採烈,他帶領著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出發了。天剛亮,村民們就聽見星星村的山頭,鞭炮、煙花齊鳴。新娘子龐雲香穿著一件光採奪目的旗袍,在眾人的簇擁下,款款地走出了閨房。哇,好漂亮啊!烏黑亮麗的秀發上插著一枝潔白的百合花,象征著百年好合,兩隻耳環在陽關照射下閃閃發亮,金色的項鏈格外耀眼,臉頰上的笑容更是明艷動人。

學技—— 最勤勞的蜜蜂

結婚后龐雲香便開始跟著丈夫學習釀酒,兩人開始交往不久她就已經暗下決心,她一定要把這門手藝學下去。一來,“技多不壓身”﹔二來,釀酒還是一門可以養活一家人的技術。可是,“十年磨一劍”這技術也不是說學就能馬上學會的,她隻能從最基礎、最簡單的雜活開始:抬苞谷、鏟酒糟、清洗器具......為了節約學習的時間,秀外慧中的她想了一個辦法:公公和丈夫釀酒時她就在一旁站著,看著,然后在本子上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記錄著。

第一步,是選玉米、泡玉米。選取籽粒飽滿、顏色鮮亮、無霉、無虫蛀的玉米籽洗淨,將甘甜的山泉水加熱,倒入玉米浸泡三至五個小時。

第二步,是蒸玉米。取出浸泡好的玉米,進行汽蒸,用大火加熱一至兩個小時,目的是對玉米進行高溫消毒。

第三步,是煮玉米。在鍋爐中按1:4的比例,注入山泉水,使玉米完全沒入水中,煮兩到三小時,隨時觀察玉米吸收水分的情況和玉米爆口的程度,直到玉米煮透。

第四步,是放水。將鍋爐中剩余的水分全部放干。

第五步,是再蒸煮。將放干水分的玉米,再次進行蒸煮,大約三小時。

第六步,是再晾晒和加酒曲。把鍋爐裡所有的玉米全部手動翻舀到平台上冷卻,冷卻好后再加入酒曲(根據天氣冷、熱不同,所加酒曲的量有差異)充分拌勻,發酵二十四小時左右,然后插入體溫計測量(春、秋、冬三個季節需要溫度達到三十八攝氏度,夏季常溫即可)。而后是看氣泡、嘗口感,過關的產品氣味帶微甜,像微醺的感覺。如果氣泡、口感兩項都達標,則還需要用風扇為其降溫一小時左右。

第七步,是密封。把發酵的玉米裝入陶瓷大缸,密封好缸口,放置在干燥溫暖的地方,保溫密封十天左右取出。發酵和密封作為整個釀酒中最關鍵的一步,技術難度最大,溫度、干燥度、密封是三個要素至關重要。

第八步,是烤酒。將保溫密封十天左右經過充分發酵后的玉米放入鍋爐中蒸烤。火候不能過大,大約烤十小時左右后,鍋爐裡的水蒸氣便會轉化為液體,液體再冷卻后,便是酒。

頭道酒含甲醛較高,所以不能要,之后出來的酒分前、中、后三等,不同的等級價格也不盡相同。

天天看,日日學,龐雲香將這些步驟爛熟於心后,便在公公和丈夫的指導下開始實際操作。兩年后她已經能一個人獨擋一面了,她釀出來的酒和經驗老道的釀酒師所釀的酒已經相差不遠了。

自從龐雲香學會釀酒后,整個酒坊的生意越來越熱火朝天。人們常說“男主外、女主內” ,為了更好地安排家裡的事務,一家人進行了合理的分工:龐雲香和公公主要在家裡釀酒和養牛,王懷有大多數時間要奔走於各個村去收購玉米。那時候,連接村與村之間的干道水泥路都還沒有修,山鄉裡的路多為泥巴小路,窄,還不平坦,車輛根本無法通行,用一句話形容,就是:“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下雨后,那鄉間小路被雨水灌得坑坑窪窪,高低不平,極難行走,稍不注意就會滑倒﹔就算是晴天裡走路,也有可能摔倒,得認真應對。

2010年10月,連日來的秋雨使大地成了一片片爛泥灘。這天,王懷友要到羊子岩村一組的趙大光、葛元坤、劉樹林、葛文香這四戶人家中去收購玉米。他本可以晚一些時候再去的,但是幾位老人已經在電話中催促他好幾次了,他實在不忍心再拒絕他們。早飯過后,王懷友和龐雲香便開著三輪車往羊子岩村一組的方向駛去。

王懷友的三輪車奮力地往山頭上爬了40多分鐘后,停了下來。由於道路狹窄,三輪車已經無法駛入村裡。此時,山腳下一個八九歲正放著羊的孩子,大聲地朝他們兩人揮著手,“嗨、嗨……”小男孩的喊聲一聲高過一聲,順著風傳到了王懷友和龐雲香的耳朵裡。他們俯下頭往土埂上看了一眼,正准備招呼這個孩子,小男孩卻已經急速向村中跑去。

“收苞谷的人來了!”

“收苞谷的人來了!”

對於村裡的老人們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令人歡欣的消息。老人們大都是六七十歲,屋裡的年輕勞動力都外出務工,隻留下年邁的老人在房子裡種地、看家、照顧孩子。這些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他們年輕時飽受飢餓和貧窮,半輩子都在為了遠離窮苦而勞動,怎無奈歲月也是一把刻刀,改變了他們強壯的體魄。所以,土地和豐收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最大的財富,看到收玉米的人來了自然高興異常。

依著遠近順序,每年都是先購買趙大光家的玉米。趙大光,一個70歲左右的留守老人,今年他種了7畝玉米地。夏收以后,他已經將所有玉米晒干放入糧倉。王懷友和龐雲香提著秤杆來了后,老人家搬出了風車,王懷友和龐雲香幫著趙大光把玉米脫粒、裝袋。一系列工序完成后,再一袋一袋上秤。趙大光今年與去年一樣,賣了3000斤。算過賬以后,一千多元新嶄嶄的人民幣從龐雲香手裡遞給了趙大光。老人家接過錢以后,滿意地點了點頭。按照同樣的工序他們又分別收購了葛元坤、葛文香和劉樹林家中的玉米,這幾家人每家都賣了4000斤左右。

接下來最艱難的事,是把四家人這一萬五千斤左右的玉米靠勞力一袋一袋的背上公路旁的三輪車裡。雖然天氣涼爽,可經過數次往返折騰后,王懷有的汗水從臉上順著下顎流到身上,的確良藍色襯衫已經被汗水浸透,衣服與背緊緊貼在一起,他隻好把袖子卷起,踩著腳上的那雙膠鞋,在泥濘裡飛快地變換著腳步,把褲腿卷起,露出小腿上的血管和筋脈,看了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養牛 —— 最美的“牛爸牛媽”

秉承“誠信經營,用心釀造”的宗旨經營生意,“王氏酒坊”在峨邊逐漸地聲名鵲起。酒坊現在的銷售渠道主要以回頭客、辦酒席還有收藏為主。生意的逐漸好轉也讓酒糟的剩余日趨增加,原來喂養的20頭牛已經不能消耗每日剩余的酒糟,怎麼辦?龐雲香靈機一動,不如把養牛場擴大,可是擴建在什麼地方呢?他和丈夫深思熟慮后決定擴建在龐雲香的娘家星星村二組。經過測試,這裡的環境、水質、土地均適合養殖“西門達爾花牛”。

2013年年初,他們開始修建肉牛養殖場,經過一個多月日夜不停的建設后,養殖場終於竣工,正式投入使用。

在購買小牛仔上,他們也是優先考慮家境困難的人家。王懷有聽說本村五組的張信然最近要賣 “西門達爾花牛”的牛仔,就趕緊去找他。張信然自幼右眼殘疾,早年間老伴去逝,現在由兒子供養,是五組的貧困戶。

這一天吃過早飯后,王懷有騎著三輪車,順著門口的公路,往五組的方向駛去,一路上寒風不停的鑽進他的領口裡,冷得他一連打了好幾個寒噤。此時70多歲的張信然,正坐在灶台前為他們一家煮著早飯,三個年幼的孫子在兒子的帶領下也一起出山勞動了。這個家破敗不堪,門口挂著一張要黃不黃、要白不白的布條在寒風的吹拂中胡亂地飄動著,牛房裡的小牛仔便在這寒風聲中吮吸著母牛的乳汁。王懷有走進牛房看過小牛仔后,二話沒說,一口將這頭牛的價格給到了8200元,張信然聽完價格后有些木訥,因為他的小牛仔以前從來沒有賣到過8200元這樣高的價格。他甚至懷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聽錯了。王懷友補充了一句:“張大爺,別人家的牛我最多能給到8000元,給你8200元是因為我曉得你家裡的情況,兒子負擔重,壓力也大,8200元你賣不賣?” 張信然喜出望外地點著頭,“謝謝你的好心哦,要賣,要賣。”而后接過王懷友遞給他的一沓厚厚的錢咧著嘴笑開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王懷有把小牛仔趕上車以后,也心滿意足的回了農場。

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小牛仔到農場不到一個星期便開始生病。有多年養殖經驗的王懷友和龐雲香,知道這個問題出在母牛身上。王懷友和龐雲香又騎摩托車到張信然家中告訴老人,喂肉牛的食材要注意些什麼,牛房要怎麼設計,才適宜母牛生養。經過王懷友和龐雲香的指點,在往后的幾年裡,張信然的每一頭小牛仔都生長得極為壯實,每年的價格也在全村賣得最高。

被盜—— 最動人的“虛驚一場”

2016年,王懷友和龐雲香的養牛場已經初具規模,由原來建牛場前的20頭牛擴展到40頭。這些年養牛場所產出的牛糞,均免費提供給村裡需要耕作的農戶,這些農戶有了牛糞后一年下來能省下不少買化肥的錢。

由於地處偏僻的山區,這裡的耕種方式還很落后。以往到了夏收時節,村民家家焚燒秸稈,整個田裡地頭都是一片火海,煙霧肆意彌漫,遮雲蔽日。為此政府部門和環保部門不知有多憂心,為了提醒村民保護環境,還懸挂了一條條標語在房前屋后:“露天焚燒秸稈就是違法行為”,“嚴禁焚燒秸稈保護大氣環境”……只是,對於沒有多少文化的村民來說,保護大氣、愛護環境這樣的話題太過遙遠,哪有種庄稼活命來得現實。

好在,王懷友和龐雲香的養牛場幫忙解決了這一頑固的歷史問題。田裡的秸稈可以當作飼料,養牛場的牛兒們會把秸稈消化掉。而每到收秸稈的時節,他們還會雇佣村裡一些家庭貧困的尚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到牛場來打工,幫著囤積養牛場的飼料。這自然又為村民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機會。

2016年10月的一個夜晚,對於王懷友和龐雲香來說,這是一個噩夢般的夜晚,一頭牛在他們的眼皮下不翼而飛了。晚上九點左右,王懷友起來為牛加食時才發現,牛不見了!這可是下個月就要出欄的牛呀,已經有買家預定了。一家人這一年沒日沒夜的辛苦付出,就這樣付之東流了嗎?“大牛不見了!”王懷友大聲地叫喊了一聲,這聲音顯得有點驚慌,有點手足無措。把正在看電視的妻子和老丈人也驚動了。三個人打著電筒在牛房的四周找了個遍,也沒看到牛的半點影子,三人斷定這牛肯定是被偷了,但是牛房四周的牆都完好無損,門也沒有被破壞過的痕跡,難道牛長翅膀飛走了?三人又順著農場后面的玉米地找去,隻聽見有人的腳步聲朝他們這邊逼近,三個人都站在原地。沒過一會,隻見白天為他們干過活的郭中順走過來了。郭老漢六十多歲,中等身材,四方臉龐,長年的勞動讓他臉上的皮膚顯得很粗糙﹔肩上搭著一件米白色的褂子,整個脊背,又黑又亮,閃閃發光,好像涂上了一層油﹔下面的褲腿卷過膝蓋,毛茸茸的小腿上,布滿大大小小無數個青筋疙瘩,被一條條高高鼓起的血管串連著﹔腰上插著旱煙袋,煙荷包搭拉在屁股上,像鐘擺似的兩邊擺動著。這樣一位地地道道的庄稼人,正在玉米地裡收拾著明天要出賣的秸稈。沒想到一頭牛大模大樣地朝他的秸稈走來,郭中順老漢一猜就知道:這絕對是王懷友和龐雲香養牛場的牛。於是他馬上放下手裡的活,拉著這頭牛朝他們的牛場走去,沒想到在這裡遇見了牛的主人。“善有善報”,王懷友和龐雲香的善良行為結下了善緣,收獲了善果,這都得益於他們平時為人的原則:“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

擴建—— 最有希望的明天

2018初春,酒坊外院子裡的小草青青蔥蔥,滿地的綠意盎然,翩然起舞的蝴蝶炫耀著彩色的新衣,連房檐上的麻雀似乎也在為王懷友和龐雲香高興,因為他們修建了30幾年的酒坊在今天,正式開始動工擴建。

擴建以后酒坊產量肯定會逐年增加,如何讓產品走出去?如何把酒賣出樂山,走出四川,走向全國?這是王懷友和龐雲香正在深思的問題。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順大潮者得生機,腦袋靈光的王懷友知曉其中的秘訣,決定先申請營業執照,再注冊酒品商標﹔有了酒品商標才能售賣於全國各地。2018年4月,為酒坊和養牛場申請營業執照的事開始緊鑼密鼓地操辦開了,不會開小車的王懷友每次隻能趕從樂山到峨邊的班車到城裡,往來於工商局、自然資源局、農業農村局、地質勘測局等等部門辦理各種手續,雖然很繁瑣但是他卻從不抱怨,興頭一次比一次足。2018年10月, “峨邊欣意家庭農場”的營業執照終於下來了,這一天王懷有和龐雲香覺得心裡特別敞亮。

2019年初,重新擴建的酒坊建成。酒坊現在已由原來的500平方米延展到1000平方米左右。紅底白字的 “王氏酒坊”招牌醒目地立在公路旁,寬敞的大門正對著公路,高大的作坊裡,鍋爐正冒著濃濃的白煙,行車、抓都,一應俱全。這些現代化的器械將會為他們以后的生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門右手邊的酒品陳列室,透過櫥窗玻璃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樣包裝精致的酒品,吸引著無數顧客前來光顧。

自從擴建酒坊后,酒坊的日產量由原來的200斤增加到了現在的380斤左右。隨著酒糟的量日益增長,農場裡的40頭牛也逐漸增加至現在的50頭。

玉米收購方面,也由原來的新場鄉擴展到全縣其他鄉鎮。隨著鄉村水泥路的逐漸普及,王懷友和龐雲香再也不用像以往那樣肩挑背扛地搬玉米了,去年冬天他們就輕輕鬆鬆地收購了全縣的400噸玉米。

2020年年初,王懷友和龐玉香開動腦筋,又注冊了 “醞友老鄉”商標。“萬事俱備,隻差東風”,現在距離他們把酒賣出樂山,走出四川,走向全國,隻差最后一步了。

 

【作者簡介】

黎正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在海南省人民政府、團海南省委機關報刊等做過編輯、記者及副主編、副總編輯。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創作研究室副主任、《四川作家》執行主編。 少年時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出版有《永遠的鄧小平》《中國精神》《愛我所愛》《多情應笑我》《三十年河東》《紅酥手》《章洛悲歌》《我們的驕傲》《愛我的人別放棄》《紅酥手》《最憶是故鄉》《志願者》等詩集、散文集、紀實文學、長篇小說。作品榮獲國家、省、市文學獎項多次。

胡玲梅,筆名思林。女,90后,四川德陽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校園文藝聯合會監事會副主席、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協會副主席。曾任《四川作家文庫》編輯部主任,現從事教育工作。作品散見諸報刊雜志,出版詩集《晨曦中的花園》(中國文聯出版社)。曾榮獲由中國作家協會所屬報刊社、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教育廳等主辦的主題征文一等獎及其他文學獎項多次。 

(責編:李強強、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