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縣村”蝶變

——記樂山市峨邊縣新林鎮茗新村黨支部書記魯惹史提

郭中朝

2020年07月08日14:31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茗新村位於遠離四川省樂山市峨邊縣十余公裡海拔1300米的宋家山麓,1957年是四川省建的勞教農場,也叫沙坪茶場。2006年,勞教農場撤離,此后,大小涼山八個區縣的彝族村民自主移民到這裡定居,被稱為“八縣村”。在長達近十年的時間裡,這裡生活環境很差,社會風氣惡劣、治安不穩。就是這個談村色變的“八縣村”,自2017年成立建制村“茗新村”以來,在短短三年時間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今的“茗新村”,一座座彝家新寨拔地而起,一條條沿山通村路、通戶路四通八達,新的生態農業正在興起,現代化的幼兒園、學校、加工廠陸續誕生,成了真正的“明星村”。

今年5月22日下午,採訪團一行來到峨邊彝族自治縣。晚餐后,縣委宣傳部成冬娟部長、縣文聯貝史根爾主席陪我們參觀縣城風貌。大渡河穿城而過,兩岸被打造成步行街,新修的步行街保留了原彝族建筑風貌,又注入了時代元素,市民們在這裡散步、健身、納涼。2019年,峨邊縣脫貧摘帽,這是全縣人民的福祉。

遠眺茗新村。郭中朝攝

5月23日是星期六,一大早吃過早餐后,作家們便紛紛前往各自的採訪點,成冬娟部長、貝史根爾主席陪同我一同前往茗新村採訪。

越野車出了縣城,沿著一條寬廣的水泥公路向山上緩緩而行,山路彎彎,路邊的綠樹、鮮花、梯田、彝家新寨從車窗外一掠而過,像一幅幅美麗的山水畫在眼前徐徐展開。

貝史根爾指著眼前的路說:“這路以前可不是這樣,過去全是泥巴路。山上的村民下山趕集不是赤腳就是穿著雨鞋,山下的居民一看到穿雨鞋或光腳趕集的,就知道是從山上沙坪茶場來的人。”行約二十多分鐘,我們終於看到高山上一棟嶄新壯觀的村委會大樓。這是一棟座落在彝家新寨中央的現代建筑,水泥結構、白牆紅頂、瓷磚地板,正門兩邊懸挂著用彝文、漢文兩種文字書寫的茗新村黨支部、村委會牌匾。樓頂上豎著“茗新村黨群服務中心”的九個紅色大字,左邊有一個紅色的黨徽。大廳的右邊是警務室,左邊是衛生室,還有一間能容納百余人的會議室。

這時還不到9點,陽光普照,有山風吹來,炎熱中帶著涼爽。魯惹史提書記早已等候在這裡,用流利的普通話和我們打招呼。好英俊的一位彝族小伙子,一米七以上的個頭,精干的身材,古銅色的臉有棱有角,充滿了自信和笑容。沿著台階走進村委會大門,在大廳裡遇見一群穿著艷麗、充滿歡聲笑語的婦女,有的還背著孩子。她們每人手裡拿著一張表格從二樓樓梯間下來,原來是來報名參加農民夜校學校舉辦的技能培訓班的。

走進村委會寬廣的大門,房屋內空間高,配有棗紅色的現代辦公桌凳、電腦、飲水機、實木沙發,使我想起2000年初,我曾參加全省組織的基層政權大調研,那時基層建設面臨巨大的挑戰,特別是民族地區的基層組織多數處於無辦公地點、無辦公經費、無人才的狀況,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國家治理體系建設,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把群眾動員起來,把工作的重心下移,首先要把基層組織的陣地建設好。

茗新村村委會應該是全省千千萬萬個新建村委會的一個縮影,村委會的影響力、號召力也是從這裡得到了顯現。

村黨群服務中心早已成為村民們聚會聊天、開展文化活動的場所。幾千平米廣場中央的旗杆上一面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廣場邊上停放著十余輛汽車,成群的孩子在這裡追逐打鬧,還有開車叫賣的商販,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站在廣場上,登高望遠,這是天然的觀景台。今天的天氣晴朗,依稀可以看到右邊的峨眉山金頂的五彩佛光,左邊是老鷹嘴,正前方是大瓦山,背后還有大團岩,另有大渡河環繞,這是一個天然的養生休閑之地。

一、歷史造就的八縣村

自人類誕生以來,為了生存,一直在尋找新的生活地,一直在尋找更好的生活環境,遷徙已成為人類生活的常態。中國近代社會以來的闖關東、走西口、湖廣鎮四川、雲南支邊、西部大開發,從三峽移民到脫貧攻堅中的易地搬遷,這都屬於人類遷徙。

生活在大小山的彝族同胞,為了離開惡劣的生活環境,在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從大山裡搬到山外,從山上搬到山下。據媒體報道,被外界高度關注的昭覺縣支而莫鄉阿土列爾村被稱為又一個“懸崖村”,在脫貧攻堅戰役中,2019年5月12日,村裡的84戶貧困家庭搬到了縣城附近的安置點。又據媒體報道,楊河鄉茶園村,是小涼山深處的彝族村,海拔3000多米,由於交通不便,生存環境惡劣,全村人已全部自發遷出,這是從山裡向山外,從高山向平川搬遷的案例。

在村委會,我們遇到了第一批遷搬而來的村民阿牛古機,他今年54歲,他說他的家在昭覺縣色底鄉色底村,這裡山高路險,也被稱為“懸崖村”。2004年他外出打工偶然來到沙坪茶場,看到這裡比起家鄉的條件好多了,2005年便搬遷過來,從茶場租了房子,又租了3畝地,30年的期限,才3000元。隨后,老婆、兒子,還有叔叔、兄弟、姐妹一家十余口都陸續搬過來了,當時戶口一直沒有遷過來。他說:“茗新村成立后,魯惹書記帶人幫我們出証明,免費幫我們辦理戶口遷移手續,現在住上了新房子,有100多平米,平時還可到合作社打工掙錢,現在生活得很好,我們全家人非常感謝黨和政府。”

二、受命於危難之中

魯惹史提1983年出生於峨邊縣楊河鄉椏椏村一個貧窮的家庭,那裡離縣城40多公裡,是名副其實的大山深處。俗話說靠水吃水、靠山吃山,他們生活在大山,隻有依靠大山生活,在山崖上、山坡上開荒種地。全家五個兄妹全靠父母種地養雞養豬糊口,看到父母每天起早貪黑為全家的生計而勞累奔波,他從小挑起了為家庭分擔困難的擔子,十多歲就跟隨父親到十多公裡外的大山裡去背竹筍掙錢,背100斤到山下可掙30元錢。他身體矮小,每次隻能背幾十斤。

背竹筍的歲月,給魯惹史提留下了深刻的回憶。那時,每天半夜二、三點鐘,他就背著竹簍跟著父親打著火把,乘著黑夜裡依稀可見的星光,沿著崎嶇的山路向高山上走去。深夜的大山到處黑乎乎,除了河溝裡潺潺的水聲,就是此起彼伏的各種鳥獸的叫聲,讓人毛骨悚然,這裡有狼、黑熊,還有其它的動物。為防止野獸的襲擊,上山的村民一個挨著一個,體弱膽小的小魯惹史提心裡特別害怕特別緊張,緊緊地跟在父親的身邊,生怕走丟。他背過竹筍、背過玉米、背過蘿卜,有年夏天學校放了暑假,整整一個假期,幾乎每天都是上山背東西掙錢,開學時父親獎勵他100元錢讓他去買新衣服,他拿著100元錢高興得睡不著,買什麼呢?他來到鎮上的商店看看運動衣,看看皮鞋,都想要買,可都太貴了,最終下決心買了一雙16.8元的回力鞋,這是他第一次穿上布鞋以外的鞋。這鞋穿在腳下,輕巧助力,走起路來如同腳下生風。正是有了這雙鞋,使他懂得了金錢的重要,為他的未來插上了夢想的翅膀。

高中畢業后,魯惹史提就獨自走出了大山,一個人在外闖蕩。2003年,剛滿20歲的魯惹史提就和彝族姑娘阿成阿支結了婚。當地聘禮高昂,但阿成阿支看上了魯惹史提的真誠善良能力,說服了自己的父母,並未要很高的聘禮,這讓他十分感動,盡管婚禮僅花了1000多元,可這裡面有600元還是找親戚借的。據說在彝族群眾中,有的小伙子結一次婚,可能要還一輩子債。

剛剛結婚,魯惹史提便離家來到幾百公裡外的樂山木材加工廠打工。他勤奮努力,吃苦耐勞,得到了老板的賞識和喜愛,很快從一名普通工人升職到領班,直到擔任副廠長。

在外闖蕩多年,增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每次回家,看到村子裡落后的交通、破舊的住房、落后的生活方式,與交通四通八達、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城市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的觸動很大。他常想,自己雖然富了,可家鄉父老鄉親生活得還很艱難,作為彝族新一代有文化、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有責任帶領鄉親們奔向新的生活。就這樣,2011年,在外闖蕩了8年的他,毅然辭去收入可觀的副廠長職務回到了家鄉。他的舉動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歡迎,讓他擔任村團支部書記。

茗新村黨支部書記魯惹史提。郭中朝攝

2014年,經上級決定,由峨邊縣接管沙坪茶場所在地的“八縣村”,31歲的魯惹史提被選派為代管點的黨組織負責人。從此,“八縣村”結束了三不管的歷史。

2017年,峨邊縣正式批准成立新林鎮茗新村兩委會,魯惹史提成為茗新村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村委會建在老茶場場部街邊處,是臨時搭起的幾間樓房。房前挂起村委會村黨支部的牌子,門前豎起一面國旗,散聚多年的群眾終於找到組織,看到了希望,他們再也不是沒人管的游民了,他們是成立於21世紀20年代茗新村的第一代新村民。那些天,每個村民的臉上都挂滿笑容。

魯惹史提盡管當了幾年的領班、副廠長,但“村裡的書記”還是頭一回。沒有經驗的他,自擔任書記后,連續幾個月從早到晚深入到每家每戶走訪了解基本情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許多在這裡出生的孩子沒有戶口,當務之急是幫助全村的移民把戶口遷移過來,他及時向縣領導和有關部門匯報,由政府組織牽頭成立班子,到各縣免費為全村人辦理上戶和戶口遷移,給村民們吃了一顆甜蜜的定心丸。許多村民抱著酒要請魯惹史提喝,他笑著說:“好日子剛剛開始,以后再喝酒吧!”

母親年邁體弱,家中兄妹又多,自從魯惹史提結婚外出打工后,生活的擔子全部壓在了妻子阿成阿支的身上,那時她還不到20歲。兩年后,阿成阿支生了大兒子魯玉華,2013年又生了女兒魯雨鑫,魯惹史提都不在家。

自魯惹史提回到了身邊,阿成阿支本以為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了,誰知他比以前更忙了。有一次女兒生病住院,他除了早晚去看一眼沒有陪過女兒一天。女兒出院那天,他早早回到家,看到一家人都在,忙問女兒:“雨鑫,你生病了,爸爸沒有陪你,你不會生氣吧?”小雨鑫睜大眼睛說:“爸爸,我知道你很忙,媽媽說你是大家的書記,每天都在為大家忙,同學們說你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說:“你說得對,我為大家忙是我應該做的事。”他又問:“雨鑫,那你知道我們村為什麼叫茗新村嗎?”女兒想了想說:“我知道,茗是茶葉的意思,也是光明的意思,是對茶場的紀念,新就是新的生活、新的時代、新的風貌,茗新村就是明星村,對嗎?爸爸。”魯惹史提一家人都滿意地笑了。

三、阻斷貧窮 讓知識回歸

在多數彝族同胞的傳統觀念裡,如果不生一個男孩,是被別人瞧不起的,哪怕是傾家蕩產,一定要生一個男孩,有的家庭一連生了七八個女孩,也要堅持再生一個男孩。所以,過去的幾年,沙坪茶場超生嚴重,這裡每戶的孩子數量都在3到9個,很多都沒有上戶口,無法享受任何的社會福利和保障,也無學可上。

魯惹史提上任后,經過連續幾天的走訪發現在全村的自主移民戶中,有200多名適齡兒童沒有上學,使他如負重山,胸口堵得慌。一日黃昏,他坐在屋前的一塊石頭上,望著天上的繁星,聽著大渡河的濤聲,再看看那一棟棟村民小屋裡亮出的燈光,燈光下依稀可見孩子們在屋內追逐打鬧的情景,心情難以平靜。

他在大山裡出生,在大山裡長大,他很清楚,父輩們多數不識字,是文盲,怎麼可能去關心下一代的教育。他心頭一亮,對啊,我們要發展,要富裕,必須重視教育,不能讓新一代的孩子再窮下去,現在已是5月份了,9月份又是孩子開學的日子,必須讓這些孩子們在9月份全都有學可上。他一下子從石頭上站起來,走進房間,在燈光下奮筆疾書起《茗新村失學孩子情況報告》,報告裡詳細講述了孩子們失學的現狀原因,提出了辦學校的希望。他改了一遍又一遍,等工整抄寫完畢,窗外已露出了亮光,山村的大公雞輪番鳴啼,仿佛吹響了前進的奏鳴曲。

他的報告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立項后,他又連續跑資金,聯系施工單位。然而,他又遇到了另一個難題,板房學校的選址在一位外來搬遷戶租用的土地上,他與承包商簽訂了30年土地出租合同,不願把土地轉讓出來蓋學校,而且白天躲著不見人。魯惹書記三番五次到他家裡做工作,有天晚上直到十一點多了,這位村民才慢吞吞走回家,在魯惹書記堅持不懈的勸說下,終於同意出讓土地。

2016年,又是一個金色的9月,茗新村板房小學終於在鞭炮聲中開學了,這位村民的孩子也背著書包高高興興走進了新的板房學校。

魯惹書記帶我們來到沙坪茶場原地右側的板房小學。今天是周末,學校裡沒有孩子,藍色的教室裡三面相連,能容納200多名學生,校園的廣場高高飄揚著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我仿佛看到了背著書包帶著笑容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孩子們走進教室快樂學習的情景。

站在老村委會所在的平壩上,向山下眺望,一個施工工地的塔吊正在忙碌的施工。魯惹書記告訴我,那是縣裡投資修建的新學校,四層樓,3000平方米,可容納500名學生,還有現代化的操場、體育場,佔地大約10000平方米,學校的設備和學生的課桌凳子也將是最好的。在村委會廣場左側,已修建好了一所美觀的幼兒園,瓷磚地面,落地式的玻璃門窗,紅色的屋頂,彩色的牆壁,室內鋪著五彩的塑膠墊,裡面擺滿了各種玩具,茗新村的孩子們一出生就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揮別過去 搬進新居

過去,大小涼山山區彝族群眾居住的房子大都是泥巴土坯房,光線暗、房層矮,漏雨透風,不堅固,容易倒塌。2017年,茗新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66戶824人,住的房子大多數是六七十年前的老舊宿舍,多數早已成了危房。為了消除村民們的居住安全隱患,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魯惹書記又奔跑在爭取村民住房的道路上。

在縣裡的支持下,茗新村於2019年3月正式啟動集中區建設項目。集中區規劃修建153棟新房,其中10戶是彝家新寨,143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

在魯惹書記的陪同下,我們走進茗新村特有的廉租房。人們大概不會相信,這裡的廉租房不論面積大小,租金僅有5元錢,這是為什麼?魯惹書記說,這是我們村對不符合住進集中安置區村民的特殊政策,收5元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村民們牢記這房子是國家的,是集體的,這房子隻有居住權,沒有支配權,你必須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在政府支持下建起自己的新房。

說話間,我從舊村委會旁一條陡峭的水泥路來到坡下相連的幾棟磚混結構宿舍區(原茶場的宿舍樓)。這路是他們新修的連戶路,全村每家每戶都是用水泥路相連,下雨天再也不用踩泥巴路了。

魯惹書記敲開了第一棟路邊一樓的一戶人家,一位約四十歲左右的彝族婦女為我們打開門,突然間她的身后擁來一群小孩,女主人熱情請我們進屋。原來這些孩子都是她的孩子,共有7個,小的2歲,大的10歲,還有一個三胞胎。房間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典型的戶型,三室一廳一廚一衛,約有100平方米,屋內有沙發、電視。說話間,一位精干高挑的四十多歲的彝族中年男子走進房間,頭上纏著黑色的頭巾,古銅色的方臉,眉宇間透著智慧,臉上充滿了友好的表情,他與魯惹書記用彝語交流。

這位男子就是這家的主人,他是2018年經人介紹從美姑縣搬遷而來,因不符合集中安置區的居住條件,村委會便安排他們住進了這棟廉租房。他非常感謝政府,他說他們之所以搬到這裡來,就是這裡的干部好、條件好、政策好,“我們剛搬過來,政府就幫我們上了戶口。”他是一位畢莫文化的傳承人,這種職業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在彝族同胞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每家每戶遇到紅白喜事、蓋房、生病等大事、重要的事都會請畢莫做法事,祈求平安。他剛做完法事回來,手裡還拎著雞蛋、臘肉。他從這間房走出去,打開了樓道對面的一套同樣大小的房子,說這也是他們家的。原來他們有兩套房子,兩套加起來約有200平米,很顯然剛才那套房子是宿舍,這套房子是生活區。這邊的房子,一間房子用作庫房,裡面堆滿了玉米,陽台上挂滿了臘肉,一間房子做飯廳,擺放著一個四方形的餐桌和凳子。廚房裡有冰箱,打開冰箱,裡面有蔬菜、肉、雞蛋、水果,水泥瓷磚的灶台放著一個電磁爐,他們已經告別了燒柴禾做飯的歷史。

魯惹書記自豪地告訴我們,這裡的村民全用電燒水、做飯,因為地處大渡河,全縣電力充足,民用電每度才兩毛八分錢。我想這可能是目前最便宜的電價了。

沿著連戶路,我們繼續往前走。我們走進了新建的彝家新寨,這是傍山依水建成的一棟棟獨立的庭院。我們首先進去了洛格黑石的家,一層的獨立庭院,鋁合金窗戶、實木門、潔白的牆壁、彩色的地磚,各種電器齊全,室內很干淨,沒有一點雜物,沙發上躺著兩個孩子,蓋著毛毯。房前的一塊空地裡種著各種鮮花、小白菜、蘿卜、土豆、小蔥。洛格黑石年僅27歲,2013年從美姑縣搬遷而來,已是3個孩子的媽媽。她的孩子大的3歲,小的出生僅27天,原來她還在坐月子。在北方,女人生孩子要滿一個月才能下床沾水干活,要特別注意保養身體,可她卻笑著說,我早就下地干活做飯了。她的丈夫到陝西一個電力工地打工了,聽說收入很可觀。接著我們又參觀了兩戶人家的新房,一樣的電器齊全、一樣的衛生、一樣的充滿現代生活的氣息。

村民吉達加加激動地告訴我們,“我今年64歲了,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新房子,很高興。自己以前住在冕寧,聽親戚說,這裡有地,有茶葉,就來了。去年易地安家,不僅路通了,家裡有電、有水,看病還不要錢。”在短短的一天採訪中,我們從每個村民的臉上、眼中都看到了對新生活的滿足。

站在彝家新寨的村口,遠遠望去,一棟棟新房掩映在綠色的梯田綠樹之中,有山有水,路暢電足,空氣新鮮,隨行的幾位朋友感嘆,這裡的人民真幸福,他們享受的才是真正的山村別墅。

五、新時代,新風尚

歷史上,彝族同胞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小涼山的深山老林,新中國的成立,使他們一夜跨千年,從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但歷史的這一課是必須要補的,盡管他們步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觀念的落后、思想的落后、教育的滯后,一些落后的習俗仍然存在,直接影響了彝族同胞的生活質量。

為了帶領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的新生活,峨邊縣委新的班子提出了移風移俗的戰略,要帶領全縣村民和舊生活方式告別,提出了吃飯要從地下坐到桌上,睡覺要從火塘旁到睡到床上,每個人要養成勤洗衣服、勤洗手的習慣,自覺做到五洗,即洗手、洗臉、洗鍋碗、洗衣服、洗澡。

魯惹史提(左一)在村民家走訪。郭中朝攝

當我問魯惹書記,改變群眾的生活習慣最大的難點是什麼?他說,最大的難度是做群眾的思想工作,硬的不行,軟的不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如果太著急會激化矛盾。我問,在網上看到一張他強行幫一位中年男子洗澡的照片是怎麼回事,他爽朗地一笑,說這件事很搞笑,這個村民40多歲,從甘洛縣搬遷過來的,幾年沒有洗過澡,遠遠的就能聞到他身上一股難聞的氣味,對身體也不好。魯惹書記三次到他家去動員他洗個澡,給他講長期不洗澡不僅對身體不好,而且對家人孩子的身體健康也有影響,“你身上的氣味很難聞,其他人都躲著你,政府號召我們做到五洗,你必須自己洗澡”。可他每次總是嘿嘿一笑,以各種理由來搪塞。這件事被鄉親們看在眼裡,有人打賭如果這個村民洗了澡,他們就請書記喝酒。在一個艷陽高照的中午,魯惹書記和二位村委會的成員到這位中年男子家中,在院子的大盆裡放滿了熱水,三個人一邊開玩笑一邊幫他脫了衣服,把這位村民按到水裡幫他洗了個澡,一大盆水都變成了黑水。洗完澡,中年男子一下子變白了,也感到身上清爽了,嘿嘿一笑“洗澡真舒服”,從此全家人也養成了自覺洗澡的好習慣。

魯惹書記說,在基層工作僅靠苦口婆心是不夠的,管不了長遠。黨的十八大提出社會治理戰略,就是要做到共建共治共享,把人民群眾動員起來,作為城鄉社會發展治理的主力,讓他們發揮好主動參與鄉村發展治理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用制度做保障,用制度約束每個人的言行。

在魯惹書記的帶領下,經過村民民主協商討論,建立了《茗新村積分超市》管理辦法,明確了積分管理、積分回報,參加集體活動、帶頭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支持本村發展、移風移俗、參加人居環境整治、參加志願服務、弘揚文明新風發展生產、文明家庭、鄰裡友好等20多項內容。同時,制定了《茗新村村規民約》,要求努力踐行衛生文明新風,對個人衛生、家庭衛生、公共衛生做了明確規定,要求努力踐行勤儉節約新風,要求紅白喜事不大操辦,不相互攀比不鋪張浪費,要積極創業,摒棄“等靠要”克服“慵懶散”,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勤奮致富,自覺用法,遇事用法,遠離“黃賭毒”,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堅決抵制聘金、禮金雙高,堅決擁護上級黨委的政策決定。在新風建設中積極發揮好德古的作用,協助村委會主動協調鄰裡間的矛盾糾紛,目前全村已建立了由七人組成的德古隊伍。

今天茗新村的居民,不但住上了新房,而且改變了觀念,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已深深體現在每個人村民的生活之中,新的時代風尚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六、雙手描繪幸福路

貧窮的根源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不足,貧窮的標志就是人均收入很低,無法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生活需求。讓14億中國人民都能吃飽穿暖,有房住、有學上、有病可醫,這是扶貧攻堅的根本目標。

2019年,峨邊縣成功摘除了貧困縣的帽子,全縣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這是劃時代的裡程碑。

離開村委會,車沿著新修的盤山公路繼續向山頂而行,我們的目的地是山頂上的老村委會。車在一座座彝家新寨中穿行,已是驕陽似火的5月,頭頂上太陽越來越火辣辣,可能是山高風緊的原因,一陣陣涼風從車窗外飄進來,使人感到一種涼爽。車在盤山公路開行了約十多分鐘,突然在一片低矮的樹林前停了下來,這片樹林就是傳說中的李子林。

魯惹書記領我們走進李子林,我們站在下面向山上望去,眼前是一片看不到邊的果樹林,不高的樹干上挂滿了晶瑩剔透綠色的果子,有二、三公分大。魯惹書記說,這是2017年通過與縣惠康農投公司合作,進行土地流轉種植的400畝李子樹,今年是第三年,已全部挂果,這是新品種李子樹,樹矮果優。李子樹葉繁枝茂、果實累累,我們可以想象到再過一段時間李子成熟的豐收景象。

返回公路后,魯惹書記又帶我們來到李子樹林左邊的一片長著綠色植物的土地,告訴我們,這是名貴藥材白芨,已種植了800畝,藥用價值很高,經濟價值也高。

我們的車沿著盤山公路繼續前行,轉過幾道山梁,眼前又是另外一種景色,路右邊的高山上是一片連成片的鬆柏樹林,還有高大的桐樹,營造出一片綠色天地﹔路的左側是高低錯落的梯田,梯田裡是開滿黃色花朵的滕樹,一米多高的樹枝依附在竹子搭起的支架上,這是金銀花地。金銀花地裡活躍著幾十名穿著彝族服裝的婦女和孩子,每人身上背著一個竹簍,正在採摘含苞待放的金銀花蕾。今天是星期六,孩子們放假,也隨父母來這裡勞動。在這忙碌的人群裡,我看到了一位戴著米色太陽帽,穿著白色裙子和橘黃色格子上衣的小女孩。我們一行來到她的面前,小女孩有些害羞,臉紅紅的低著頭採金銀花。在我們的追問下,她用普通話告訴我們她叫美姑,今年7歲了,上小學一年級,她是跟著媽媽來的,還有兩個哥哥。這時,她的媽媽阿爾美石古放下手中的活走了過來。她40多歲的臉上充滿了陽光,很健談。她指著旁邊大一點的男孩說,這是紅珠,今年15歲,上初一了,小一點的男孩叫小春,今年9歲了,上三年級。他們一家6口人住在茗新村一組,150多平米的新房子。東西部扶貧幫扶政策為當地村民解決就業崗位,她的丈夫去了浙江打工。此外,家裡養了三頭豬,可賣近萬元,土地流轉7畝土地,每年有幾千元的流轉費,她平時還可以到種植企業打工,每天可掙100元不等,在家門口打工掙錢不用出遠門。今天是周末,她就帶著三個孩子一起摘金銀花,摘一斤8元錢。我看著他們的小竹簍,媽媽的最多,大概有三四斤,妹妹的最少也有二斤多,他們加在一起也有十多斤,可以掙100多元了。阿爾美石古說,過去他們隻知道在地裡種玉米、種土豆,在地裡辛辛苦苦干一年,一畝地也掙不到100塊,還是書記好,村委好。

看到這一家四口採摘金銀花的一幕,我們都感到很欣慰,新的政策、新的生產方式徹底改變了彝族人民的命運,他們真正告別了過去一生隻知種玉米、種土豆的歷史,這就是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變化。我們讓媽媽領著三個孩子站在金銀花樹下,拿出手機為他們一家人拍下了珍貴的鏡頭。

我們知道,茗新村多數遠道而來的村民來到茶場后,都與承包商簽訂了30年土地承包協議,他們不懂經營,挖掉了茶樹,種上了玉米、土豆,他們認為隻要有了玉米、土豆就有了吃的,他們把這兩樣農作物視為命根子。魯惹書記說,早在2017年進行土地流轉時,多數群眾不理解也不支持,他們怕土地流轉后又失去了土地,更擔心不種糧食種其他的東西虧本,掙不到錢。那時,村兩委成員挨家挨戶進行走訪,大會小會進行宣傳動員,接著又組織村上黨員干部和骨干開車到峨邊以外的地方去參觀學習,看看人家是怎樣發展農村經濟的,接著,村干部帶頭、黨員帶頭進行土地流轉。

短短的三年時間,村民們真正轉變了觀念,從傳統的生產方式中解放出來,主動參加土地流轉,主動到合作社打工。

離開了金銀花地,魯惹書記帶我們來到正在施工的工地,這裡已蓋起了四棟寬大的廠房,工人們正在忙碌的裝修。他說,“村上已建了1200畝的中藥材基地,我們不能僅靠買原料,我們必須提高藥材的附加值和經濟價值。這是東西協作項目經費支持新建的中藥材加工廠,我們這裡氣候好、土質好、水質好、藥材質量很好,我們要加工成高質量的藥品,要打響茗新村藥品的品牌”。

魯惹書記極為自豪,“我們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東西部協作扶貧的100萬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的啟動資金投入,企業每年給村上返5萬,到2023年全部返還本金,目前村委會已有10萬元的集體資金了”。

土地流轉10年,每畝地補償300到350元,還有企業的收入分紅,每戶農民每年可增收五千到一萬元,真正走上了富裕之路。

在老茶場旁的一棟舊辦公樓前,我們遇見了一位長得清秀,充滿靈氣的年輕媽媽,她叫沙瑪阿玲,25歲,是從美姑縣遷來的,2016年和大她3歲的黑米曲杰結婚,現在已有2個孩子。初中畢業的她算是個有文化的人,他們的新家在山下的彝家新寨,有150平米,為了養殖的方便,他們便租用這裡的辦公房,在樓房右側的空地上,專門修建了養殖場。我們走進了約有一百多平米的養殖場,這裡養著4頭大豬4頭小豬,還養了4頭牛。她說,今年的豬肉價格高,每年黑豬肉可賣30元一斤,白豬肉20元一斤,每頭牛可賣七八千元,這樣算下來,他們養殖的這些豬牛可賣三四萬元。

我們在陽光下行走了三四個小時,直到12點多,魯惹書記領我們來到茶場邊的一個農家樂,這裡有一個大水塘,水塘裡養著魚,農家樂的主人叫尼裡烏了,三十來歲,長期在外打工,見多識廣,前些年見茶場搬走了,他認為這是商機,便承包了這個魚塘,魚塘四周修繕后可供人們乘涼垂釣,新修的房子用來開茶樓、餐廳。不一會兒,主人為我們端上了香噴噴的水煮魚,“這是魚塘裡養的,很新鮮”,一會又端來了坨坨雞肉、清炒豆角,這也是他們自己養的、自己種的。這裡視野開闊,坐在這裡用餐品茶還可領略山下的美好風光。

午餐后,我們又走進了原沙坪茶場大門,這裡的兩扇鐵門已鏽跡斑斑,院內長滿了荒蕪的雜草,辦公樓上“抓革命,促生產”的標語口號依稀可見,那些水泥樓房已經有些傾斜,有的已成了危房,院內一顆顆高大挺拔的鬆樹、桐樹成為了茶場的歷史的見証和記錄者。

俗話說得好,山高水長,盡管茶場選在了這個高山之上,但這裡水源卻非常豐富,山上有多處泉眼、多處水塘,這裡的群眾飲用的是真正的純淨山泉水。

新的時代開啟了新的征程。

2017年,茗新村正式成立。

2018年,村委會搬到半山腰新建的辦公樓。

在沙坪茶場老街區,剛剛豎起的一組不鏽鋼宣傳欄前,在“扶貧、康養、度假”的通欄標題下展示了未來的規劃,這裡將會建成濱水康體養生區、多元融合示范區、中藥材產業基地。一張沙坪茶場的組團圖,未來的規劃中,顯示了教育城、文創街區、彝家新寨、生態休閑四個功能區。

這海拔1100米至1400米的高山之上,空氣清新,溫度適宜,雨水充足,彝族文化氛圍濃厚,加上57年老茶場的歷史,為這裡的新一輪開發奠定了一定的基礎。講到未來茗新村的發展與前景,魯惹書記特別激動,特別自豪。

昔日的八縣村,如今已真正成了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產業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明星村”。我們期待著明天更美好,期待著茗新村成為新時代彝家兒女幸福的樂園。

 

作者簡介:

郭中朝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協會會員、四川散文協會副會長。    

(責編:高紅霞、羅昱)